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隋普海?劉亮



摘 要: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由于開設時間短、專業交叉性明顯、產業綜合性強等特征,存在基礎核心課程體系不清、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不凸顯、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無特色等問題,嚴重制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不利于顯現專業的育人成效。由此,按照“時代訴求—產業認知—體系重構—實現路徑”的邏輯思路,形成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4+3+N”模式。其中,“4”為旅游學概論、旅游消費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業4門基礎核心課程,“3”為旅游經濟學、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政策與法規3門專業核心課程,“N”為旅游經濟組、旅游人類學組、旅游生態組等專業方向課程。希冀為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課程體系重構;人才培養
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歷經“推動發展”“實現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等漸進式提升過程。新文科建設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為此,要堅持做好“夯實課程體系”等要求。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最早出現于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1987年版《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中經濟、管理學門類下旅游經濟專業(1018),歷經1993年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經濟學門類下“工商管理類”設置旅游管理專業(020209),直至1998年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才正式修訂為管理學門類下“工商管理類”設置旅游管理專業(110206)[1]。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呈現存在時間短(僅有30余年)、專業交叉性明顯(歷經經濟學到管理學門類變化)等特征。加之旅游產業本身綜合性強,使得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基礎核心課程體系不清、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不凸顯和專業課程體系特色不明等問題。這成為制約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突出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是構建中國特色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關鍵。基于此,研究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的時代背景、產業認知、基本框架和實現路徑,希冀為不斷完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提供一點借鑒。
一、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的時代背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文科建設已成為提振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最直接的時代背景。分析其二者的關聯,主要表現為:一是通過強大的課程知識體系提升國際話語表達能力;二是通過課程體系的交叉融合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回應新一輪產業變革;三是通過課程體系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國特色專業形成,回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
1.提升國際話語表達能力
提升國際話語表達能力需要旅游管理專業建立自主知識體系[2]。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3]。時代變化需要新時代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核心素養是時代訴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集中體現。2016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4]。其中,核心素養按照“方面—要素—基本要點”邏輯,形成“3—6—18”體系(表1)。社會參與下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能夠直接對標新文科建設下國際話語表達能力的時代訴求。因此,本科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過程中要注意挖掘體現社會責任的旅游扶貧、體現國家認同的紅色旅游、體現國際理解的旅游外交等知識點。由此助力形成自主知識體系,為旅游管理專業中國特色課程體系國際話語表達奠定良好基礎。
2.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
世界地處新一輪產業變革,即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新業態層出不窮。例如,在旅游領域中出現“數字敦煌”“數字故宮”“云演藝”“微演藝”,以莫干山民宿為代表的“洋家樂”等新業態[5]。此外,旅游產業認知的改變導致旅游管理專業認知的改變。例如,旅游管理專業不僅能夠實現與經濟學、管理學和歷史學等傳統內部領域的交叉融合,還能夠實現與新工科、新農科和新醫科等新興外部領域的交叉融合。因此,新業態出現催生復合型或創新型人才。例如,數字旅游領域的數字旅游人才[6]、工業旅游領域的旅游裝備制造人才[7]、農業旅游領域的農耕型研學旅行導師[8]和健康旅游領域的醫療旅游人才[9]等。交叉融合是完成復合型或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路徑。因此,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過程中要立足于旅游產業實踐,在經濟學、管理學和歷史學等領域交叉融合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與新工科、新醫科和新農科等新興領域的交叉融合,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旅游產業實踐的需求,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旅游管理專業交叉融合課程體系。
