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依然 韓瑋
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重要意義
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檢驗區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成效的支撐性載體。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衛生健康系統面向基層的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制度安排,是政府實施的面向全民的一項普惠性政策。
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是居民健康狀況的資料庫,從出生開始,記錄新生兒、嬰幼兒、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健康狀況、計劃免疫等信息。記錄女性人生各個時期,特別是懷孕期間的健康管理信息。記錄老年人健康管理與各時期患病時的醫療保健信息。記錄患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人群的血壓、血糖、用藥等身體狀況。記錄患病人群使用中醫藥的管理情況。總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記錄了個人生活方式、營養狀況、體力活動狀況、心理狀態、體檢情況等各個項目,是陪伴居民終生的、全面的、綜合的、連續的健康資料。
管理好、利用好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對居民個體做好健康管理,對政府了解、預防地方性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管理好、利用好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可以提高居民對社會發展的綜合滿意度,增強居民健康獲得感,助推經濟發展成果全面共享,助推改革成果共享,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現國家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初衷和目標。
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收集
2009年,按照政府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始為轄區居民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剛開始,建立的是紙質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腦的普及,居民健康紙質檔案逐步被電子檔案代替。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由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轄區居民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常利用居民就醫、上門服務、疾病篩查、健康體檢及義診宣傳等方式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
(一)設立體檢季
每年在一段時間內,基層醫療機構組織醫務人員到鄉村、居民生活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活動,免費為轄區65歲以上居民體檢,借此機會,建立和完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
(二)與家庭醫生簽約綁定
目前,每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均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家庭醫生為居民服務的同時,完成建檔工作。以裕華區裕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裕華區裕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一樓大廳前臺同時安排了家庭醫生簽約、護士和家庭醫生助手3個崗位。護士和家庭醫生助手負責詢問基本情況、開具體檢表、現場建立健康檔案,發現健康問題后簽約醫生進行健康管理,包括開具輔助檢查、藥物處方和非藥物處方等。
(三)再造工作流程
通過流程重新設計,將就診和建檔結合。以長安區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健康管理中心,其功能之一就是建檔隨訪。患者前來就診,由導診臺引導至健康管理中心,完成建檔工作。
(四)刷身份證建檔
為每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配備刷卡器,只要刷取身份證,就能為居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
(五)收集居民健康檔案
為方便管理,全省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全部錄入到河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隨著上級部門要求的不斷更新,此系統也不斷升級,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目前,石家莊市普通人群的建檔率已達到60%,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孕產婦、7歲以下兒童等重點人群的檔案已經基本建立。除鹿泉區外,全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已全部收集在河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
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管理
(一)分類進行管理
將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孕產婦和7歲以下兒童等確定為重點人群,開展精細化管理。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進行一次免費體檢。高血壓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進行4次隨訪,記錄用藥、血壓、血糖調整情況,孕產婦從一開始懷孕到產后按規定進行管理,7歲以下兒童進行一般體格檢查、疫苗接種等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把上述情況及時錄入到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掌握重點人群健康狀況。
(二)開展核查清理
按照“誰管理、誰負責、誰規范”的原則,持續清理核查現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對已死亡的,及時進行死亡登記,對已外遷不再提供服務的,要及時申請轉出,對重大邏輯錯誤和不實信息進行甄別修正,對重復檔案進行歸并遷移。截至目前,全市共核查1092萬份,核查率為75.92%。修正個人信息重復、隨訪服務重復錄入的檔案29317份,對照死因監測數據刪除已死亡未登記檔案27535份,刪除重復檔案4557份。
(三)完善質控機制
建立全流程質控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常態化工作機制。建立市級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質量控制與指導中心,指導全市開展技術指導及日常評價,進一步優化市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家庫建設,優化專家隊伍年齡、學歷結構,圍繞專家調用、會商、培養、激勵和進退等重點環節,建立科學、完備的專家培養使用管理機制。
