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蘭 肖霞

摘? 要:新能源的可再生性、污染小、利用率高等優勢,已成為各國能源產業的發展共識。全球新能源繼續呈現大國領跑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預計2050年中國新能源發電量將達到5771萬千瓦時,領跑全球,是排名第2位印度發電量的1.9倍。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能源生產總量約占全國的1/6,外輸能源占全國跨區能源輸送的1/3,在保障全國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近10年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風電、太陽能成為新能源發展主體,連續兩年成為全國唯一風電光伏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的省區,2022年前三季度,全區規模以上新能源發電量增速首次超過全部發電量增速,同比增長8.8%,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正逐步形成。
關鍵詞:新能源發電? ? ?資源? ? ?電力
一、內蒙古新能源發電發展現狀
內蒙古資源稟賦豐富,比較優勢明顯,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4.6億千瓦,約占全國的57%,位列全國首位,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千瓦,約占全國的21%,僅次于西藏位列全國第二。目前,全區形成蒙西、蒙東兩組電網覆蓋全區,保障全區電力供應。
(一)新能源電力系統規模顯著擴大
從遼闊草原到茫茫大漠,從郁郁山林到勃勃田野,清潔電能在北疆大地留下連綿的綠色足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新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風電、光伏并網規模均居全國第一,新能源裝機從1610萬千瓦增加到5335萬千瓦,全區超1/3的電力裝機和超1/5的社會用電量來自新能源,內蒙古成為全國最大的新能源生產基地和消納利用地區。2021年新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是2012年的3.2倍和4.1倍,新能源裝機容量占全部裝機容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22%提升至2021年的35.2%,新能源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9.4%提高至2021年的19.4%,其中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全國首位。截至2021年底,內蒙古地區的風電、光伏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分別達到 3,996和1,412 萬千瓦,在全國風電及光伏裝機中站占比分別達到 12%和5%。
(二)電力清潔低碳轉型穩步推進
新能源裝機規模逐步擴大。近五年內蒙古風電裝機規模穩步擴大,實現年均增速 9.3%,占總裝機比例保持在 25%左右;光伏發電實現跨越式發展,占總裝機比例由 2015 年的 4.5%提高到 8.4%。2021年內蒙古煤電裝機占比 63.4%,較 2015 年下降 5.8 個百分點,內蒙古電網正在逐漸轉變為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推進燃煤機組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改造升級。2021年完成節能改造 90 臺機組、總裝機 3124 萬千瓦,淘汰煤電落后產能 33.2 萬千瓦。全區燃煤電廠平均供電煤耗降至 321 克標煤/千瓦時,較 2015 年降低 16 克/千瓦時。完成 7629.4 萬千瓦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清潔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三)新能源電力產業創新發展開拓新局面
聚焦新能源發電全產業鏈發展。內蒙古搶抓新能源跨越發展有利契機,推動自治區能源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布局風光氫儲一體化產業鏈,引進遠景、三峽、隆基等 10 余家產業鏈頭部企業,打造產業集群,上游發展裝備制造業,下游延伸發展制綠氫、綠氨等綠色化工產業,同步協同推進研發創新、運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新能源發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廣應用大容量、低風速風機,主力風電單機容量達到4兆瓦。鄂爾多斯、烏海、包頭光伏領跑者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光伏產業得到大力發展,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 17.8%以上,而在內陸其他省份,該效率只達到了10%。破解新能源電力消納難題。內蒙古重點規劃了風光制氫、源網荷儲、零碳產業園區、自備電廠綠電替代等六種應用場景,通過場景的引入讓新能源發電和負荷側自求平衡,最大程度來消納新能源。2022年6月27日,內蒙古電網完成省間現貨市場首筆售電業務,為新能源送出再探新路。持續加大關鍵領域創新攻關力度。內蒙古成功揭榜“雙碳”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首批榜單中《新型電力系統‘網源荷儲關鍵調度技術研究及其示范應用》《規?;妱悠嚦浞烹娕c電網多層級互動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兩個項目,邀請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全力推進項目進展。
(四)能源發展助力社會全方位發展貢獻巨大
