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了,有的人會表示“我社恐,我不需要社交,我一個人待著挺好的”。但保守估計,平均每個人一生中大約會遇到七千個人,其中會和十個人保持密切的聯系,因此大部分人類或許并不是真的熱愛孤獨,你也有可能并不是真的“社恐”。
有研究表明,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Anderson教授的團隊發(fā)現,持續(xù)一段時間缺少社交會讓大腦中一種活性物質的水平升高,影響大腦的多個區(qū)域和神經通路,可能會增加攻擊性情緒,還有可能變得呆滯……
而“社恐”的另一個極端是“社牛”。“社恐”與“社牛”的對比,傳達出當今年輕人的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如今已成為一種“流行病”,美國有4000 萬人深受其害,中國的社交焦慮者也達到了3000 萬,其中90 后、95 后年輕人的癥狀尤其嚴重。
既是焦慮,必然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極大壓力。所以合理的社交、正確抒發(fā)情感是很有必要的。
但就是在這樣的焦慮中,又涌來了一個“社恐”和“社牛”之外的新概念——“社交卡頓”。
“社交卡頓”可以簡單理解為社會交往過程中的“不順暢”,表現為因某些原因而拒絕與他人進行交往、避免參與社交活動的一種傾向,包括社交回避、社交恐懼等傾向。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 名18 到35 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三成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困難,64.2%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
調查中,40.3%的受訪青年承認自己會回避社交,30.5%的受訪青年表示不會,29.2%的受訪青年表示不好說,看情況。
對于一些年輕人回避社交的現象,60.6%的受訪青年表示,當下一些社交逐漸變味,目的性強,為他們所不喜。另外,工作生活壓力大,沒精力社交也是回避社交的主要原因之一。46.5%的受訪青年認為在成長過程中,人際交往單薄,社交經驗少;42.6%的受訪青年認為無效社交過多。調查顯示,71.3%的受訪青年表示太多的虛擬社交反而會讓人感到更孤獨;88.1%的受訪青年覺得線下面對面的社交更重要。
在回避社交的原因中,對傳統(tǒng)社交不適應占比最大。由于在傳統(tǒng)社交中,人們往往比較注重禮儀和細節(jié),并講求表現得體,這會導致很多人在與陌生的長輩、領導、同事相處時感到語無倫次、手足無措,頻頻出現“社交卡頓”現象。對這些人來說,社交恐懼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坎。可是在與親友相處時,這些人仿佛又變了一副模樣,言談舉止得當,還有嘮不完的嗑。原因就在于,親密的熟人關系為他們構建起了具有親和力的社交氛圍。
還有一個奇怪的社交現象也應該引起重視。很多人在線上是“社牛”,而到了線下往往就變成了“社恐”,這是因為在線上每個人的身份都是虛擬的,沒有人知道你是誰,更沒有人在意你是誰,所以便可以放開自己暢所欲言。而線下交流就不一樣,很多人比較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生怕言行不當讓自己顏面盡失。
如此看來,心理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讓年輕人感到孤獨和無助,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么走出來。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技術與消費主義的共謀下,不想主動社交,也難逃被動社交。
在職場上,每天都有十幾個群聊狂轟濫炸,要權衡立場,要謹言慎行;回到家,緊繃的神經剛剛放松,點贊之交、“砍一刀”之交、“求幫投票”之交就通通撲了上來;好不容易挨到周末,理個發(fā)還要應付Tony老師的推銷,坐個地鐵還要被各種微商求掃碼加微信——服務業(yè)的內卷波及消費者身上,又觸發(fā)了一連串的“疲于應對”。
在《害羞與社交焦慮癥——CBT 治療與社交技能訓練》一書的序言中,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博士寫道:“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刻像當下這樣,對人們的社交技能有著如此高的要求。人們要想在當下社會立足,就需要嫻熟的社交技能,這樣才能和他人建立聯系并成為朋友,為自己編織牢固的社會支持網絡。”
那么“社交卡頓”到底“卡”在哪?為什么社交變成了年輕人群體中的難題?

