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宏 王汝芳
[摘要] 數字經濟時代,數智技術在經濟生活中不斷嵌入與拓展,重塑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認知。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和廣覆蓋性,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的重要依托和發展方向;是統籌兼顧五大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經濟形態,也是形成比較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跀祿⒚嫦驍祿徒浻蓴祿臄抵侵卫硎菙底纸洕x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 數智化;? 數智治理;?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492; F12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7-0045-04
我國正在加快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繼土地、勞動、技術和資本之后新的生產要素,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智技術的推動下成為新生產力,數據價值化和數字化治理需求應運而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1高質量發展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數智技術帶來的社會范式、關系和結構的變化,回應數字經濟對治理體系變革與治理能力提升的需求,充分利用數智治理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智技術重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增速位列世界第一?!稊底种袊l展報告(2022年)》指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數智化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結合,其本質是萬物互聯與萬物智能,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實現全周期、全領域、全時空的狀態感知、同步分析、自我學習、自動決策和精準執行。它包含數字連接和數據搜集、數據挖掘和知識提煉、決策自優化和執行自動化、動態學習和迭代提升4個層次。隨著數智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斷嵌入與拓展,傳統生產方式正向智能化方式躍遷,封閉式創新體系朝著開放式創新過渡,人類生活從單一的物理空間向虛實同構的雙重空間蔓延,算法主導、虛實同構、人機互融的數智邏輯正在顛覆生產生活模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也被深度重塑。
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在數智化社會,數智資源已經超越土地和勞動成為關鍵生產要素。雖然當前呈現出來的數智化變遷尚處于初始階段,但是種種端倪表明,人類在使用數智技術創造數智化世界的同時,數智化世界也正在締造新人類。人類的心智與計算機的高性能相融合,使人的感知、認知和操控等能力發生質的飛躍,決策自優化和執行自動化使人類改造世界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數智化導致生產要素和生產工具、時空概念和交互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資源配置更加網絡化、便捷化、全球化,生產方式更加智能化、服務化、定制化,產業生產和創新活動更加開放化、協同化、互動化,組織管理更加柔性化、扁平化、無邊界化,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提高,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如果說機械性勞動資料是社會生產系統之骨骼系統和肌肉系統的話,那么數智技術這種智能性勞動資料就是其“神經系統”,動力系統與智力系統有機融合并實現雙重自動化,將推動人類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數智化通過提升發展效率和發展動能不斷促進整個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生產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指示器。生產資料的變革將促使生產關系相應調整,數智時代數智資源的重要性決定著數智化過程也必然伴隨著生產關系的重塑。一方面,數智技術使得生產過程網絡化和協同化,擴大了資源配置和分工協作的范圍,分散的勞動進一步被融合進網絡化的分工協作過程之中,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整個生產過程的社會化。與此同時,資本有將智能性勞動資料封閉、壟斷起來并導致其更快速積聚的本能,人被異化為信息處理器,勞動者智力也開始遭受排斥,這一傾向和本能如果不受控制和約束,勞動將更徹底地從屬于資本,并造成大量失業。另一方面,數智技術有望在人與人之間建構起技術性的點對點的直接聯系,打破資本主義價值交換體系——以貨幣為中介在人與人之間建構起金融性的間接聯系。市場正在讓位于網絡,所有權正在被使用權取代,信息、技術和數據的公共性、共享性和邊際遞增性使得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生產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均產生變革。高質量發展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系相協調統一的要求,標定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念,倡導社會數智資源全民共享,不斷縮小數字鴻溝以促進共同奮斗基礎上的共同富裕。
數智技術重構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
人與世界在交往、對話與互動的基礎上形成共在關系,這些交互活動既塑造著世界,也改造了人的認知。數智化擴展和加速了交互活動,數智技術通過預測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引導人們的行為,“代碼即法律”這一算法邏輯成為組織社會運行的新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形成超大規模、超復雜、虛實同構、“認知—行為”交叉纏繞、共生演化的數字經濟形態。經濟發展模式迎來巨變,經濟運行機制出現巨大變革,給經濟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呼喚治理體系進行相應變革。
數字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建立健全數字化公共服務設施、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等新基建,不斷完善數據采集、使用的相關政策。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改變了經濟社會運行方式,意味著社會需要圍繞數據供給建立健全新型基礎設施,針對數據的生產、確權、流通、交易、價值創造和數據安全等完善制度供給。數智化帶來市場運行機制的變化,平臺經濟、網絡電商等新經濟業態中的數據合法性、壟斷界定、大數據殺熟、數字稅征收等問題需要解決。算法影響人們的行動并成為社會秩序治理的源泉和因素,帶來的不僅僅是公共管理效能的提高,還隱藏著權力異化和不斷侵蝕個人權利的可能,需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數智化帶來了傳播、溝通方式的全面重構,催生了虛擬社區、網絡社會、元宇宙等新社會形態,產生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罕見的新型社交網絡結構,易導致不可控的集體行為產生;自媒體疊加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速率、頻度和保真度,產生信息繭房、信息極化等問題,也讓“微干預”和“回音壁”現象成為可能,這導致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社會風險除既有工業經濟時代的突發性、外溢性、復雜性、關聯性強的特點外,還具有傳導快、波及面廣、系統性強、容易形成共振和集體非理性特征,對處理能力、處理水平和處理效率要求也就更高,需要實現從風險感知、政府決策到防控執行的智能響應。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治理體系并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
