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省已經形成了構建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資源和物流體系基礎,同時也具有地理區位、對外開放能力、相對穩定的國際市場以及政策福利等現實優勢。因此,遼寧省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的發展前景較為廣闊。但是,遼寧省在推進構建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體系的進程中也存在著基礎設施不足、法規不完善、體系不健全、專業人才匱乏以及運輸過程中的問題等一系列短板。本文認為,遼寧省可以從政府投資和引導、搭建平臺、拓展市場、強化人才培育以及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推進省域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一帶一路”? ? ?遼寧省? ? ?國際冷鏈物流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強化冷鏈物流體系構建,不僅是補齊區域產品流通短板的客觀要求,更是促進區域產業振興和產品消費升級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在當前國家對外開放格局構建的重要時期,“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性策略和路徑性舉措,且已經取得巨大的成效。因此,遼寧省冷鏈物流業應該推進國際體系構建的進程,將自身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之中。
一、遼寧省構建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優勢
一是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地理區位優勢。遼寧省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陸海雙重對外開放門戶,沿邊沿海的區位優勢已經成為了遼寧省發展國際貿易、構建新型對外開放格局的優勢所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加深,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正在形成,遼寧省借助其地理優勢成為了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以及國家構建向北及向東北亞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節點區域。2013年,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推進共贏合作、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路徑,也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遼寧省借助地緣優勢可以從三方面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其一,“一帶一路”向北發展的關鍵節點。整個東北地區都是“一帶一路”北向發展的重要節點區域,遼寧省作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具有了直接優勢,可以對接俄羅斯的遠東開發戰略以及東北亞地區各主要經濟體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其二,“冰上絲綢之路”推進的關鍵區域。借助“冰上絲綢之路”的系列化政策,遼寧省不僅可以拓展海洋貿易,還可以實現與俄羅斯以及西歐部分國家之間的海上合作,直接拓展了對外貿易的“朋友圈”;其三,東北海陸大通道的“途經點”和重要“結點”。遼寧省可以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構建東北陸海通道,進而成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向南發展、向海發展的結點。
二是遼寧省的對外貿易能力得到了鞏固性提升。近十年以來,遼寧省對外貿易出現了“非規律性”的增長方式。2015、2016、2019、2020年均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2017年出現了跨越式的增長,但是總體來看遼寧省的對外貿易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尤其是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對外貿易總額仍然達到了7724.0億元,同比實現了17.6%的增長,其中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與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進出口額分別達到了2010.7億元、606.6億元以及370.2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3%、36.2%和21.5%。
三是港口能級不斷提升,集群發展效應初步形成。港口資源是遼寧省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近年來,遼寧省借助國家沿海經濟帶建設的政策紅利已經初步形成了港口集聚發展的效應。尤其是近一段時期以來,遼寧省港口建設更是能級不斷提升,2022年7月出臺了《遼寧省港口管理規定》,強化了智慧港口和綠色港口的建設,加速了港口的現代化和時代化發展進程。目前,遼寧省海運航線已經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發展,開通了至澳大利亞的陸海復合聯運航線,同時外航航線已經拓展至93條,聯通了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四是政策疊加福利逐步顯現。隨著冷鏈市場的需求量逐步增大,國家以及遼寧省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國家以及省域支持國際冷鏈物流體系構建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這為遼寧省發展國際冷鏈物流業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2021年國務院出臺了《“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制定了“服務國內產銷、國際進出口”的冷鏈物流發展原則。同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建設了24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其中遼寧省沈陽市位列其中。2022年,遼寧省印發了《遼寧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明確提出了構建國際冷鏈物流體系的目標。