四、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利用
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最終目的就是利用,是將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與婦幼系統、診療系統、民政系統等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屆時居民看病時,醫務人員通過查看健康檔案信息,可以了解居民的健康狀況,包括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史、家族史、遺傳病史、生活環境等,從而對居民的健康狀況作出綜合評估,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既可減少重復檢查、用藥,降低醫療費用,還可將相關診療信息錄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實現健康檔案動態更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活檔”。
我國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多數處于一種各自建設、各自開發的狀態,是一座座孤島,是“死”檔。據統計,全國僅有26.7%的地區實現了健康檔案跨級別、醫療機構共享,58%的地區實現了區域內集成醫療衛生機構間或單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1]。推動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活”起來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推動檔案開放
依照我省《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開放操作手冊(2022版)》《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調閱操作手冊(2022版)》,進一步優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向居民個人開放渠道,將電子健康檔案開放率納入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行政手段干預加快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開放。加大宣傳力度,發放居民告知書,告知電子健康檔案內容、建檔初衷、調閱使用的方式方法等。通過檔案開放和居民調閱兩個率的提高,來倒逼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真實、完善,切實充分發揮其基石和支撐作用。
(二)完善石家莊智慧健康網
統一全市市級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網絡數據接口,打破互聯互通的數據壁壘,實現了8所市級公立醫院、31所縣辦醫院、321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和住院基本信息、用藥記錄、檢驗報告、長期醫囑、臨時醫囑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等數據互通共享,實現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孕產婦和7歲以下兒童等重點人群的有效管理,降低居民醫療費用,避免重復檢查,合理利用醫療資源。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為當下正在推廣的單病種付費以及今后的醫保打包付費奠定了基礎。
(三)調動醫生調閱的積極性
目前,雖然多個醫療衛生機構間診療數據與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之間實現了互聯互通,但數據調閱與診療人次有非常大差距。截至目前,市級公立醫院的數據調閱次數有10.4萬次,占全市診療人次的3‰。醫保打包付費全面推廣后,調閱次數將會大幅躍升,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初衷作用也將充分發揮。
(四)設立試點
將居民體檢報告與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實現對接。將裕華區裕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為試點,通過完善、深化“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裕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調閱轄區居民的體檢信息,便于基層醫療機構了解轄區居民的健康狀況,并根據既往病史等相關健康資料,給出干預方法,發出健康提醒,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引導家庭、個人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更好地落實健康中國、健康石家莊從“以治療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健康石家莊建設。
五、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保密
(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詳細規定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在規劃、創建、保管、利用和銷毀階段的隱私保護,明確數據歸屬,強化電子健康檔案隱私保護的監管體制[2]。在相應的法律法規出臺之前,管理部門、使用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保密制度,確保不發生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不泄露。
(二)使用高度安全可靠的運行保障平臺
電子健康檔案存放在專門的健康管理平臺,全市已互聯互通的醫療衛生機構均使用衛生專線,查閱、錄入相關診療信息必須通過專線。
(三)取得居民授權
調閱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相關信息,必須取得居民授權。授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居民就診時,面對面詢問、刷取居民就診卡、刷身份證或者簽訂授權書等,不論采取哪種方式,最終目的是取得居民授權。
(四)分級管理
對電子健康檔案管理和使用單位的人員進行分級管理,每級人員的權限不同,能夠管理和使用的范圍不同。按照工作方便和管理權限,級別越高的用戶,看到的內容和數量就越多。級別越低的用戶,看到的內容和數量就越少。
(五)加強人員管理
醫生、護士、醫技、公衛人員等都可以調閱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作為使用人員,必須加強道德和職業操守教育。而管理人員,必須挑選政治素質好、公道正派、遵紀守法、責任心強、保密觀念強的人員。
參考文獻:
[1]王存庫、湯學軍、包培文等電子健康檔案建設現狀及開放便民應用技術路徑研究 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 2020,17(1):1-5.
[2]鐘其炎:澳大利亞電子健康檔案全生命周期隱私保護體系及借鑒,北京檔案,2019(2):16-21.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衛生健康委醫療評價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