數智技術在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變革的同時也為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和經濟治理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實現方式,并越來越顯示出其在相關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建立在海量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能算法極大拓寬了理性邊界,創造了數智治理、整體性治理和敏捷治理等新形態,正在重構公共管理者的治理邏輯與方式,重新塑造公共治理實踐模式。數智治理具有雙重內涵:一是依靠數據和數智技術進行治理,強調數智建構新的治理場域,推動治理主體以新觀念、新視角重新審視社會治理。二是對數據和數智化的治理,即治理對象為數智?;跀抵侵卫淼墓补芾恚且环N全新的公共管理現代化方式,即面向社會活動、社會過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和社會功能,將社會事實形式化為可測量的數據,并將社會現象抽象為可操作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的計算模型,并由計算機操作執行或提供治理指導。數智治理利用多元異構大數據配合強大算力,可以發現隱藏在數據中的復雜關聯性,輔助管理者進行決策。數智治理還能更準確有效搜集捕捉到人們的需求,有助于穩定社會預期,激發社會活力。
數智治理助力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我國協調統一的數字經濟治理框架和規則體系要基本建立。目前,國家層面和各省區市都在探索利用數據和數智技術提升治理能力,數據共享和開發利用取得積極進展,一體化政務服務和監管效能大幅提升,“一網通辦”“一網協同”“一網統管”等創新實踐不斷涌現,數智治理成效不斷顯現。一些國家數字平臺的建立推動了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北京、上海、深圳、雄安等正在加快系統化構建城市數字底座,推動空間信息數據應用,推進數字孿生城市建設的探索,高標準打造智慧城市正不斷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讓城市更聰明,讓市民生活更便利。
與數智治理要求相比,目前的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干部隊伍數字意識和數字素養有待提升;政策供給跟不上技術和實踐發展需要,網絡安全保障體系還有不少突出短板;數據壁壘依然存在,數據采集不夠全面和規范,各平臺橫向融合、縱向貫通不夠;創新應用能力不強,功能以網上辦事、動態監測為主,互動反饋不夠,智能優化機制不全。建議進一步加強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超前謀劃,系統部署,從以下三方面完善體制機制和相關政策,推動公共數據、社會數據的共享開放和高效利用,不斷提升治理效能。
健全數智治理體制機制。作為新事物,數智治理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共同努力,探索新體制、新機制和新模式,完善數字經濟乃至經濟社會系統創新發展生態。探索有利于數據安全保護、有效利用、合規流通的產權制度和市場體系,形成與數字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與數據要素治理結構。重構并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合理分工與有效協作,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維主體的整體智治,避免碎片化的治理結構,保障公共數據、社會數據的共享開放、高效利用和安全防范。強化多層級多部門共商共建共享的協同治理理念,突破常規的科層結構與信息溝通范式,避免“信息孤島”,實現不同治理主體間信息的融通與共享,形成上下嵌套、左右協同的分級授權、自主可控的數智治理共同體。建立虛實雙向反饋的通道,使萬千經濟主體既成為數據的供給者,也享受著政府和社會組織供給的多元化公共服務,并通過正負面反饋完善政策措施,在政府與市場共治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完善數智治理基礎設施。利用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數據層、模型層、應用層架構描繪“國家經濟畫像”,實時呈現和監測經濟社會的現實發展動態。在國家層面構建生成與現實經濟社會系統實時同步、能夠虛實映射、具有高保真度的孿生于現實世界且可超前演進的數字智能虛擬經濟體,亦即數智孿生經濟體,是完善數智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成為數智化社會的關鍵基礎設施。與我國正在探索的數字孿生體側重于物理域、社會域的虛擬構造,關注虛擬空間對物理空間進行實時監控、預測分析和反饋不同,數智孿生覆蓋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社會域4個域,特別強調對信息域作用于認知域的仿真構造,通過虛擬試驗敏捷高效的檢驗體系,基于虛實互動在虛擬世界獲得超出人類認知的知識、經驗、推理、判斷,并同步至現實世界,進而促進體系的智能演進。利用相關知識驅動現實經濟系統和數智經濟體交互映射、虛實合一、共智進化,可以提升對現實經濟運行的認知能力,提高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數智治理發展方式。數智孿生經濟體可實現與現實經濟社會孿生演化、虛實聯動,通過編輯、分析和建模能真實地呈現復雜現象、發現潛在問題,激發創新思維并持續優化演進。將國家經濟治理中的措施、政策等在孿生平臺上進行仿真和試驗,可以做到以問題為導向的先立后破,從而以穩求進、以進固穩,避免在現實中進行試驗帶來的高昂試錯成本,也可對經濟治理創新進行回溯與評估,建立科學化的宏觀調控政策產生和完善機制。利用數智孿生經濟體深入研究制度建設的關聯性和改革舉措的耦合性,切實處理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實現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通過數智孿生技術,可以對創新活動進行設計、預測、評估、驗證和控制,在虛實交互、共智進化的過程中迭代優化,克服不確定因素對創新活動的消極影響,提高創新活動的可靠性、智能性、靈活性和高效性,減少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效率。
[參考文獻]
[1]薛瀾,張帆,武沐瑤.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研究:回顧與前瞻[J].公共管理學報,2015,(3).
[2]王夢菲,張昕蔚.數字經濟時代技術變革對生產過程的影響機制研究[J].經濟學家,2020,(1).
[3]齊延平.數智化社會的法律調控[J].中國法學,2022,(1).
[4]劉方喜.物聯網分享還是人工智能壟斷: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數字資本主義[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5]郁建興,高翔,王詩宗等.數字時代的公共管理研究范式革命[J].管理世界,2023,(1).
[6]陳奕延,李曄,李存金,李群.基于數字孿生驅動的全面智慧創新管理新范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23).
(作者簡介:杜勇宏,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副教授;王汝芳,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 / 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