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開展跨學科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發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更自主地思考;有利于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要研究教材,提升個人素養,以讓學生獲得更深刻、更全面的歷史認知。
【關鍵詞】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
作者簡介:徐劍(1992—),男,江蘇省海安市角斜鎮角斜初級中學。
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同時要關注其他學科領域,要引導學生將其他學科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滲透進歷史學科,進而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歷史,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換言之,教師不能將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分割開,要引導學生多維度地感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背景等內容,從而更為全面地理解歷史事實。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一定的單一化和碎片化現象。單一化,就是教師上課涉及的內容基本與其他學科絕緣,學生很難開展橫向的思考。碎片化,就是學生獲得的歷史認知大多是零散的,他們很難將歷史認知有機融合起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跨學科教學的方式逐漸解決。
一、融合地理學科
學生在解決歷史問題時需要運用到多方面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歷史問題,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的聯系比較密切,如果將地理學科中的一些知識運用到歷史學科中,許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比如:歷史上一場戰爭的失敗可能與當時的天氣有一定的關系;歷史上戰爭的雙方可能會因為一條河流彼此對峙很久,這可能是因為這條河流的航運價值、灌溉價值很大等。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會給學生展示歷史地理圖,這一是為了給學生更直觀的體驗,二是為了讓學生融合地理學科來思考問題。
教師要想實現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的融合,首先要對歷史事件背后的地理因素有深度的了解,同時要能以淺顯的方式將地理因素展示給學生;其次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他們結合地理學科思考問題;最后要能讓學生將相應的地理圖像畫出來,也就是說以地理圖像的方式呈現解決問題的路徑。
以統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古代埃及”的教學為例,筆者融合地理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首先,筆者給學生展示古埃及的地理區位圖,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尼羅河的位置。其次,筆者讓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尼羅河所處位置的氣候條件,進而分析尼羅河水量在不同時期的變化。筆者只給學生提供大致的探究方向,但是不給他們具體的答案,以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一些問題,并且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尼羅河既有豐水期,也有枯水期,而古埃及文明發展進步的時候,基本也是尼羅河水量充沛的時候;當尼羅河水干涸的時候,古埃及就進入了文明發展的中間期。最后,學生基于這樣的發現,自然就理解了“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的贈禮”的說法。學生借助地理知識,探究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發展之間的聯系,這種另辟蹊徑的方式,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可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指導學生探究歷史課本中的內容,還可以指導學生借助地理學科的知識,拓寬解決問題的路徑。因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跨學科知識,要能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具體的歷史內容中,同時教師也需要充分地了解學生,融入學生熟悉的其他學科知識,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二、融合美術學科
教師不能僅將目光聚焦在學生的分數上,還要將目光延伸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上,要成為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研習者、設計者和踐行者[2]。當前,部分初中階段的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是比較欠缺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與家長將目光聚焦在學生的分數上,忽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熱愛家鄉、熱愛社會、熱愛人民、敬畏生命的道德覺悟。教師可以融合美術學科,向學生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的人生更燦爛;滲透愛國教育,讓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滲透集體教育,讓學生學會團結協作;滲透愛心教育,讓學生用愛溫暖他人;滲透勵志教育,讓學生點亮理想,照亮未來。
以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的教學為例,筆者融合美術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開始,筆者給學生展示一幅畫作,讓學生猜一猜這幅畫作的作者是誰。筆者展示的是徐悲鴻的《愚公移山》,這也是徐悲鴻的代表作。學生一開始沒有猜出這是誰的作品,于是筆者繼續展示徐悲鴻另外一幅有名的作品《奔馬圖》。如此,有學生猜出了作者的名字。接著,筆者讓學生思考《愚公移山》的創作題材來源。學生曾經學過這個故事,知道故事展現了我國古代人民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意志。筆者順勢讓學生思考從這個故事中還能學到什么精神,有的學生想到了團結精神,指出團結不但可以移動山脈,還可以克服很多的困難。筆者又讓學生思考從《愚公移山》這幅畫中能看出什么。有的學生說:“畫面的右邊有幾個高大健壯的男子,手里拿著釘耙奮力地砸向山地,這些人物的姿勢和表情都不一樣,有瞠目、蹲地、挺腹,但都在做著移山的動作。”顯然,學生從這幅畫中發現了人物所展示出來的力量,也體會了徐悲鴻高超的繪畫技巧。筆者再提問學生:“這幅畫的歷史背景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畫這樣的畫?”學生分組查找資料,發現這幅畫創作于1940年。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徐悲鴻描繪古老的中國故事,贊頌中國人民勇敢、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通過融合美術學科,學生能體會畫作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體會當時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和毅力,同時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懷。