3.走高質量發展建設之路
高質量發展建設之路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集中體現,是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漸進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10],要對世界貢獻中國的智慧、方案和力量[11]。例如,旅游領域中我國旅游扶貧實踐就是對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的具體體現。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呼喚具有專業特色的新時代人才。走高質量發展建設之路就是要在自主知識體系、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等基礎上,培養具有專業特色的新時代人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要注重挖掘自身專業特色,而不是千校一律、千門一律。例如,旅游管理專業領域中我國高校在此方面做得較好的有:以旅游地理為專業特色的中山大學、以旅游經濟為專業特色的云南大學、以旅游安全為專業特色的華僑大學、以森林旅游為專業特色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同時,走高質量發展建設之路不僅要形成專業特色,還要形成中國自身的專業特色,如此方能回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訴求。因此,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要在專業特色基礎上,形成中國自身獨特的專業特色。
二、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的產業認知
旅游產業認知是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的重要前提,而旅游產業實踐則是旅游產業認知的重要基礎。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旅游產業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業三大支撐體,繼而形成旅游社區、旅游景區和旅游企業三大典型產業領域。其中,旅游社區領域中居民和旅游者沖突等核心問題解決亟需旅游消費者知識模塊[12];旅游景區領域中景區轉型升級等核心問題解決亟需旅游目的地知識模塊[13];旅游企業領域中企業提質增效等核心問題解決亟需旅游接待業知識模塊[14]。知識模塊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建筑設計領域提出的[15],是課程體系重構中較常用到的。因此,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在遵循旅游產業實踐基礎上,形成基本旅游產業認知,最終形成知識模塊。
1.旅游社區發展催生旅游消費者知識模塊
旅游社區是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發生交集的地方,容易成為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發生沖突的場所。例如,本地居民會因大量旅游者涌入造成的空間擠出、生態破壞、物價膨脹等問題,對旅游者產生排斥感。其中,空間擠出和生態破壞典型事件為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因旅游者大量涌入造成道路擁擠、垃圾污染等問題所引發[16]。
本地居民和旅游者沖突解決的邏輯基點聚焦于旅游者。因此,關注旅游者行為規律成為解決本地居民和旅游者沖突的起點。旅游社區發展催生旅游消費者知識模塊,旅游消費者知識模塊是在旅游社區領域產業認知基礎上產生的。
2.旅游景區發展催生旅游目的地知識模塊
旅游景區是旅游地核心組成要素,依托世界遺產形成的旅游景區是我國等級最高的旅游景區。例如,1987年我國首批世界遺產包括敦煌莫高窟、泰山、長城、秦始皇陵和故宮等。隨著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旅游景區面臨著轉型升級問題。其中,更多是依托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為基礎的旅游景區轉型升級。例如,江西武夷山景區依托現代科學技術轉型升級為智慧旅游景區即是典型的事例[17]。
因此,轉型升級是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旅游景區發展內容是旅游目的地知識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知識模塊是在旅游景區領域產業認知基礎上產生的。
3.旅游企業發展催生旅游接待業知識模塊
旅游企業是旅游業核心組成要素,通常包括旅行社、酒店等傳統旅游企業及現代旅游企業。伴隨著產業不斷發展、社會變遷等因素的影響,旅游企業面臨著提質增效問題,尤其是傳統旅游企業。這些企業更多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企業提質增效。例如,以酒店為代表的傳統旅游企業中,中國華住酒店集團使用配送機器人、美國Yotel酒店使用禮賓機器人、日本Henn-na酒店使用清掃機器人等[18]。提質增效是旅游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提質增效是旅游業立足的支撐,旅游企業發展催生旅游接待業知識模塊,旅游接待業知識模塊是在旅游企業領域產業認知基礎上產生的。
三、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的基本框架
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基本框架是在新文科建設時代背景、旅游產業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其中,新文科建設時代背景是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直接引導;旅游產業認知則直接形成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三大知識模塊。在此基礎上,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框架重在形成知識體系。知識體系一般涵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部分,通常具有被知識共同體依據相同標準驗證過的客觀知識,而這種客觀知識通常又是純粹理論形態或實踐指向形態[19]。由此形成基礎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層層遞進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即“4+3+N”模式,如圖1所示。