二、遼寧省構建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目前,遼寧省的農副產品運輸仍然以自然物流以及常溫物流運輸為主,對于農副產品保存、冷藏、冷凍運輸的基礎設施、裝備以及技術較為缺失,限制了區域冷鏈物流的發展進程。當前在美國、日本以及韓國冷鏈流通比例達到了95%以上,農副產品運輸腐損率均小于5%,而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相應數值為5%和20%-30%。遼寧省是東北地區冷鏈物流運輸體系相對比較發達的省份,但是其冷鏈物流運輸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是冷鏈運輸技術較為落后,當前遼寧省80%左右的鮮活農副產品運輸仍然使用傳統的塑料布、帆布以及棉被等設施進行運行保溫,現代化的冷鏈技術應用很少;二是農副產品腐爛率較高。在遼寧省每年的果品和蔬菜運輸中,年腐爛率分別達到了1200萬噸和1.3億噸;三是專業化的冷藏運輸車數量偏低,僅占整個遼寧省貨運汽車的0.3%;四是缺乏冷鏈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資金。在當前的市場規則下,政府經濟已經很難通過公共設施建設渠道來完善冷庫、低溫貯存庫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一座萬噸級的冷庫需要4000萬元左右,年運營費用接近800萬元。這部分資金從政府角度很難劃歸專項資金撥付,后續維護以及管理等方面也很難實施實時的監督機制。
(二)區域冷鏈物流法規不夠完善
我國冷鏈物流產業起步較晚,遼寧省內冷鏈物流業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所以,遼寧省內缺乏專項的冷鏈物流體系的政策約束機制,對于相應的限制標準和參照依據缺乏統一的約束;在國際冷鏈運輸進程中,國際區域合作機制還沒有正式建立,跨國合作還缺乏統一的規劃、原則以及監督和服務機制,致使一些企業存在不了解國外市場、缺乏獲取合作信息的平臺以及對于合作后期利益信心不足的狀況。
(三)冷鏈物流體系不夠健全
遼寧省標準化冷鏈物流體系一體化程度較低,雖然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推進冷鏈物流業的建設進程,冷鏈物流的標準化、正規化以及服務化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鮮活農產品供應鏈斷裂,上下游銜接缺乏有效性,尤其是下游配送和傳輸環節更是缺少“最后一公里”機制。在當前遼寧省鮮活農副產品冷鏈運輸進程中,70%以上的大型批發市場缺乏冷藏冷凍設備,致使交易過程中銜接環節“腐爛率”大大提升。再者,在實際物流運輸中,設備標準、技術標準還缺乏統一性,尤其是在國際冷鏈物流進程中,與國際標準的統一問題一直限制著農副產品的出國速度。另外,在遼寧省冷鏈物流系統中,企業大小不一、性質不一、運輸能力不一,在相關行業法規缺失的情況下,這就導致了行業內很難形成相對統一的行業道德和政策約束機制。
(四)專業化人才較為匱乏
構建系統化的區域國際冷鏈物流體系,必須要有專業的信息溝通平臺,進而需要專業的人才。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新觀念的時代背景下,專業的技術人才、語言人才以及信息溝通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在傳統的冷鏈物流運輸體系中,傳統的“物流”和“運輸”的認知還占有一定的市場,對于“物流人才”的認知還停留在“可有可無”的階段。其實,在進行國際合作對接中對于各種專業的設備的使用、過境通關手續辦理、對方市場需求以及市場政策、糾紛處理等方面都需要專業的人才進行辦理。
三、遼寧省構建國際冷鏈物流體系的路徑
(一)政府加大投資和引導力度
國際冷鏈物流體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應該從區域經濟發展、對外開放以及運輸體系完善等多角度、多層面去設計和考量。在這項長久性工程中政府應該擔任兩個角色。第一個角色是投資和建設主體。想要構建運輸體系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冷藏保鮮設施是必然的骨架支撐,但是這些固定的基礎設施不僅耗資巨大,且土地使用、手續辦理以及資金回收等過程復雜繁瑣。相對來說,如果政府通過專項資金和專項項目建設,相關程序、要求和時間上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簡化和縮短。遼寧省當前已經擁有一個國家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沈陽市),下一步應該從“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網絡體系構建的角度出發,利用大連市、營口市以及錦州市等港口和交通節點城市建立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同時強化中心城市的冷鏈設施能力。另外,可以依托沈陽市、大連市、錦州市等重點區位城市的衛星城、衛星鄉鎮布局建設一批冷鏈運輸服務站,并配齊冷庫設備和運輸車輛,進而逐步形成省域內的冷鏈物流運輸體系。之后,在現有的跨境合作體系和框架內拓展農副產品冷鏈合作內容,提升區域冷鏈產品國際競爭力。第二個角色是引導。市場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動的重要手段,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以及冷鏈儲存和運輸設備的建設也應該在政府的引導下進入市場運行機制之中,政府可以通過項目建設、技術招標、國企合作以及項目外包等方式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入駐省域物流體系,進而可以提升冷鏈物流的效率和技術水平。再者,政府應該從夯實基礎的角度完善省域內現有的冷鏈物流平臺,支持具有口岸功能的港口、機場、鐵路等完善冷鏈產品轉運功能,在綜合保稅區、跨境合作區以及自由貿易區等特殊經濟區能增加冷鏈產品加工、貯存以及轉運功能。
(二)搭建合作服務平臺
