王苑
摘要 為了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出實施家國情懷教學的策略和相關實踐活動,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及思考,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 家國情懷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和塑造有著深遠的影響,將其滲透到教學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對祖國與家鄉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挖掘與分配教學資源,將家國情懷教育與教學相結合,形成有機的統一體。通過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能力,培養富有家國情懷的生物學學科方面的人才。此外,實踐是獲得真理的唯一途徑,實踐能力也是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之一。教師要充分地利用本地的生物學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將其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形成多方面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真正地做到在傳授生物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貫徹立德樹人的任務。
1 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家國情懷教育在新的課程改革體系中有明確要求,主要包括了解我國基本國情、熱愛祖國家鄉以及建設家鄉報效祖國三個部分。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作為學校教育,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深化家國情懷思想。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思想,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擔當。而今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思想,讓學生了解基本國情,明確樹立家國情懷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初中教育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項。在課堂上,教師適當引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認識并理解其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一代的中國青年中傳承和發揚,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的軟實力。此外,通過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和建設家鄉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關注自己國家的同時還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深刻的認知。
2 實施家國情懷教學的策略
2.1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要避免一味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教師應將家國情懷滲透到講授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生物學教研組內部及與其他教研組之間可以展開相互交流,將培養教師的家國情懷和文化素養納入教研體系,強化教師的愛國情懷教學意識。讓教師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有助于更好地培養中學生的家國情懷。
2.2挖掘學科交叉
教材是知識的直接載體,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樣也包括廣泛的家國情懷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并利用其中有關家國情懷的素材,聯系其他學科,尋找學科交叉點,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意識,促進學生優良思想品質的形成。例如,在初中“生物與環境”內容中,教師讓學生意識到,隨著我國成為現有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一員,發展合作戰略文化,強調相互安全非常重要。同時,在學習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將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影響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明確國家設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愛護環境是一種美德,是一項基本的道德素質,只有攜起手來,人人為保護環境貢獻一份力量,才能有生物的多樣性,才能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
2.3營造教學情境
元代范德機在《詩格》中提出作詩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課堂教學同樣應講究“起、承、轉、合”:起是課堂的導入,承是課堂的銜接,轉是課堂的變化,合是課堂的歸納。通過設置教學情境,可以讓課堂導入更自然,銜接更順暢,轉化更巧妙。例如,在“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一節中,教師在正式講課前,可以用一段展現黃河水奔涌的視頻渲染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母親河磅礴的氣勢,激發學生的自豪之情。在“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節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新聞聯播》中關于氣候變化的新聞報道來補充時政熱點,增強課程的時效性,實現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有效銜接,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責任意識,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
2.4設計作業方案
如何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通過設計并完善作業體系,旨在嚴把教學質量關、優化課后服務、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初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可適當增加作業中的家國情懷元素,豐富作業形式。例如,學生學習“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等內容時,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感悟與父母分享交流,從而獲取更多的認識;學生還可以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為自己的家庭貢獻一份力量,踐行勞動教育,感受家庭生活的溫馨。通過設計作業方案,滲透家國思想,讓學生高質量、高興致地完成作業,增強學習能力。
2.5緊扣重要節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也積淀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的寶貴素材。我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可以抓住適當的節日點,以此為切入,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例如,在初中生物學“社會行為”一節當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了解我國傳統節日,如端午節的習俗,讓學生追念先賢,陶冶愛國之情的家國情懷,將個人追求與家國情懷融為一體,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6開展實踐活動
實施家國情懷教育需重視社會課堂。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教育要靠社會的力量。初中教學并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和教室,學校可定期舉辦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從而切身實際地體驗家國情懷。例如,在初中生物學“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這一節中,教師可通過介紹我國農業發展取得的進展,使學生感受我國的強農經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初中生物“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到當地的自然博物館,通過現場講授,帶領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中國悠久的歷史。
3 構建基于家國情懷教育的初中生物學綜合實踐活動
3.1榜樣事跡介紹
榜樣是學生最好的導師,對學生精神品格的熏陶影響是巨大的,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見賢思齊,在行動和思想上埋下家國情懷的種子。如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鐘揚豐富了我國種子基因庫等,他們用實際行動去詮釋什么是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榜樣式的教育方式中,家長同樣是不可缺少的關鍵一環,因此只有學校與家庭兩者教育的互相配合,才能落實貫徹家國情懷教育的任務。
3.2實驗課程開展
實驗是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它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佳驅動力,實驗也會帶來豐富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實驗中,學生對祖國的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了解祖國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貢獻,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2實踐活動拓展
社會實踐活動的拓展如參觀博物館、歷史館、標本館等,具有潛在的教育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這些活動不僅能喚醒學生的愛國之情,更能讓他們認識到當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前人努力拼搏、科學鉆研所創造的成果,進而引導學生反思自身,探究自己在當下社會中的角色與價值,鼓勵他們成為為后代謀福利的先驅者。
4 課堂教學實例及思考
在生物學課中講到膳食纖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學生經常會舉例芹菜,如西芹百合、芹菜炒肉絲等家常菜,并指出這些都能幫助腸道蠕動。事實上中國人食用芹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先秦詩經《魯頌·泮水》中就已提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這里的芹代指水芹,也是芹菜的一種。而芹菜的價值不僅是書上所描述的促進腸道蠕動,在歷史長河中,普通勞動人民群眾還發現了它們的藥用價值,如具有降血壓,清肝明目等功效,這也體現了華夏兒女善于觀察、勇于嘗試、善于總結的智慧。
學生在學習微生物繁殖的過程中時,會接觸到巴斯德等科學家對微生物領域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然而,在向學生介紹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時,教師也應該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在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深厚積累,在巴斯德發明狂犬病的預防方法前,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一書中就已記錄了一種“七日一發,三七日不發”的療法,這一療法比國際通用的十日觀察法早一千多年。同時在治療狂犬病這方面,葛洪的方案可以理解為對免疫學的一種前期探索。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結合,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發展歷程,有助于他們了解、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注重學科之間的關聯,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每一個閃光點,那么生物學就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促進他們遠大志向的建立。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建立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將對他們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教師應具有責任意識,注重多門課程內容的銜接,深入發掘中國悠久歷史下的文化自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
5 小結
初中生物學教學應充分挖掘生物教學中家國情懷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會生物學學習的樂趣,感受家國情懷。教師通過將家國情懷普遍、有效地融入教學,可以有力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以劼.初中英語課程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教學實踐[J].校園英語,2021(21):184-185.
[2]馬國杰.基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培養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5):6-8.
[3]田淑霞.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J].新智慧,2021(17):57-58.
[4]李穎,夏景波.充分利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家國情懷教育[J].吉林教育,2022(07):49-51.
[5]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于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三個假設[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01):10-15+77.
[6]朱婧琳.傳統古詩詞與現代生物科學在課堂教學中的碰撞[J].中學生物教學,2019(05):23-25.
[7]彭偉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J].教育藝術,2022(05):4.
[8]陳靜.“雙減”視野下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策略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4):161-162.
[9]李杰,陳達.聚焦“雙減”新政,優化作業配方[J].四川教育,2022(02):10-11.
[10]吳久宏.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J].中學生物教學,2021(28):30-32.
[11]高愛麗.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模式探究[J].學周刊,2022(14):109-111.
[12]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13]矯艷春,歷福菊,李盈.基于家國情懷培育的初中生物項目學習價值取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42(10):35-39.
[14]魏靜,王茹丹.基于家國情懷教育的高中生物學綜合實踐活動構建途徑[J].中學生物教學,2021(3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