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是一種在臨床上存在個體認知、情感調節和行為紊亂的綜合征,不同精神障礙和病程的患者特征不同,也存在異質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工作,不僅需要建立在患者的心理活動之上,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提升自我防御能力,還需要充分了解精神障礙患者的心理變化,做好精神障礙患者的心理護理,多措并舉,能有效提高精神障礙治療的效果,恢復社會功能,減少外界對患者的誤解。
精神障礙是一類嚴重的心理障礙疾病。發病后,患者的認識、情感、動作、心理活動等都可能發生變化。精神障礙患者發病時做出的舉動一般難以為常人理解,且受到病程影響,患者可能出現長期性、明顯性、異質性的異常舉動,嚴重時可能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精神障礙癥狀不同,如感知障礙、知覺障礙、注意障礙、意志障礙、自知力障礙等,每一種精神癥狀的定義明確,且具有明確的特征。
(1)癥狀不受患者意志的控制,受病態心理的影響,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自殺、攻擊他人的行為。
(2)癥狀和周圍客觀環境不相稱。患者患病后,性格會出現巨大變化,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原本正常的人,患病后性格表現與平時差別巨大,如突然變得孤僻、畏懼和外界接觸、生活中經常獨自發笑、發呆、對各種事物的興趣降低,情緒多變且對多數人抱有敵意,暴躁、易怒。在主觀上,精神障礙患者會出現躲避社交、回避工作等行為。在言語上,精神障礙患者可能在說話方式上出現異常,如自問自答、前言不搭后語等。
(3)癥狀一旦出現很難通過轉移來令其消失。當一個人的行為、言語、態度等與平日相比出現巨大變化且難以消除,很有可能是精神障礙所致。
(4)癥狀會給患者帶去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損害。精神障礙患者非常容易因為異常言行被他人誤解,不及時救治和做好護理工作,甚至會令其難以融入社會、家庭,影響正常生活。
精神障礙的致病因素眾多,一般和社會工作環境、遺傳、體質等因素有關。多數精神障礙患者會有錯覺、妄想、幻覺等表現,情感障礙十分嚴重,患病后不能自知,主動尋求治療的積極性較低。精神障礙類型多樣,如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障礙、更年期精神障礙等,一旦發病需要積極配合精神科醫生的治療。精神障礙發病機理比較復雜,主觀可調節的精神狀態、激素水平變化、腦部病變都可能致病,精神障礙的難治、難控體現在主觀意識的不可控,超出了人類的主觀調節限度且激素持續異常積累,導致腦部活動、內分泌活動異常,就可能發病。
一旦發現家屬出現精神障礙疾病的傾向,建議立即前往專科醫院進行檢查,避免病情惡化增加治療難度,提前規避精神障礙引發的一系列危險因素,減少精神殘疾的概率。臨床上,精神障礙治療屬于一大難點,通常采用藥物治療、飲食治療、心理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其中心理治療是最柔和的方法。對精神障礙的藥物治療,一般常見于精神分裂癥、癲癇、抑郁癥等精神障礙疾病。通過積極進行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精神衰退的問題,有利于精神障礙患者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需要積極進行飲食治療。目前,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均有一定的食療方案。中醫提倡通過食物或者根據中醫理論嚴格配比的藥食,制成食品,通過調整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西醫則提倡通過補償膳食,攝入各類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相比而言,治療精神障礙的中醫治療體系更加豐富。
精神障礙的心理護理主要以關注患者焦慮、悲觀、緊張、暴躁、抑郁等情緒為主,通過對患者心理的保駕護航,讓患者拾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根據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情穩定程度及日常言行等表現,適當予以心理治療,控制患者發病的概率。
心理護理在精神障礙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為精神障礙治愈難度大,一旦患上精神障礙除了要通過長期服藥維持正常精神狀態外,還需要采用心理療法,提升精神障礙的治療效果。目前國內許多精神障礙專科醫院都致力于研究針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體現出針對精神障礙患者用“心”護航的重要性。面對精神障礙患者,許多患者都無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在臨床上拒絕配合醫生的工作,在住院時依從性較差,出現一些在常人看來難以理解的言行。通過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夠提高患者對精神障礙的認識,正確引導患者的語言、行為、動作,規范患者日常用藥,指導患者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患者能夠同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工作,參與社會中的各類活動。
正確、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手段,還包括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提高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積極協助患者維持治療,降低疾病復發的概率,保護患者的身體健康,也能在家庭的幫助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在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妥善照看患者,并督促患者按時服用藥物。日常護理中,需要科學安排患者的作息時間,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指導患者做好個人衛生,適當引導患者進行體育鍛煉。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的日常言行,有針對性地采取心理護理辦法,一旦發現患者有停止服藥、私自減藥或病情復發的情況,需要及時將情況告知醫生,按照醫囑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

心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通過適當心理引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自我認識,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對待患者,并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對不合理甚至過分的要求,護理人員縱使很難認可,但也要熱情、細心解釋并說服患者,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況,通過親切與患者交流,讓患者在面對自己時能夠產生親切感、信任感,有效穩定患者的病情。
對于具有狂躁表現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適當減少與患者的交談,避免因此引發患者沖動的行為,而是要認真、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讓患者有一種被人理解的感覺,并適當通過言語鼓勵、關心患者,穩定其情緒,讓患者能夠主動接受治療。對于生活自理能力差且具有精神抑郁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充分把握好患者的思想動態,多與患者進行接觸,做好對患者的心理疏導,盡量讓患者克服各種負面思想情緒,幫助患者消除思想層面的消極情緒,讓患者更好地認識自我,并提高患者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在生活中,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積極引導患者從事運動、娛樂活動,讓患者的情緒得到有效調動,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患者康復的概率。
在面對精神障礙患者時,只有用“心”護航,才能給予患者最好的保障,從心理層面入手給予患者積極治療,能進一步提高精神障礙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