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
關鍵詞:土地資源;區域環境;可持續發展
1 研究背景
土地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科學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對維護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需求不斷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目前,我國存在的土地資源利用與環境問題由多個因素造成:一是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過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資源;二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土地資源過度依賴;三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四是人口增長過快以及對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利用。
1.1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與環境問題的現狀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質量不高。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2.2億畝(1畝≈666.67 m2),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人均耕地面積還不足1畝,土地質量不高,中低產田比例大,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質量分數約為0.63%,低于國際公認的3.00%~5.00%警戒線。土地資源利用和環境問題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
1.2 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基礎
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是指通過對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優效益和效率,是一種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戰略性技術,核心內容是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以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綜合效益最佳為要求,采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使土地資源的投入產出比達到最佳。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優化配置是指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對有限資源進行選擇、調整和分配以及使其得到充分利用的過程。
1.3 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區域環境健康發展的關系
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既是解決我國土地資源供需矛盾、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2]。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需充分考慮土地的利用方式、結構和布局等因素,要在保證一定土地利用面積的基礎上節約用地,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可以有效緩解生態環境惡化,提升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
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用地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是在土地資源配置過程中,受經濟利益和政策導向的影響,部分地區存在土地開發利用不合理、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等現象,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區域環境健康發展的內涵
區域環境健康發展是指區域經濟和社會系統在運行過程中能與自身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并能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需求的發展狀態。區域環境健康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一定區域內,能維持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和分布等要素的相對穩定;二是區域內資源環境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同時能滿足人類社會發展對環境質量的需求。
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土地進行有效利用。從內涵來看,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既包括對土地利用方式的選擇,也包括對土地利用強度、方向的控制。
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問題又會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因此,一定時期內的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當一個區域的環境健康發展時,經濟就會處于穩定、協調和健康發展的狀態,反之則會產生反效果。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正處于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域環境健康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資源緊缺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統籌考慮區域環境健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
2.1 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
環境管理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所造成的巨大城市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建設用地規模迅速擴張[4]。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耕地數量不斷減少且質量不斷下降,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有機結合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快速提高。然而,資源環境要素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約束也在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人們不僅要考慮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生態安全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關系等問題,還要考慮資源和環境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約束問題。這就要求必須統籌考慮區域經濟社會和自然系統的整體協調關系,充分認識和把握區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等關系。因此,研究區域環境健康發展問題,必須以系統、全面、深入地研究區域資源環境為基礎,從整體上把握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2.2 考慮地區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地區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是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也是區域環境健康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5]。在一個區域內,各種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是有限的,它們必須為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在一定時期內,資源與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約束作用,如果不考慮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必然會產生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和生態退化等問題。在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計劃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區域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同時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人口增長與人口規??刂?、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改善之間的關系。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人類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資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造成了巨大壓力。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努力實現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雙贏。
2.3 考慮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
區域環境健康發展既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也要考慮社會心理因素。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消費需求也隨之產生了重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區域環境健康發展既要考慮到人們的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到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如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城市地區也有一些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如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污染等,說明我國仍普遍存在環境污染等現實問題。人們在消費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環境質量的認識和理解。另外,由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導致的人口流動增加,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流動形勢進一步加劇。人口遷移不僅會推動大量新技術、新人才和先進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流入,而且會對區域環境健康發展提出一系列挑戰。
3 研究的理論依據
