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花
[摘 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資源,盡量利用其對學生進行德育。文章結合教學實際,分析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出德育滲透的五個方法,旨在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德育,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古詩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2-0015-03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針對學生的德育,如何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邊教技能邊育人是非常有必要的。古詩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詩文中隱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精髓,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了解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欣賞祖國的壯麗河山,還可以知興亡、悟哲理,了解古人的情感、追求和志趣等。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是經過挑選的優(yōu)秀文章,絕大多數語言精練,言簡意豐,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師如果能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靈活滲透德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甚至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一、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則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如何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又要考慮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其中,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極具思想價值的古詩文,教師可以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這一舉措具有怎樣的積極意義呢?
(一)有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古詩文課堂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價值觀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高中生正處在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其思想意識也正處于成型的關鍵時期,在高中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引導學生認識真善美,幫助學生樹立明辨是非善惡的思想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讓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二)有助于彌補學校德育課程的不足
當前,國內大部分學校都開設了專門的德育課程,但部分課程以引導學生掌握德育知識為主,忽略學生的主體性,難以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語文教師肩負立德樹人的任務,因此需要在學科知識的傳授中兼顧德育。當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包含大量的德育資源,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以對學生進行德育。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助于彌補學校德育課程的不足。
(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任務,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高中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滲透德育,積極培養(yǎng)具有豐富文化知識與良好道德品質的現代化人才,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通過挖掘和運用古詩文中的德育資源,讓古代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更好地轉化成學生的思想意識,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二、古詩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忽略了德育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很多教師更新了教學觀念,使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仍有部分教師沒有更新教學觀念,仍用傳統模式進行教學。這些教師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傳授文言知識,而忽略了德育,即講透字詞句的含義及用法,要求學生讀熟或背熟相關內容,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把古詩文的德育功能拋之腦后。這種做法使古詩文課堂枯燥乏味、缺少生氣。一些學生本來就不太喜歡學古詩文,如果課堂氛圍沉悶,他們可能就更加討厭學古詩文了。
(二)“唯分數論”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德育是教育的“重頭戲”。但如果受“唯分數論”觀念的影響,德育的效果就會被削弱。為了考得高分,一些學生晝夜奮戰(zhàn)在題海中。古詩文閱讀在語文考試中占分比重大,古詩文學習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語文考試分數的高低。因此,一些教師開展的古詩文課堂教學帶有功利性,唯分數至上,高考考什么,就教學生什么。為考試分數所迫,學生被動學習古詩文,通常學完一篇古詩文,只掌握了字詞句等知識,而文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及精神意蘊沒能深入了解。這使得德育的效果被削弱。
(三)缺乏靈活的德育滲透方法
目前,一些教師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時缺乏靈活的方法指導,滲透過程體現出更多的隨意性,缺乏目標和計劃。部分教師不懂得德育滲透的規(guī)律與方法,只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機械地灌輸大道理,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沒能在知識傳授與德育之間構建橋梁。有的教師即便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德育板塊,但德育方法不夠靈活,缺乏多樣性,而且形式較為生硬、僵化,以致德育沒有充分發(fā)揮相關的作用,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通過作者、寫作背景介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有重要作用,是導讀的關鍵。古詩文寫作年代久遠,且學生的閱歷不深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很難把握古詩文的深層含義及價值。寫作背景通常對古詩文中事態(tài)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有重要影響。背景中隱含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思想感情、人生追求、人生態(tài)度、理想信念等,有極高的德育價值。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寫作背景,或給學生介紹作者,以作者高尚的情操、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不同的人生經歷去感染學生,使學生“見賢思齊”,進而提升道德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離騷》一文時,可向學生這樣介紹屈原:屈原一生積極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為人剛正不阿,始終不愿與朝中權貴同流合污,被權貴排擠和毀謗后慘遭貶黜及流放。在流放過程中,他受盡各種摧殘,但仍不屈服,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時刻牽掛民眾,心系祖國。當楚國郢都淪陷,救國無望,他悲憤交加,毅然抱石投江,以身殉國。屈原追求理想、心憂家國、情牽百姓、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及勇于與權貴抗爭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在教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時,也可這樣向學生介紹孔子:孔子身處社會動蕩、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他仍堅持不懈,帶著大量書籍,率領眾多弟子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張,他的執(zhí)著難能可貴。在教學《赤壁賦》時可以這樣介紹蘇軾及寫作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他身處逆境,但沒有悲觀消沉,而是以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眼前的一切,他的曠達值得我們效仿。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介紹相關作者及寫作背景,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排除閱讀障礙,而且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啟發(fā)和熏陶,進而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