生態治理成效顯著。從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新能源產業從單一發電賣電向全產業鏈發展轉變,在發展現代能源經濟過程中,不斷推動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全面綠色轉型,發揮光伏板遮光擋風固沙作用,治理沙漠、礦區面積超過20萬畝,庫布齊光伏項目創造性地建成全國最大光伏治沙基地,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共贏。2021年至2022年三季度,按國家考核口徑,內蒙古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0%以上,已完成“十四五”目標的六成以上。經濟增長動力十足。2022年,內蒙古新能源建成裝機規模達到6500萬千瓦,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位居全國第一,GDP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節能降耗與經濟發展協同并進。就業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內蒙古在風機整機制造、太陽能電池組件、動力電池制造等多個領域基本實現本地生產,逐步形成滿足區內、供應周邊、輻射全國的全產業鏈配套市場供給能力,上游發展裝備制造業,下游延伸發展制綠氫、綠氨等綠色化工產業,同步協同推進研發創新、運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電力基建業、電力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預計新增就業崗位 60 萬個以上,電力投資增加居民年均收入約 80 億元。
二、內蒙古新能源發電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能源工作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源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同時也存在不少短板問題。
(一)煤電仍然是托底保供和支撐調節的關鍵能源
內蒙古煤炭保有資源儲量為4110.65億噸,占全國總量的26.24%,居全國第一位,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供應基地,內蒙古2021年的煤炭產量占全國1/4以上。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稟賦,決定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實現根本轉變,煤炭仍然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穩定器”和“壓艙石”。2022年,內蒙古加大煤炭供應,減少國際煤炭市場供應不穩定的風險,承擔全國電煤中長期合同任務9.45億噸,占全國任務總量的36%,居全國第一,根據國家統計局能源生產情況統計,截至2022年10月進口煤炭 2.30 億噸,同比下降10.5%。截至2022年末煤電發電量為4752.2億千瓦時,占全區發電量比重約為81.49%,煤電仍是全區電力系統的主力軍。
(二)全區電力系統建設仍未匹配新能源發電的發展需要
全區電網尚未形成統一網架結構,難以開展大電網統一調度運行。內蒙古電網是按照煤電為主體的傳統電力系統規劃建設的,而新能源發電設備普遍建設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電網關鍵斷面送電能力、主要通道能力、 新能源匯集能力均不能適應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無法發揮大電網相互支撐、調節互濟的基礎性作用。新能源發電多種消納渠道還未暢通。由于風、光資源的隨機波動性和不可存儲性,新能源發電具有隨機波動性、間歇性、低可調度性;大量接入電力系統后,傳統電力系統以確定性發電跟蹤負荷的平衡機制將不再適用,需要源、網、荷、儲等靈活性資源協調運行,共同維持系統電力電量平衡,否則將導致局部地區消納困難。
(三)新能源發電設備建設導致土地資源日益緊張
風電光伏屬于低密度能源,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產生效益。同等裝機規模100MW的電站,煤電只需要不到百畝土地,而風電光伏則需要成千上萬畝,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意味著對土地資源的大量需求,大規模的土地征用涉及多個市縣,協調各地不同的政策要求成為一大難題。
(四)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人才儲備不足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2011年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置后,全國只有80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且多數都是東南沿海及發達地區的高校,內蒙古只有內蒙古工業大學設置了該專業學科,畢業生數量少,高端技術研發和運維管理人員、懂交易和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雖有不少企業通過開辦培訓班等方式加大培養力度,但因內蒙古地區生活環境不佳、工資薪酬不高等原因,存在高端技術人才易走難招的問題,留在內蒙古的真正具備業務能力、滿足業務需求的人才少之又少,進一步限制了新能源的產業發展。
三、加快內蒙古新能源發電大規模發展的幾點建議
2022年,內蒙古新能源發電量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能源發電量1300億千瓦時,超過三峽電站的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20.3%。在此基礎上要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超過火電發電量的目標,需要以每年約10%的高速度持續增長,將面臨很多挑戰。
(一)加強新能源電力規劃和電網統籌協調
