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政 呂中凡
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與焦慮水平關系的研究
劉運政 呂中凡
(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文章以校園靜態封閉管理期間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以及數理統計法等方法,通過實際調查,對校園靜態化管理期間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與焦慮水平的關系進行研究,了解大學生封校隔離期間體育鍛煉情況與心理健康狀態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旨在為校園靜態管理期間大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情緒疏導提供科學依據。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參與體育鍛煉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群體焦慮狀況,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次數越多,焦慮值得分越低;(2)每次參與體育鍛煉持續時間越長,焦慮值得分越低。
校園靜態管理;體育鍛煉;焦慮;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期間各省市地區單位內防擴散主要是以減少人群聚集為主,例如低風險地區社區防控通過大數據行程碼進行核驗,全國各大高校均采取相對封閉管理措施,盡量減少學生外出,降低聚集風險。在傳播發展階段,會導致部分人群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產生心理恐慌,引發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并且青少年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焦慮情緒一方面來自于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關注度和認知焦慮,另一方面來自于學校封閉對生活和學習的影響,包括長時間居家隔離,生活方式的改變,社交的變化,以及學業方面的影響,會增加大學生的負面心理情緒[1]。因此,校園靜態管理期間,在校封閉的大學群體會遭受到各方面問題的影響,容易產生負面心理問題[2]。適當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疏導,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況,緩解負面心理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
校園靜態封閉管理期間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與焦慮水平關系。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的研究目的,查閱近年來有關校園防控期間大學生心理焦慮狀況研究的相關文獻。使用中國知網以“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焦慮”為關鍵詞搜索收集相關文獻,并且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了解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狀況,為文章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表1 問卷發放、回收情況結果統計
根據研究的需要,采用zung式焦慮自評量表,以線上形式發放電子問卷428份,回收42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403份,有效回收率94.16%。如表1。
1.2.3 數理統計法
使用“問卷星”在線系統、Excel2016和SPSS26.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統計與分析,樣本數據集以(平均值±標準差)進行描述。對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的焦慮評分值,使用SPSS26.0軟件獨立樣本檢驗或者單因素方差分析功能進行對比分析。當<0.05有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zung式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SAS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可得到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為標準分[3]。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在總體焦慮情緒評分中,403名大學生總體焦慮標準得分為43.78±9.70分,國內常模人群得分為:33.80±5.90分,較常模人群明顯升高。
本次調查中,無焦慮情況者共308人,占比76.43%,其中輕度焦慮者共69人,占比17.13%;中度焦慮者共17人,占比4.2%;重度焦慮者共9人,占比2.23%。統計結果如表2。

表2 焦慮人群統計表
2.2.1 每周鍛煉頻率分析

表3 每周體育鍛煉頻率統計表
根據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除去正常體育課外,每周進行1至2次體育鍛煉的人數為115人,在總人數中占比28.54%;每周進行3至5次體育鍛煉的人數為98人,在總人數中占比24.32%;每天均堅持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為85人,在總人數中占比21.09%;基本不鍛煉的人數為105人,在總人數中占比26.05%。
2.2.2 參與體育鍛煉持續時間分析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為30min以內的大學生共有224人,在總人數中占比55.58%;每次持續運動時間在30至60min內的大學生共有143人,在總人數中占比35.48%;每次持續運動時間超過60min的大學生共有36人,在總人數中占比8.93%。

表4 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統計表
2.2.3 參與體育鍛煉強度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進行體育鍛煉時,每次鍛煉的強度選擇在“呼吸自然,感覺輕松”的大學生為103人,在總人數中占比25.56%;鍛煉強度選擇在“呼吸開始急促,身體發熱”的大學生為155人,在總人數中占比38.46%;鍛煉強度選擇在“呼吸急促,發汗,感覺稍微吃力”的大學生為102人,在總人數中占比25.31%;鍛煉強度選擇在“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的大學生人數為37人,在總人數中占比9.18%;鍛煉強度選擇在“呼吸困難,筋疲力盡”的大學生為6人,在總人數中占比1.49%。

表5 每次體育鍛煉強度統計表
本次問卷統計結果顯示,男大學生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為59人,占男大學生人數比為88.06%,女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為239人,占女大學生人數比為71.13%,男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頻率高于女大學生。
使用SPSS26.0對男女大學生SAS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0.816,p>0.05,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6 不同性別、生活狀態下大學生SAS得分統計
注:*表示p<0.05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處于居家未返校狀態大學生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59.49%)低于處于在校狀態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77.47%)
使用SPSS26.0 對不同狀態大學生SAS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0.029,p<0.05,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1 不同鍛煉頻率下焦慮狀況分析
使用Excel2016軟件對每周不同鍛煉頻率大學生焦慮得分情況進行統計。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統計顯示:每天均堅持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焦慮評分最低,在總人數中占比21.09%,焦慮評分為42.19±10.32;每周基本不參與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焦慮評分最高,在總人數中占比26.05%,焦慮評分為47.39±11.50。