(二)通過誦讀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學習古詩文最基本的方法。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大都語言優(yōu)美、音韻和諧、結構嚴謹、思想深刻、情感豐富,在教學中,讓學生反復誦讀這些古詩文,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加強學生對其中思想感情的把握,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伴隨著語速的快慢、情感的張弛、語調的起伏,感受古詩文的韻律之美,同時受到文中深刻思想、人物高尚情操的熏陶,進而陶冶自身的性情,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例如,讓學生反復誦讀《蜀道難》,再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領略蜀道上雄奇壯麗的山川美景,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反復誦讀《游褒禪山記》,學習王安石“盡志可以無悔”的奮斗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反復誦讀《離騷》,感受屈原情牽民眾、心系祖國的愛國情懷和為理想而奮斗不止的精神;反復誦讀《夢游天姥吟留別》,了解李白懷才不遇的郁悶,感悟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
(三)通過人物形象分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美的形象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會帶給人不斷進取的力量。古詩文塑造了許多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形象,他們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和精神風貌,有的堅忍頑強、有的公正無私、有的熱愛祖國、有的牽掛百姓等。在教學相關的古詩文時,教師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幫助學生走近古人,了解古人的心理,觸摸古人的靈魂,讓學生不自覺地產生敬慕之情,并受到優(yōu)秀人物崇高思想境界和高潔品格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得到品德的陶冶和提升。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忠君愛國、深明大義、有勇有謀、機智善辯、以國為重的形象,《五人墓碑記》中五位平民不畏強暴、伸張正義、敢于同惡勢力斗爭的形象等,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及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分析這些人物形象,學生被他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及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且自身熱愛祖國、奮勇拼搏、追求正義等強烈情感得到激發(fā)。再如《庖丁解牛》中庖丁善于把握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做事謹慎的形象,啟示學生世間萬物都有規(guī)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認識規(guī)律、把握規(guī)律并尊重規(guī)律,持續(xù)積累經驗,做事才能得心應手。
(四)通過名言警句解讀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古詩文中常有一些短小精悍、文情并茂、意味雋永、流傳千古的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后人有重要的啟發(fā)、激勵、警示等作用。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名言警句,重點分析講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賞析這些名言警句,可以加深學生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名言警句也可以作為學生的人生信條或座右銘,用于指導他們的實際行動,使學生健康成長。高中語文教師應善于利用古詩文中的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解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勺寣W生了解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善于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見賢思齊”;解讀“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可讓學生明白不要因為年華易逝或處境艱難而自暴自棄,應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解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可讓學生悟出不管天分如何,做事情都要堅持,只有腳踏實地,扎實前行,才能走得更遠,走向成功。
(五)通過拓展閱讀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在高中古詩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一些相關文章,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所學古詩文的理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學生知識水平、性格特點、年齡特征等,給學生挑選拓展閱讀的資料,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德育的潤澤,從而有效地提升道德修養(yǎng)。例如,教學《歸去來兮辭并序》時,讓學生拓展閱讀《五柳先生傳》,以使學生感悟陶淵明的高潔品格;教學《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讓學生拓展閱讀有關李白的小故事,以使學生了解李白的驚人才氣和不向權貴折腰的錚錚傲骨;教學《赤壁賦》時,讓學生拓展閱讀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以使學生明白在面對挫折時要保持樂觀灑脫的心態(tài);教學《五代史伶官傳序》時,讓學生拓展閱讀有關“伶官亂國”的資料,以使學生懂得“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教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讓學生拓展閱讀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以使學生明白應該心系國家等。
總之,利用古詩文中的德育資源進行德育滲透,具有極其重要且深遠的意義。高中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古詩文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勢利導,“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德育,真正做一個既教書又育人的靈魂工程師。相信在教師的不斷教育熏陶下,學生一定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 ?參? ?考? ?文? ?獻? ?]
[1]? 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2):81-82.
[2]? 吳瑩.文言文教學與傳統美德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6):94.
[3]? 王達春.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3(4):86.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