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 羅邈
何孟雄1898年6月2日出生于湖南酃縣中村鄉龍塘村。少年的何孟雄舉止文雅,但性格倔強,敢于反對舊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禮教。在長沙讀書時,因對黑暗社會不滿,曾參加過反帝愛國運動和抵制日貨的活動。1918年8月,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來到北京留法預備學校學習。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1920年加入李大釗創立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最早的成員之一。1921年何孟雄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的主要發起人,是我國最早的“五一國際勞動節”紀念活動的組織者,是早期北方職工運動的組織者之一,也是張家口黨組織和京綏鐵路總工會的創立者。何孟雄一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他不僅宣傳“勞工神圣”,更是用自己的生命踐行著“為工人利益而奮斗而犧牲”的誓言。
何孟雄一貫重視工人運動,也對工人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早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由于校方拖欠印刷廠工人薪水,工人生活難以維持,于是他發動并領導了北京大學印刷廠工人罷工斗爭,代表工人們寫了罷工聲明,在罷工聲明中響亮地喊出了“使用工人底(的)武器。打破一切不平等的階級!進呀!工人勝利!世間才有天日”。這次罷工得到了北大師生的大力支持,迫使校方在罷工的當天下午就發給了工人一個月的欠薪,罷工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由于這次罷工斗爭發生在最高學府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京大學,影響巨大,因此,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專門刊登了《北大印刷工人罷工始末》一文,詳細介紹了此次罷工斗爭的情況。何孟雄從這次罷工斗爭的勝利中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更使他看到了工人階級中蘊藏的巨大力量,為他日后領導工人運動積累了寶貴經驗。此后,何孟雄還組織領導了長辛店工人運動、京綏鐵路機務工人大罷工以及反對“亡路合同”的斗爭。
作為我黨早期工人運動的倡導者和力行者,何孟雄長期與工人打成一片,對工人十分了解和熟悉,因而積累了開展工人運動的寶貴經驗。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他更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將自己從事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寫出了《勞動運動究竟怎樣下手?》一文,不僅推動了工人運動的迅速開展,更為投身工人運動的朋友少走彎路提供了經驗借鑒。
《勞動運動究竟怎樣下手?》這篇文章共計兩萬余字,是何孟雄在實地考察南口、唐山、長辛店以及張家口等地工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和工人運動情況后,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對“半年來運動所得”的系統總結,是我黨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文獻。1920年12月20至22日《時事新報》對該文進行了連載。在這篇文章中,何孟雄針對“談勞動運動的很多,投身工廠也不乏其人,總未見有發表具體主張”的情況,就工人運動“不知怎樣下手”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具體主張”。
一、打破“神祈思想”“使他們對我們的思想產生信仰”。何孟雄在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由于中國工人階級自身擁有其他任何階級都無法具有的優點和特點,使其成為我國社會中的先進階級。但因其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思想觀念受到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影響和侵蝕。因此,要想動員工人階級起來參加革命,就必須對其思想中的不合理成分進行改造。何孟雄認為,“神祈思想是勞動解放的最大障礙”,是“神祈、命定的思想支配了他們的人生”,工人們認為“資本家是前生造福來的”,自己受苦受累當工人是“前生未行善”的結果。何孟雄還對“神祈思想”在工人中濃厚存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是“中國封建禮教的遺毒”導致工人階級被“舊倫理、舊習慣支配太深”。與此同時,工人由于缺乏科學判斷能力,使其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對此,他提出了打破“神祈思想”的辦法,就是對工人們進行教育,因為“這種教育不是靠一次,而是要進行多次,反復進行”,所以要“耐得煩、不求速效”“工人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是要分別來講的,絕不能和學校的教育一樣”。他認為,“要采取像研究科學的態度”那樣研究工人教育問題。為此,他提出了因材施教,打破形式教育,根據受教育程度和年齡大小對工人“隨時隨地”的教育方法,從而達到“使他們個個得有明確的見解,個個覺得資本家的罪惡、個個流于革命的狀態”的目的。對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人們的階級覺悟,他通過實地考察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后提出了創辦工人夜校、文化補習學校、勞動補習學校等學習組織,對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等方法。他編寫課本,有的時候還親自授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們介紹馬克思主義,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工人運動,首先要鼓吹工人組織”。作為我國最早的工人運動宣傳鼓動家,何孟雄認為,工會是工人的第二生命,工會組織在罷工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他從以往親身經歷的工人運動中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組織工會,一個最困難的,就是難免頭目、師傅的壟斷”。這種“頭目制度”使得工人沒有發言權。他提出了使工會組織堅強有力的四個條件:一是要將發言權、取決權牢牢地掌握在工人手中,這樣才能確保選出的干部對工人的利益負責。二是對頭目、師傅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何孟雄認為,由于頭目、師傅在工人中極具權威,如果摒棄他們直接組織工會,不僅難度大,反而會有損我們在工人中的形象。因此,在組織工會時,要聯絡頭目和師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工頭除了在工作上對工人進行指導外,要減少對工人日常事務的干涉,讓工人和工頭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彼此平等相待,遇到困難相互扶助,從而達到“工人概有自決權”,實現“工人們自己自由組合”的目的。三是要有能保障工會正常運轉的工會基金。他提出常捐和特別樂捐兩種方法來籌措工會基金。特別樂捐就是想捐多少捐多少,常捐就是根據工人的工資和家庭的消費水準進行捐款。四是搞好聯絡。這種聯絡包括內部聯絡和外部聯絡兩種,內部團結了才能實行好外部聯絡,充分發揮整個工人階級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訓練工人。如何在實踐中提升工人的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啟發工人的思想覺悟,也是何孟雄在領導工人運動中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在充分總結前期工人運動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三種工人訓練的方法,一是公益訓練。何謂公益訓練呢,就是在訓練工人的過程中“謀團體中進行的公利”,所謂“公利”就是公有觀念,團體就是集體主義,意思就是說要培養工人增強公有觀念的意識,樹立集體主義精神。二是工人活動的訓練。由于工人的精力有限,每日忙于做工,每個工人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下班后又有家里的各種生活瑣事牽累,因而沒有時間參加社會活動,何孟雄想通過這種活動的訓練,促使工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而達到關心關注社會的目的。三是群眾活動的訓練。何孟雄對群眾活動的訓練包括兩層含義,即“在人群中活動的習慣的養成”“和地主、資本家對敵時,有一種群眾活動的習慣抵馭(御)他”。這樣可以進一步促使工人對于工人運動產生興趣,明確目的。
《勞動運動究竟怎樣下手?》對中國勞工運動的特點和規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比較系統地總結工人運動經驗的重要文獻,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這篇文章與此后的《徒弟制改革的商榷》《今年的努力》《勞動儲金的我見》《隴海路罷工之大勝利》《經濟學大要》《京綏路六日游記》《誰是工人之友》《無產階級的戰術》等文章著重闡明了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具體情況,總結了我國早期工人運動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為當時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從而推動了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迅猛發展。何孟雄為了工人階級的解放,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就像他生前贈予一位工人的扇子上所寫的那樣:“忠實工人階級底(的)工人,為工人利益而奮斗而犧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河北行政學院)創新工程項目“基層社會治理視域下毛澤東總結推廣經驗研究”(1949-197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河北行政學院)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