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芳 李海莉 陳豪



學校德育要不斷創新途徑和方法,努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與實效性,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本期“樣本”所展示的幾則案例,都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各校基于自身實際,依據教育方針政策,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對德育工作的積極嘗試與創新實踐。事實證明,這些舉措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益探索。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把體育與健康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積極開展家校聯動協同,持續推進健康教育,通過不斷完善學校生活中常見的“吃好”“睡好”“運動好”等健康舉措,形成適合當代學生特征的學校健康行動模式,從而共同提升家校對學生健康意識的重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吃”出健康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中國人眼中一直是一件大事,而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飲食的衛生與營養更是重中之重。學生的食育工作不應只依靠學校一方的力量,而要設法提高家長對于孩子飲食問題的關注度,家校共同設計營養午餐食譜、關注三餐的飲食習慣、開展飲用飲食相關知識的學習,讓孩子們“吃”出健康。
(一)食譜巧設計
組建保障團隊。學校專門成立膳管會,膳管會由家長、老師、學生代表共同組成,此舉一方面能有效減少家長對學生中餐了解甚少而心有擔憂的情況,還能吸納家長中的優秀代表參與到學生飲食管理工作中,打破“教師難、學生乏、家長憂”的困局,更好地加強家校合作,重組學校、家庭、社區的優質資源,形成合力,協同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飲食健康問題。根據團隊成員的職業特點和興趣愛好,學校給每位家長分配了不同的角色,比如營養、風味、搭配、創意等多種顧問,形成完善的膳食管理團隊。
開發特色美食。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團隊會議,防止菜單陷入固有思維、難有創新的局面,學生對著重復的菜單也容易產生味覺疲勞。學校膳管會團隊會定期組織面對面的交流,圍繞營養午餐展開“頭腦風暴”,共同設計營養午餐菜單。在關注口味和營養之外,文化禮儀也是重點關注的要素,比如在菜單中加入具有杭州特色的宋韻文化美食“東坡肉”“宋嫂魚羹”等。
開展菜品查驗。食材質量是菜品好壞的基本保證,所以家長們除了在菜單上進行創新之外,還會定期參與食堂的驗菜與稱菜工作,對于食材的質量和新鮮程度嚴格把控,同時作為代表參與觀察菜品制作的過程與試嘗菜品的工作,并將感受及時反饋給學校相關負責人,不斷提升學校菜品質量。
(二)關注三餐
學校努力將營養午餐做得更好,是在向學生和家長傳遞一種健康飲食的理念。在關注學生午餐健康營養的基礎要求外,學校還推出師生“幸福生日面”,讓過生日的學生當天中午品嘗到學校給予的飲食生日賀禮,同時將過程用拍照和錄制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發送給家長,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生日面”除了給予學生營養健康之外,還給予學生們滿滿的驚喜和幸福感。
“6:30家庭愛心早餐間”是在“幸福生日面”后萌生的一個新項目。“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的一個好狀態可以為學生一天的學習蓄能,學校呼吁家長為孩子做一頓營養早餐,讓家長與孩子共同設計、動手制作自己喜歡且營養的早餐,并將自己的早餐通過班級圈“曬一曬”,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18:00晚餐三人行”是一個將爸爸、媽媽和孩子聯結在一起共同制作晚餐的項目。一人負責買菜、一人負責做菜、一人負責洗碗,每個角色不固定,卸下原來只屬于媽媽一人的重擔,家庭成員共同分攤,從而讓難事變為一件樂事。
自“6:30家庭愛心早餐間”和“18:00晚餐三人行”開展后,早餐和晚餐便成了學生家里的溫馨時光,家庭的餐桌成了重要的教育場域,有效拉近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距離,增進親子感情。
(三)健康宣講
組建“花仙子健康宣講團”。學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大一部分源于對飲食知識的缺乏,現在的家長越來越追求吃得營養與健康,但是對于健康和營養的具體標準和要求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為幫助學生及家長提高健康和營養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學校于2020年成立了由家長、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花仙子健康宣講團”,廣泛吸納優秀家長代表、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打造特色宣講團,致力為全體師生和家長服務。
開展健康宣講團專項活動。學校積極開展各類健康營養知識宣講活動,開設面向學生、家長和社區的專題講座,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學校還帶領家長宣講員共同策劃、制作飲食健康微課,利用多種方式傳播健康科學的飲食理念。有了專業知識的武裝,學校和家長在營養健康餐食的搭配上也更加科學、合理。
除了宣講活動,學校還組織學生和家長參與認領菜地和種菜的活動,此舉讓學生對于食物的認識不只停留在享用果實的階段,而是全方位經歷鋤地、播種、施肥、澆水、防蟲等勞動的全過程。
二、“睡”出健康
為了保障學生睡眠質量,學校主要從提高健康睡眠認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等三方面開展實踐,全力保障學生睡得足、睡得好,把充足的睡眠還給學生。
(一)三方共商
小學期間,學校和家庭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也是自律實踐的主要場域。因此,學校嚴格落實學生睡眠家校聯動模式,幫助學生強化自律觀念,通過實施“21:30睡眠”項目,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在“21:30睡眠”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校通過頂層設計,校內和校外協同互補,形成學校、家庭一體化行動的局面,打通了校內嚴格實施和校外自律落實的鏈接通道,構建出多元自律的實踐樣態。鑒于學生是“21:30睡眠”項目實施的主體,學校除了邀請家長代表對這一項目方案進行討論之外,也主動邀請學生參與討論,給予他們表達真實想法的機會。讓學生站在同齡人的視角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和趣味性,既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表現,也能確保后續活動的有效落地。