1.規范4門基礎核心課程
基礎核心課程即旅游管理專業前置大類課程,是旅游管理類中四大專業都要學習的課程,體現了四大專業通識知識,屬于課程體系第一層次。按照《旅游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4門基礎核心課程通常包括旅游學概論、旅游消費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接待業。其中,旅游消費者是重在培養消費者心理行為分析思維邏輯的課程;旅游目的地是重在培養空間聚散分析思維邏輯的課程;旅游接待業是重在培養運營管理分析思維邏輯的課程。總之,4門基礎核心課程基本反映了旅游產業實踐過程中涉及的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業三大支撐體,凝練了旅游產業實踐對旅游產業人才所需的心理行為分析、空間聚散分析和運營管理分析三大思維邏輯。
2.打造3門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即旅游管理專業必備核心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自有的課程,體現了旅游管理專業主干知識,屬于課程體系第二層次。按照《旅游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3門專業核心課程通常包括旅游經濟學、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政策與法規。其中,旅游經濟學課程重在回應旅游產業認知中旅游企業領域,在反映宏觀層面旅游經濟發展基礎上,更加注重通過融入現代科學技術解決微觀層面旅游企業提質增效等問題。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重在回應旅游產業認知中旅游景區領域,注重在規劃層面融入現代科學技術,解決旅游景區面臨的轉型升級等問題。旅游政策與法規課程重在回應旅游產業認知中旅游社區領域,注重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居民和旅游者沖突等問題。總之,3門專業核心課程基本反映了旅游產業認知下旅游企業、旅游景區和旅游社區三大典型領域,注重旅游企業運營管理、旅游景區空間規劃和旅游社區法律咨詢三大能力培養。
3.凸顯N門專業方向課程
專業方向課程即旅游管理專業選擇方向課程,是不同學校依據自身特色或優勢形成的課程,體現了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知識,屬于課程體系第三層次。專業方向課程主要體現著學校所在地區地域優勢、產業優勢,以及學校自身學科優勢和專業自身學術傳統等綜合性因素。例如,云南大學所在云南省具有民族文化多樣、生態環境良好等地域優勢,以及旅游產業發展較早、水平較高等產業優勢;旅游管理專業所在云南大學具有民族學、生態學學科優勢,旅游管理專業具有旅游經濟研究等學術傳統。因此,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方向課程形成了旅游經濟、旅游人類學和旅游生態三大課程組。其中,旅游經濟課程組涵蓋旅游產業經濟、酒店管理概論、會展經濟管理、旅行社經營管理和旅游電子商務等課程;旅游人類學課程組涵蓋旅游文化學、民族風情旅游、田野調查和旅游策劃學等課程;旅游生態課程組涵蓋旅游地理學、生態旅游、國家公園游憩管理和旅游景區管理等課程。總之,專業方向課程設置要深入挖掘地域優勢,不斷結合產業優勢,主動融入學科優勢,并繼承發展學術傳統,這是形成旅游管理專業地域話語權、中國話語權,甚至世界話語權的重要基礎。
四、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實現路徑
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主要路徑旨在從課程類型、課程教材、課程資源和課程案例四方面入手。就課程類型而言,要進行多元化開發;就課程教材而言,要進行系列性打造;就課程資源而言,要進行高質量深挖;就課程案例而言,要進行中國式編制。
1.開發多元化課程類型
開發多元化課程類型旨在保證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可以緊跟時代訴求、產業實踐,可以體現地域優勢、專業特色等。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一流本科課程包括5種類型。因此,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要以5種課程類型為基礎。例如,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關于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中,旅游管理專業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分別為1門、4門、1門、1門和1門(表2)。在此基礎上,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緊跟新文科建設時代訴求和云南旅游產業實踐,結合云南地域優勢、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特色,深度開發富含課程思政元素的課程以及“第二課堂”。例如,富含“課程思政”元素的內容主要體現在“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紅色旅游與民族復興”“紅色旅游與愛國主義”“東陸校區與教育救國”“歷史文物與民族振興”“游線設計與紅軍長征”等內容中。“第二課堂”主要以“新時代、新商業、新零售——云南貝泰妮集團發展新戰略”等10場“滇商論壇”為代表。
2.打造系列性課程教材
打造系列性課程教材旨在保證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能夠形成科學、穩定的知識體系,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形成奠定良好基礎。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中,旅游管理專業的項目共計6項,涉及課程教材建設的僅有1項。此外,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依托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遵循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4+3+N”模式,全力打造新文科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系列教材共計10本,分別為旅游學概論、旅游消費者行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業、旅游經濟學、旅游景區管理、旅游政策法規、旅游人類學、生態旅游和國際旅游業。10本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材涵蓋旅游管理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其中,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材涉及專業方向的主要包括旅游經濟、旅游人類學和生態旅游。此外,專業方向課程教材很好融合了云南省區域優勢、產業優勢及云南大學學科優勢和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學術
