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玨 沈君

杭州市和家園小學是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集團化辦學開辦的第三所學校,是一所國際化特色凸顯的現代化學校。2022年8月,和家園小學開始獨立辦學,其家校共育的機制在延續集團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自主發展、深入摸索,逐步加入自身的特色元素,共建“和·生態”家校共同體,構架出新型的家校溝通模式。學校從家委會、家長課程、家校環境三者切入,著力實現學生和、教師和、師生和、親子和、家校和的和諧生態,形成了“全面共商、全程共育、全域共通”的家校社集成育人系統,為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保駕護航。
一、家委會全面共商
學校家委會積極協同學校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學生在學校里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職能全面化
隨著時代發展,學校家委會職能設置也越來越健全。目前,學校家委會設有四個分會,分別為科教委員會、親情委員會、維權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學校始終強調家委會是家校聯系溝通的“粘合劑”,是師生和諧相處的“潤滑油”,是促進學校發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學校品牌的“宣傳隊”。家委會作為純公益的家校組織,匯集了各具特色的成員,全面協助學校進行教育管理。
(二)機制互動化
家委會的運行機制始終保持互動化的特色。學校每學期召開家委會全體會議,共同探討家校共育良策。在會上,學校采用Mentimeter詞云等相關技術,促進家委會成員之間的互動,就其中的一些“金點子”展開討論。校長和家委會代表在現場互動交流,實現智慧碰撞。在日常工作中,家委會秘書長也時常向全體家委會代表征集關于家委會建設、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困惑與思考,讓會議有的放矢。從代表們的反饋中,學校既可以了解到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關切點,也可以從中發現家委會會議上要側重交流的方向和問題。
(三)落地常態化
學校能根據家長的好想法、好建議,在實踐中進行思考和落實,以此積極回應家委會的意見和建議,在家校協同中更好地為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努力。如本學期,學校要進一步改善校園硬件設施,優化軟件環境,打造成長空間,營造學生生長的生態場。為此,學校聘請了設計師進校進行全面規劃,踐行“空間即課程”的理念,打破功能壁壘,貫通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素養、升華價值的過程,使空間既能滿足學科教學的要求,又具有美育的功能。學校通過打造綠化、美化、香化、文化、詩化的“五化”空間,使校園成為興趣的激發場、賦能的實踐場、高雅的審美場、想象的起飛場、敦厚的文化場、價值的升華場,這其中的理念就融合了家委會代表們的建議和智慧。
二、家校社課程全程共育
家長和學校在學生成長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社會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需要保持協同。
(一)菜單序列化
學生成長有其特殊規律,家長既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也要有科學的教養方法。學校在進行家長學校課程的設計時,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和家長需求,設定了序列化的培訓主題菜單,按時開展家長學校培訓活動。
家長學校通過講座、沙龍等形式,在專家、教師的引領下,聚焦學生成長痛點,挖掘家庭教育的生長點。除了講座、沙龍等形式外,學校還積極邀請家長走進課堂,扮演教師的角色,讓每一位家長都有俯下身傾聽學生、理解學生的意識,為學生成長賦能,而不是一味沉溺于焦慮的情緒中。
(二)育人雙向化
家校協同育人需要有雙向奔赴的平臺和契機。要實現家校共育,其前提條件是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思想要統一。
學生的成長需要正確的教育觀念來引導,因此家長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要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遇到一些特殊事件,要學會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處理。在這些方面,學校可以提供教育資源,為家庭教育賦能。
家長為學生授課,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同時也是對學校教學的有益補充。學校拍攝制作家長進課堂的視頻,并將其同步給更多的班級,能讓更多的學生從中獲益。同時,在“雙減”背景下,家長們也生發出了很多新型的教育智慧。
(三)需求定制化
針對家長的個性化育兒需求,學校采用了私人定制的方式進行支持。一方面,學校推送區域“和諧心”成長熱線,借助區域資源,及時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向家長推薦“浙里問學”APP——浙江省教育廳面向全省義務制教育階段學生正式上線的軟件,助力家長在“雙減”背景下輔導孩子作業,緩解他們的焦慮。另一方面,學校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通過MHT問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和預防工作機制,開放心理輔導室,每天中午開放1小時,由持心理健康C證的教師值班。如遇特殊情況,班主任會及時進行家訪,建立私人定制的跟蹤記錄表。
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家長,家校社會緊密協同,學校積極聯系專家,開展混齡的專題指導。此外,基于家長對性教育的重視,學校還特別邀請杭州心田公益團隊給二年級和五年級學生分別做性別主題、青春期主題的講座,回應家長關切。
三、志愿資源庫全域共通
學校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以培育“和美少年”為目標,不斷發揮本土優勢,依托西溪濕地、社區等各方資源,建設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
(一)構成多元化
學校作為浙江省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西湖區非遺大學堂,將西溪濕地的非遺項目積極引進校園、引入課堂,開設了“西溪小花籃”“智慧木工坊”“小小空竹社”等特色非遺課程,帶領學生在動手實踐與勞動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們在這里不僅看到了美麗的風景,更體驗了深厚的文化,同時將其傳播得更廣、更遠。
學校的“紅領巾巡講團”“紅領巾公益課堂”“紅領巾會客廳”等活動都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上學期學校的“紅領巾會客廳”就在家長的助力下,邀請到奧運冠軍江鈺源到校,和學生們一起喜迎亞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同時,學校也借助家長資源,聘請到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工業大學的學生,每周給少先隊員做禮儀、主持、鼓樂隊等方面的輔導。另外,學校心理輔導站心理專業教師的聘請、學校名師名家進校園活動的專家聘請,都得益于家校社志愿資源庫的多元構成。
(二)交流無界化
志愿資源庫的交流既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家庭的資源,也有社區的資源,還有周邊高校、部隊的資源,這些都讓家校社協同育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今年的學雷鋒活動中,少先隊員們來到杭州某部隊,拜訪身邊的“雷鋒”。當得知張凱叔叔在2021年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和“紅旗車駕駛員”后,學生們紛紛與張凱叔叔展開交流。學生們還走進社區,采訪了幫扶貴州十余個落后村寨進行旅游扶貧以及非遺保護的楚穎阿姨,在她身上,隊員們感受到了“新時代雷鋒”的精神與力量。
(三)服務融情化
家長、學校、社區在學生教育方面擁有共同的目標,這有利于學校將社區與學校資源相連,匯聚充足的物理空間、充沛的文化資源和優質的教育資源,讓學校教育更具輻射力,讓社區共享美好教育的成果。比如,疫情背景下的核酸家長志愿者、平日的護校志愿崗,給學校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安全屏障,也給學生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形象;各種大型活動的攝影技術支持、各種場館的聯系與參觀、各種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家長和社區志愿者們在服務時都飽含著對學生愛護和期盼的熱烈情感,而學校也對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達了真摯的感謝。服務的融情化,讓志愿資源庫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壯大,讓家校社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加融洽。
因為學生的連接,讓家校相遇;因為學生的教育,讓家校相知。學校將始終堅持打造“和·生態”共同體,充分攜手家校社,共同建設“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和美家園,共同培養“和諧包容、獨立自信、對話內省、智慧創新、身心健康”的和美學子。
【馬玨,浙江省杭州市和家園小學校長,高級教師;沈君,浙江省杭州市和家園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