(1)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想保證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不超過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使土地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2)土地利用系統理論。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對區域進行開發時,要保持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協調一致,而土地利用系統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是在人類與自然關系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一種經濟模式,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態經濟理論強調經濟發展要有選擇地利用、改造和保護自然環境。
3.1 土地利用系統必須符合環境承載能力
土地利用系統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空間,必須符合區域環境承載能力。這里的環境承載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下,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系統對其所能承受的生態服務功能和資源利用強度。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區域內生態過程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有益作用。這些有益作用包括維持區域內物種多樣性,調節局部生態過程,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為社會經濟活動提供必要的空間。土地利用系統能否滿足生態服務功能要求,取決于區域內可供人類利用和改造的土地面積和使用強度,取決于人類對環境的改造能力。同時,一個土地利用系統必須適應區域內資源、環境容量,必須能夠對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生態影響進行調節,必須能夠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治理。
土地利用系統適應區域環境承載能力要求在進行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時,考慮到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環境資源產生影響時所需空間與范圍。此外,還要求土地利用系統必須適應區域自然環境、地理氣候特征等條件。只有符合區域環境承載能力,才能確保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需空間和范圍在可承受的程度之內,才能保障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否則,土地利用就會成為一種不合理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行為。
3.2 土地利用系統必須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土地利用系統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經濟發達地區表現為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協調,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表現為社會穩定與經濟增長的協調。這就要求土地利用系統必須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具體而言,要注意以下5個方面:一是要考慮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結構和技術條件等因素,在土地利用系統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政策。二是要考慮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防止盲目、過度、無序開發。三是要考慮土地資源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四是要考慮土地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污染、破壞和生態退化等問題。五是要考慮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等因素對土地利用系統的影響。
3.3 土地利用系統必須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生態系統是人地關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土地利用規劃中要合理安排生態用地,保護生態環境。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其中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制度、土地整治規劃制度等。這些決策的實施必將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它們都要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基礎。因此,在進行區域規劃時,要考慮到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使區域規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都屬于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關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在區域土地利用規劃中,要處理好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各子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其達到協調狀態。
3.4 土地利用系統必須實現合理的布局
土地利用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變化的系統,其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因此,在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時,必須考慮到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就需要通過區域規劃對土地利用系統進行合理布局。在對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利用系統規劃的研究方面,國外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區域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區域功能分區、土地利用方向、區域產業結構、區域用地規模和布局等。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又逐步發展出一系列新理論和新技術。
4 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影響因素分析
從現實情況來看,影響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否有利于實現城鄉土地資源的統籌協調、是否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其中既有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等經濟因素,又有人口增長、環境污染等社會因素。因此,要想使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區域環境健康發展協調一致,必須對影響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4.1 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這是客觀現實。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人均用地面積,會出現一定范圍內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和浪費的問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而且呈擴大趨勢,因此,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會有所提高。但是對于一些發達地區而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土地利用效率相對較低,如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人均用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用地面積的1/3;而一些欠發達地區,如寧夏、新疆等地,人均用地面積超過世界人均用地面積的1/2。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水平是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
4.2 人口增長與分布的影響
人口分布不合理是區域環境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人口增長和分布不合理會造成土地資源短缺,限制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人口進城和土地利用分散等因素也會造成大量土地閑置和浪費。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面積和建設用地面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后備資源嚴重不足。
5 區域環境健康發展的措施及對策
從區域環境健康發展的影響因素來看,區域環境健康發展是一個復雜系統,其發展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等。在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實現區域環境健康發展。
首先,以“多規合一”為基礎,構建科學的土地資源配置和利用體系,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方式的轉變,提高區域環境質量;其次,建立以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的用地控制指標體系,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明確各類土地用途和管制措施,以區域環境質量為基礎,明確不同地域、不同用地類型的管制目標,實現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有效銜接;再次,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完善用地結構調整機制和轉用管理制度,嚴格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制度,開展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評價,推進開發區節約集約利用、轉型升級和依法處置等工作;最后,加強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態安全、環境責任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資源消耗較大、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地區的環境治理力度。
6 結語
對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區域環境健康發展的關系模型進行分析發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區域環境健康發展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對區域環境的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區域環境的健康發展也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要遵循區域環境健康發展原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增加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在開發過程中,應嚴格遵循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原則,避免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需要對現有土地利用模式進行調整,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利用的協調。區域環境健康發展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生態安全保障,這就要求對生態安全空間進行有效保護,同時,在發展過程中要樹立區域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