(二)全面開展
為保證“21:30睡眠”項目順利開展,首先,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定期開展睡眠知識宣講,并與家長簽訂承諾書;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課程、班隊課、“國旗下講話”等機會,做好健康睡眠主題宣講,提高學生對健康睡眠的認知,倡導健康睡眠的理念。
其次,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嚴格落實“雙減”,把握作業的育人功能,分層設計作業,創新作業的類型和方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做到提質減負;班主任對各科作業進行統整,確保每天的書面作業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年級組設置作業公示墻,建立晚間作業9點熔斷機制。這些都為保障學生按時睡眠提供了有利條件。
最后,學校為家長提供多種多樣的計劃作為參考,如成長加減單、五種時間規劃表等,幫助家長和學生更好地安排在家的學習、生活作息,從而有效保證學生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例如,家長根據孩子的不同特質設計相應的“加減時光單”,協助孩子制定科學合理的睡眠計劃,引導孩子按時進行睡眠情況記錄,并及時調整。
(三)評價推進
學校采用數字化技術精準觀測學生的睡眠數據,從而對學生的睡眠問題做出診斷,對睡眠質量做出分析評價。睡得好不好、睡眠質量高不高,不是單憑感覺決定,而是利用數字化終端收集數據,通過對睡眠時長、深睡比例、入睡時間、淺睡比例等數據進行分析,為每位學生建立專屬的睡眠檔案。該數據也是后期對學生進行“自律之星”評比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評價推進中,“時間手帳”的應用給學生學習注入了活力與趣味。學校基于期初、期中、期末三個階段,借助“時間手賬見面會”“ 時間手帳PK臺”“ 時間手帳游藝節”三項活動,圍繞自評、互評、共評三個維度,積極開展時間管理評價活動,從而成為有效落實“21:30睡眠”項目的“助推器”。
三、“動”出健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因為爸爸身上所具備的勇敢、堅強、不畏困難等優秀品質,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為此,學校成立了“西湖親子跑團”,每逢周末,校長帶領教師、家長和學生一起跑步,從而跑出健康身心,跑出和諧親子關系。另外,學校還打造了校園AI智能運動系統,讓家長帶著孩子到校積極鍛煉。
(一)“爸爸”引領
爸爸足球隊、籃球隊的建立有利于加強親子溝通,促進家長交流。爸爸在賽場上揮汗奔跑,減少了中年“油膩”,增加了英姿和魅力,能對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榜樣作用。爸爸足球賽和籃球賽兩項賽事分學期進行,且持續時間在一個月左右,這讓爸爸、媽媽和孩子能有更多的機會一同走進學校,關注學校的變化,更好地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與此同時,學校也組織以校長為首的教工隊參與其中,比賽之余,校長、教師能有機會和家長聊聊學生的近期表現,說說學生的未來發展,此舉對家校共育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跑團”參與
關于“西湖親子跑團”活動,學校積極招募和吸引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參與其中,精心設計跑步線路,讓杭城的各路景點都成為沿途的美景。“西湖親子跑團”活動的開展,旨在讓學生們在周末放下手中的筆,家長們在周末放下手機,一起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家長周末少督促孩子去補習,多陪伴孩子運動,少一點因作業產生的家庭隔閡,多一點因陪伴而增加的親子感情,一起享受周末的美好,感受相互陪伴的價值。
“西湖親子跑團”活動定期開展,每次活動學校都會提前發布報名通知,將時間、地點、路線、距離等詳細告知,引導教師、家長和學生報名參與。在跑步過程中,由校長帶隊領著教師、家長和學生一起跑,讓家長和學生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堅持,讓學生充分釋放天性,融入大自然。每次奔跑任務完成后,會拍下一張合影,讓學生、教師和家長一起感受達成目標的喜悅,體驗共同堅持的魅力,增進家校互動的情感。
(三)智能助力
學校根據學生的健康運動需求,在校內設置AI智能設備,打造“AI健康運動空間”。學校積極響應杭州開放校園運動場所的號召,開放校園室外運動場地,倡議學生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校參加運動。另外,AI智能設備能讓家長隨時隨地看到學生的運動情況,掌握學生在校運動的數據和測試結果,從而讓家長幫助學生在課后開展針對性鍛煉。學校還在固定區域配置了自助醫療應急包,確保學生們在課堂運動中的健康和安全。
學校開展居家“毅”鍛煉活動,根據體質健康的要求和趣味性原則,讓學生通過智能APP自主開展鍛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運動目標、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長,同時引導家長在家中鼓勵學生鍛煉,培養學生堅持鍛煉的良好習慣。學生鍛煉的各項數據會通過智能APP系統上傳到學校數據中心進行統計和評價,并記錄到“五彩花仙子”學生生態成長評價手冊中。
處在新時代,全社會越發關注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學校作為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責任單位,理應充分攜手家長,把健康生活的理念傳播下去,引導每個孩子通過日常生活“小”習慣的養成,最終促進身心健康成長。未來,學校將繼續整合相關資源,向師生宣傳健康生活的知識和理念,引導全體師生和家長自覺自愿參與到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中來,真正為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基。
【吳葉芳,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副總校長,一級教師;李海莉,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副總校長,一級教師;陳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紫萱小學總務處副主任,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