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綜合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它體現了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課程改革為主線,以評價改革為抓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保障,以家、校、社會協同為支撐;它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多元化、過程性、發展性、參與性為原則,注重對學生品德表現、學業水平、運動健康、藝術素養和勞動與實踐等方面的全面培養。新的教育理念也呼吁評價方法的變革。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行為銀行”積分制作為一種新型評價方式,通過給予或扣除積分來激勵或懲戒學生,從而促進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形成責任感、合作意識和規則意識。這是一種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綜合素質教育理念和要求相適應的評價方法,但目前還缺乏系統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尤其是對實施效果和影響因素的評估。因此,本課題將以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行為銀行”積分制的構建與實施為抓手,探索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策略和方法,以期為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革新和完善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同時也為小學綜合素質教育的整體推進提供助力。
通過有針對性的案例分析和實驗觀察,本研究從“評價理念的科學化”“評價內容的生活化”“評價方法的實效性和持續性”“評價結果運用的進階性和完整性”四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一是評價理念的科學化。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以發展為目的、以促進為導向的評價理念,突出評價的過程性、發展性和形成性,關注學生的差異和潛能的開發,避免單一化和結果化的評價傾向;要有多元評價主體參與,關注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標準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的作用。例如,通過建立基于大數據的小學生綜合素質積分制評價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數據的收集、分析、反饋和應用,運用成長記錄袋、學習日志、情景測驗、行為觀察等多種形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對學生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評價,逐步提高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二是評價內容的生活化。要緊密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需求,設置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評價內容,涵蓋學生在道德、智力、體育、美育、勞動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反映學生的創新、探究、合作、實踐等能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例如,將“行為銀行”積分制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將課內外學習、社會實踐、文體藝術等多種活動納入評價范圍,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參與和體驗中展示自己的綜合素質。
三是評價方法的實效性和持續性。要根據不同年段和不同評價內容,選擇適當的評價方法,如量化和質性相結合的方法,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等。例如,通過建立“行為銀行”積分制管理機制,明確積分規則和標準,設定積分項目和權重,規范積分操作流程,建立積分獎懲機制。
四是評價結果運用的進階性和完整性。要將綜合素質積分制評價結果與招生錄取相結合,增加學生、家長和學校對綜合素質評價的認可度和重視度。要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培養和發展方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通過“行為銀行”積分制建立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記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項素質發展情況,形成學生的成長軌跡和發展概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