傳統。
3.深挖高質量課程資源
深挖高質量課程資源旨在保證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除課程教材之外,還能逐步形成涵蓋大綱、課件、習題、圖片、音頻和視頻等資源庫。資源庫不但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為自主知識體系形成、國際話語表達能力提升等奠定良好基礎。例如,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依托10本課程教材分別建立了教學大綱、教學課件、習題包、圖片包、音頻包和視頻包等課程教材之外的資源庫。其中,教學大綱是教師教學和學生修讀的重要參考;教學課件是教師教學和學生拓展學習的基礎資料;習題包是教師課程考核、學生練習鞏固的基礎資料;圖片包、音頻包和視頻包則是教師教學和學生提升學習的基礎資料。此外,教學大綱、教學課件、習題包、圖片包、音頻包和視頻包等課程之外的資源庫也成為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學術研究的參考資料。這些內容為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國際話語表達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4.編制中國特色課程案例
編制中國特色課程案例旨在保證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重構一方面能夠融入旅游產業實踐,讓教師和學生保持對旅游產業感知,另一方面能夠提煉旅游產業實踐經驗。例如,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重視課程案例編制,逐步形成入庫課程案例、云南本土課程案例和云南視頻案例三種類型。其中,入庫課程案例涵蓋“‘張衡傳拓技藝研學館商業化之路”“‘云南旅游并購‘文旅科技效應考量”“《印象·麗江》價值管理之惑”“黨組織領導下甘子甘坂婚紗攝影有限公司”“麗江甲子村的致富履責之旅”等12個案例。云南本土課程案例涵蓋保山市珠寶旅游開發、大峽谷野奢溫泉旅游區開發、廣南地母文化旅游區開發、“林果飄香”田園綜合體開發和曼飛龍白塔旅游區開發等20個案例。云南視頻案例涵蓋古滇名城、彝人圣都、丘北普者黑、曼飛龍白塔、地母文化等10個案例。
參考文獻:
[1] 馬波 .旅游學科升格的理路探析 [J]. 旅游學刊,2016,31(10):25-32.
[2] 田里,劉亮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3):82-95,126-127.
[3] 李鳳林 .加快建設“新文科” 主動引領新時代 [J]. 中國高等教育,2020(1):45-47.
[4]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J]. 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5] 李鳳亮,楊輝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業態的新發展 [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2(1):16-23.
[6] 魏翔 .數字旅游——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新模式 [J]. 旅游學刊,2022,37(4):10-11.
[7] 耿松濤,楊晶晶 .中國旅游裝備制造業低端鎖定的作用機制及突破路徑研究 [J]. 學習與探索,2020(4):130-136.
[8] 王紅,桑琳潔,張萌 .研學旅行導師專業化發展機制:來自美國微認證的啟示 [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4):106-118.
[9] 任沖,費利群 .印度醫療旅游業的全球競爭模式及啟示 [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36(3):76-81.
[10] 張俊宗 .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 [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6(5):13-17.
[11] 袁凱,姜兆亮,劉傳勇 .新時代 新需求 新文科——山東大學新文科建設探索與實踐 [J]. 中國大學教學,2020(7):67-70,83.
[12] 劉陽,趙振斌 .居民主體視角下民族旅游社區多群體沖突的空間特征及形成機制——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 [J]. 地理研究,2021,40(7):2086-2101.
[13] 覃文樂 .深化景區門票價格改革 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關于張家界市景區景點門票價格改革有關問題的思考 [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7):17-19.
[14] 楊勇 .互聯網促進旅游業提質增效了嗎?——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J]. 旅游學刊,2020,35(1):32-46.
[15] 陳楚瑞,鄭曉綿 .新形勢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J]. 高教探索,2018(2):50-54.
[16] 劉陽,趙振斌 .居民主體視角下民族旅游社區多群體沖突的空間特征及形成機制——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 [J]. 地理研究,2021,40(7):2086-2101.
[17] 耀星,葉穎 .智慧旅游:未來旅游業發展新趨勢——基于4G技術支撐下的景區轉型升級 [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30(5):607-610.
[18] 侯如靖 .酒店機器人服務失敗責任歸因研究:失敗類型與心靈感知的影響 [J]. 旅游科學,2021,35(4):97-107.
[19] 任劍濤 .現代知識體系的中國議題設置 [J]. 文史哲,2022(5):5-16,165.
[基金項目: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試點項目“旅游管理專業”(2019)、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及教材體系建設”(2021070068)、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課程(群)教學類項目“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及教材體系建設”(2022404)]
[責任編輯:周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