表7 不同鍛煉頻率SAS焦慮得分
使用SPSS26.0軟件對大學生每周不同鍛煉頻率SAS得分情況進行單樣本K-S檢驗以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統計結果如下:每周不同鍛煉頻率之間SAS得分均服從正態分布,可研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探討每周不同鍛煉頻率對焦慮值得分的影響。方差分析結果見表8。

表8 不同鍛煉頻率焦慮得分方差分析表
根據表8所示,F=6.91遠遠大于1,說明各組均值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顯著性P小于0.001,因此具有極其顯著性意義,可繼續進行下一步分析。
事后檢驗——塔姆黑尼比較結果:(1)每周鍛煉1至2次與每周鍛煉3至5次之間焦慮評分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每周鍛煉1至2次與每天參與鍛煉之間焦慮評分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每周鍛煉1至2次與基本不鍛煉之間焦慮評分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3,P<0.01);(4)每周鍛煉3至5次與每天參與鍛煉之間焦慮評分無顯著性差異;(5)每周鍛煉3至5次與基本不鍛煉之間焦慮評分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4,P<0.01);(6)每天參與鍛煉與基本不鍛煉之間焦慮評分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7,P<0.01)。
3.3.2 不同鍛煉強度下焦慮狀況分析
使用SPSS26.0軟件對每次鍛煉不同強度的SAS得分情況進行單樣本K-S檢驗以及單因素方差分析,經過數據分析,不同鍛煉強度之間的焦慮評分值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3.3 不同鍛煉時間下焦慮狀況分析
使用SPSS26.0軟件對每次不同持續鍛煉時間的SAS得分情況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統計結果:(1)每次鍛煉時間在30min以內與每次鍛煉時間在30至60min之間焦慮評分值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05,<0.01);(2)每次鍛煉時間在30min以內與每次鍛煉時間在60min以上之間焦慮評分值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02,<0.01);(3)每次鍛煉時間在30至60min與每次鍛煉時間在60min以上之間焦慮評分值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9 不同持續鍛煉時間SAS得分差異性比較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本次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在校園靜態管理期間焦慮情緒總體高于中國常模指數,與周潔[4]等關于高校大學生焦慮狀況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各高校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均處在成長時期,心理發育仍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面對剛結束的青春期開始進入成年早期階段、從高中生到大學生以及不同社會角色的轉變,會帶來心理上的變化[6]。根據對SARS流行的相關研究,對于校園靜態管理期間不同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對于新冠肺炎的相關信息關注度更加敏感[7]。同時長期居家隔離或校園封閉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交活動受限、日常作息受影響,也會導致大學生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
東玉福等專家在非典期間也曾對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適當的體育鍛煉能有效地減輕大學生群體的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狀態[9]。國外學者斯塔布斯等通過研究發現,適當地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改善負面心理問題,特別是可以改善焦慮或者相關壓力問題的情緒,促進人的心理健康。這可能是由于體育鍛煉過程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激素的釋放,通過激素的調節作用來改善和調節不良的負面心理問題。
高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承載著國家與民族未來的希望,他們的身心健康更關系著國家、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在特殊時期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干預,不論是從身體方面還是從心理方面都顯得尤為重要。
(1)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減緩大學生群體焦慮狀況,靜態管理防控期間,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群體焦慮值明顯低于不參與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群體。
(2)根據本次統計結果顯示,SAS得分與參與體育鍛煉頻率、鍛煉持續時間成負相關性,每周參與體育鍛煉頻率越高,其焦慮值越低;每次參與體育鍛煉持續時間越長,焦慮值越低。
本次調查中48.64%的大學生認為,阻礙其自身運動的最大因素為自身懶惰,因此學校可以增加文體類有關活動,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例如遼寧師范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學生在宿舍內成立臨時支部,以“騰訊會議”直播形式,開展線上健身活動,為同學解答相關疑問,提供居家、宿舍健身方案;各學院也在自主舉行如:跳大繩、踢毽子等趣味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增加班級同學間的凝聚力還可以有效釋放靜態管理期間大學生不良心理情緒、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1]邊慧冕,潘婷,趙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早期大學生情緒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5):668-670.
[2]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0,40(2):171-176.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3.
[4]周潔.新冠疫情期間大學生體育鍛煉水平與焦慮情緒關系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10):58-61.
[5]路琴.角色理論視域下大學生社會適應[J].福建論壇,2011(9):162-165.
[6]時勘,李文東,樂國安,等.華北5城市民眾SARS疫情中心理行為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9):7-9.
[7]高延,楊玉鳳,馬延生,等.SARS流行期間大學生情緒反應狀況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6):62-64.
[8]董玉福.“非典”流行期體育運動對大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10):101-103.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Anxiety Levels in College Students
LIU Yunzheng, etal.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China)
劉運政(1999—),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
呂中凡(1965—),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