此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融合美術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此課的主題和內容,而且使學生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促進了學生的學、
思、悟。
三、融合音樂學科
教師融合音樂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一方面可將音樂用于渲染課堂氣氛,另外一方面可將音樂用于揭示課程主題。無論是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探究環節還是總結環節,都可以融合音樂,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課堂體驗。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素養。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音樂學科,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內化知識,厚植家國情懷。
以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教學為例,此課學習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筆者要通過這段歷史的教學,激發學生熱愛國家的情懷,讓學生不忘歷史,矢志復興。首先,筆者播放歌曲《火燒圓明園》,當學生聽到歌詞“誰令你威風掃地,誰令這火光四起,恨意沖云際,誰無怒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奪了天工建起……”的時候,筆者同時在白板上展示圓明園遺址的圖片。在這樣的音樂情境中,學生身臨其境,走進了這段歷史,激發了愛國主義情懷。
以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8課“九
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的教學為例,開始時,筆者沒有直接讓學生閱讀教材,而是先讓學生跟著歌曲《九一八》的旋律,感受歌詞“九一八,血痕尚未干;東三省,山河尚未還!海可枯,石可爛,國恥一日未雪,國民責任未完!”所表達的悲憤情緒。學生在聽到這樣的歌曲時,眼前自然浮現出當年硝煙彌漫的景象。如此,學生自然燃起強烈的家國情懷。筆者毋庸贅言,就讓學生通過音樂理解了此課的主題。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教師要切實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培養學生對家鄉、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與此同時,教師融合音樂學科,巧妙地發揮音樂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在感知音樂作品中理解歷史,涵養家國情懷。
四、融合語文學科
“文史不分家”,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也不能分家。語文學科中涉及的歷史內容非常多,如古詩詞往往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等。如果教師在講授歷史時,能從語文的角度入手,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視域理解歷史。
對于歷史教師來說,除了需要具備充足的歷史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廣博的語文知識,從而做到文史兼通。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語文的知識和經驗遷移到特定的歷史事件中,以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歷史。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歷史知識儲備不多,對大部分歷史事件的背景了解得不夠清晰,如果學生不能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就不能正確地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歷史意義。初中語文教材涉及的歷史知識比較多,而這些歷史知識多是以文學的形式滲透的,這能帶給學生感性的認知。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聯系語文學科的知識學習歷史,就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以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抗美援朝”的教學為例,以往在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筆者一般如此導入:“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現今,筆者融合語文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引入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課文是作者魏巍隨軍采訪后寫的一篇通訊,敘述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經過浴血奮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的英勇事跡。筆者引入此課文,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抗美援朝的相關史事,理解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必要性,知道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雄壯史詩。如此跨學科教學,學生可以從感性與理性兩個角度理解這段歷史,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多直觀的認識,有效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歷史背景是歷史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只有對歷史背景有全方位的認識,學生才能從整體上感知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文課本,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學習資源,從中汲取與歷史學科相關聯的內容,再融合二者相關聯的內容,幫助學生建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引導學生調動各學科的知識,有利于促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融合多種學科開展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知歷史,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與遷移創新能力。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繼續深入研究,將歷史教學與政治、地理、物理等學科深度融合,在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莊光陽,蘇菊香.高中歷史跨學科教學的原則及實施策略:以《中外歷史綱要》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2(3):35-37.
[2]侯紅衛,裴向東.“雙核心”下初中歷史課堂跨學科思維教學落實初探:以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北宋的政治”一課教學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