冷鏈物流在我國興起時間較短,但是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現實下需求量卻非常大,這就導致相關體制機制、服務監督平臺不夠完善,跨境冷鏈物流合作更是缺乏對應的專項合作規劃、合作機制以及服務和監督平臺。近年來遼寧省對外開放速度較快、區域農副產品的資源較為豐富,在此基礎上構建國際冷鏈物流合作體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政府成立專業的冷鏈服務機構,在調研當前省域、國內以及國際冷鏈物流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制定農副產品冷鏈加工、運輸、貯存技術標準,并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認證體系。二是協助企業建立專項的、全面的農產品冷鏈發展管理機制,消除源頭性和質量性風險。三是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國際合作機制。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機制實現與多國家、多地區之間合作平臺的搭建,進而實現外國市場調研、法律分析以及合作對接的一站式服務,助力冷鏈企業走出去。四是政府借助國外合作友好城市、境外園區以及國家間的合作機制與實施對接的同等級外國政府間簽訂冷鏈合作規劃和意見,夯實跨境冷鏈合作的政策基礎。
(三)拓展農副產品冷鏈運輸對接市場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遼寧省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因此,遼寧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可以積極對接這些戰略通道構建跨境合作運營機制。一是借助“冰上絲綢之路”發展,北上連接俄羅斯以及歐洲部分國家。二是借助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對接東北亞地區的日本、韓國和朝鮮等國,實現近距離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合作。三是借助“中蒙俄經濟走廊”夯實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利用中歐班列將省內的農產品資源通過冷鏈運輸的方式輸入到蒙古國、俄羅斯以及歐洲各國。四是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南在對接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運輸能力的基礎上,積極進入東南亞地區的農產品冷鏈產品流通市場。
(四)強化專業冷鏈物流人才培育
近年來遼寧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速度較快,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較大,但是針對專業冷鏈物流發展的創新型、具有國際視野人才的培育卻仍處于探索階段,可以從試點和實驗的層面建立冷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引導和推動省屬高校設置冷鏈物流相關專業,從基礎階段培育專業人才;二是建立冷鏈相關專業研究機構,通過智庫建設、專家培養等方式提升省域內冷鏈物流業的專業化發展水平;三是推進校企和校際間合作進程,強化協同育人模式的建立;四是健全社會層級的冷鏈培訓機構,開設專業培訓課程,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五)優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遼寧省乃至于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硬傷”所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業是一項多式聯運、全鏈條、全方位協作的產業新模式,需要多層級政府、部門以及各類機構的協同運作。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深化“放管服”的基礎上,規范市場運行機制,簡化過境通關、運輸貯存手續,在質量檢測、資質檢查以及監督服務等方面建章立制,提升服務便利化水平。同時,應該積極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綠色通道”機制,確保農產品冷鏈物流業運輸時間最短、線路最優以及運輸工具最良,進而逐步形成省域內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大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牢記囑托 遼寧實踐│融入大格局 打造新前沿——關于遼寧奮力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報告[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071612661253108&wfr=spider&for=pc.
[2]張潤卓.遼寧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5,(2).
[3]Проблемы логистических каналов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пригранич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и анализ контрмер для их решения в контексте проекта “Один пояс, один путь”[EB/OL].https://creativeconomy.ru/lib/111701.
[4]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Логистика внешних рынков. Россия-Китай. Практика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Технологии,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ы[EB/OL].https://www.cemat-russia.ru/business-program/reports/11553/.
[5]張德權,艾啟俊.蔬菜深加工新技術[M].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
[6]高立偉.疫情防控新階段遼寧省融入“一帶一路”的困境與路徑[J].北方經濟,2023,(2).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