加快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圍繞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和電力安全保障,實施靈活電網工程,推進電源靈活性提升、主干網架結構優化、區域供電系統重構,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電網與電源一體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加快推進大規模風光基地建設,科學合理選取新能源布點,充分考慮規劃整體性和運行需要,優先電網企業承建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確保新能源電源建設與送出工程的進度相匹配。
(二)大力提升電網新能源接入送出能力
提升存量通道新能源外送規模。在保障存量通道外送電力、電量穩定供應基礎上,結合新能源資源條件、互補特性和市場需求,將純煤電外送通道改造為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通道,提升外送電量中清潔能源比重。在新能源富集地區,引導優先消納。內蒙古電力現貨市場應基于歷史數據,分析新能源不同季節日發電特性,優化出清機制,滿足新能源場站優先消納。此外,通過價格“觸角”引導燃煤火電機組主動參與深度調峰,在新能源富集時段,降低火電供應,為消納新能源電力創造更為充足的消納空間。
(三)堅持生態優先和科學布局相結合
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要嚴防死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協同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降低電源大規模開發對大氣、水、土壤的不良影響,嚴格控制草原核心區的新建風電、光伏和礦山項目。集中式風電項目重點布局在荒漠地區、邊境沿線,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重點布局在沙漠地區、采煤沉陷區、露天煤礦排土場等區域,風電、光伏項目優先實行基地化、集約化、規?;_發。一是在具備持續整裝開發條件地區,尤其是沙漠、戈壁、荒漠及人煙稀少的邊境沿線布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內蒙古邊境線4200多公里,圍繞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戰略定位,在阿拉善、巴彥淖爾等邊境地區建設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充分利用場站建設帶動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邊境地區人民收入,穩定邊境防線。二是推動“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多位一體循環發展模式。在鄂爾多斯、阿拉善等沙漠地區,在鄂爾多斯、通遼、烏海等采煤沉陷區、露天礦排土場等地區,有序推進集中式光伏礦區治理基地建設,給予適當補貼,引導企業開展風電光伏治沙、防風、固草,系統保護和修復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帶動場站周邊農牧民致富。
(四)提高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內蒙古發展貢獻率
提高新能源項目的“本地成分”。新能源全產業鏈布局需要根據不同環節產品的價值特點和運輸要求進行統籌謀劃,進一步加大本地采購、本地融資、本地招標、本地運維等力度,既要避免遍地開花,更要防止低水平重復競爭,帶動內蒙古新能源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本土企業對新能源項目的參與度。加強對風、光、土地資源的統籌,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互相參股和以土地、風光資源入股等方式,支持區內企業參與新能源項目建設。完善地區之間通過股權分配、稅收分成等政策措施。發揮蒙西地區電力充裕、電價優惠、電網獨立等優勢,支持盟市之間圍繞產業鏈協同共建、新能源消納加強合作,開展產業協作和配套。
(五)把人才發展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爭取在內蒙古大學等本地大學新設新能源專業,擴大招生范圍,著力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讓人才留得住。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支持企業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立健全人才管理體制,培養自己的人才。持續加大財政經費投入,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會設立發展基金,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
參考文獻:
[1]王紅茹;孫冰. 煤炭大省的轉型出路和新增長點在哪兒[J].中國經濟周刊,2022,(10).
[2]賀覺淵,孫璐璐,秦燕玲.在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上展現更大擔當作為[J]證券時報2022,(10).
[3]司詠梅.推動內蒙古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J]北方經濟,2022,(10).
[4]石文輝,屈姬賢,羅魁,李欽淼,何永君,王偉勝.高比例新能源并網與運行發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2,(8).
[5]唐葆君,吳鄖,鄒穎,陳俊宇.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基于行業視角[N].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26.
[6]侯黨社,孫艷萍,張娟,于雪,高茜.石油化工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22,(5).
(作者單位:財政部內蒙古監管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