造成青年人社交卡頓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條:
(1)過度依賴網絡社交,網上“社牛”,線下“社恐”。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一些青年呈現網絡“社牛”、現實“社恐”的雙面狀態(tài)。他們線下社交意愿減弱、社交能力退化,在面對面的社會交往時會感到緊張、有壓力、不自在,出現社交焦慮;而在網絡世界,這些“社恐”青年又表現出“社牛”狀態(tài),可以快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
現在的青年普遍都離不開互聯網,尤其到了移動時代,手機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生活伴侶。
隨著社交軟件的普及,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人際關系的重疊,使青年們常利用強化自身標簽的方式不斷尋找擁有相同或相似經驗體悟的同儕,比如,不少青年擔心懼怕在現實社交里“說錯話”“不知道說什么”或“過多坦露真實內心”,存在“想說但不敢說、不能說”的矛盾心理,于是表現這一心理的“熱心社恐”等網絡流行語應時而生。
面對陌生的網絡許多年輕人能夠侃侃而談,口若懸河。一旦到生活中,面對陌生人時往往變得小心謹慎,沉默是金。
(2)許多青年認為生活中的社交太功利,太虛偽,不喜歡與陌生人打交道。現在的年輕人往往比較自信獨立,他們不愿意將大把的時間用在無用的人際關系上,他們的社交方式也變得越來越簡單直接。
相較于以前大家普遍認可的社交方式,他們更喜歡封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們不會刻意地去經營自己的社交圈,往往只是依靠自己的喜好結交自己喜歡的人。
這會造成一種假象,他們大多數在親戚朋友或者陌生人面前變得沉默寡言,讓人誤以為他們害怕社交。其實在同自己的朋友交流時他們表現得活潑可愛,精神抖擻。
(3)網絡上朋友滿天下,現實中可以談真心話的沒幾個。網絡社交通過共同的關注焦點與共享的情感狀態(tài),形成一種類似集體意識的在場感受。對那些既缺乏安全感、又渴望親密關系的人來說,既是擺脫現實社交困境的一種宣泄和補償,更是一種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情感刺激。
智能算法推薦的信息堆積或將導致一些青年人視野窄化甚至極化,相同或類似觀點看法的反復接受,容易形成認知偏見。
這就造成了一種假象,網絡上大家似乎都理解自己,現實中就連家人都不一定理解自己。久而久之,青年人越來越依賴網絡社交,逃避現實社交。
(4)青年人不喜社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懶惰”。一般社交都是比較正式的場合,就是去見自己的老朋友都需要做一點準備。許多年輕人不喜歡社交就是“嫌麻煩”。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形象,比較與競爭無處不在。大家會在出門前化妝、挑選服裝搭配,“衣品”也漸漸成了大家關注的重點之一。再加上如今網絡社交普及,大家就更想在線上語音或視頻聊天,不愿意走出房門。
(5)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也是青年逃避社交的重要原因。現實生活中,各種競爭和挑戰(zhàn)不斷出現,讓青年們感到背負重壓。在這種情況下,社交變得更加吃力,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不足,不敢主動走出去,甚至會回避社交,避免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一來,他們的社交能力又無法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鍛煉,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看到這,許多人應該會萌生出“社交真是堪比馬里亞納海溝,套路深似海”的想法,如此“繁雜”的社交,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到底又要如何社交呢?
但人是群居動物,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社交。而且,一個人也不能一輩子只與熟悉的親友相處。提升社交能力,學會與陌生人相處,既是人生的必修課,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因此,要想避免“社交卡頓”現象的出現,關鍵是要找對“藥方”。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 年)》指出要“引導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培養(yǎng)良好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促進青年身心和諧發(fā)展,指導青年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這為青年人群的社交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青年人群一方面要擁抱社交媒體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更要擁抱沒有濾鏡和柔光的現實生活世界。需要強調的是,“社牛癥”不等于卓越的社交能力,不能將“社牛癥”變成在社交平臺上受到批評的“社交恐怖主義”,變味成破壞社會規(guī)范的代名詞和嘩眾取寵的審丑文化。我們應該呼吁青年人群建立真實的自我認同,然后以此為出發(fā)點對社會發(fā)出建立正確的真實社會關聯、優(yōu)質人際連接與健康互動的自信邀約。
●要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如果有不良品質,即使交友很廣,也難得有知心朋友。相反,如果你具有促進人際吸引的優(yōu)秀品質,就會容易被別人引為知己。
●善于體察別人的真正需要。這些需要概括起來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但要考慮對方的人性品質,也要考慮對方的需求,因為人際交往的基礎是互補,只索取而不奉獻的關系是很難維持的。
●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處世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目的,并運用一定方法進行交往的。交往方法越好,人際關系越容易維持緊密。建議大家多讀一些待人接物方面的書籍,有助于理性地理解社會,為走上更廣闊的人生之路作好準備
有道是,人之交,宜有度。
舉例來說,倘若還不了解對方,就突然拉近彼此的距離,毫不顧忌地袒露情緒,這是一種矯情,也是一種不體面。
生活中,你一定見到過這種人:明明交情不深,卻總是一見面就問你“買房了嗎?買車了嗎?”“在哪工作?工資多少?”
話說多了,超過了該有的界限,不僅顯得你很不靠譜,也成了對方的負擔。
說到底,交淺言深的本質,就是拿談資換感情。這對言者來說,是一種風險,而對聽者來說,是一種綁架。
不去干涉別人的生活,是對他人的尊重;不去迎合他人的喜好,是對自己的尊重;不去破壞距離的遠近,是對感情的尊重。
過分的熱情,對別人是一種困擾,對自己是一種折磨。
●分寸感,是成年人之間最大的智慧。我們終究需要和世界做一次和解,或者說,和自己做一次和解。在這里,我同樣想對那些被“社交”支配的年輕人說:如果你真的想改變自己的社交狀態(tài),我的建議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困難,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無論是“社恐”“社牛”還是“社交卡頓”,我們都要坦然面對,努力生活、擁抱陽光,自信地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