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很多教師的報刊閱讀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都缺乏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元素,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面臨著很多問題。對此,英語報刊閱讀教學可以實施以下策略:明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目標;整合并拓展報刊中思辨性強的教學內容;設計思辨性強的核心問題;實施靈活的教學方法;開展多種教學評價。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報刊閱讀;策略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在問答過程中,蘇格拉底重視邏輯推理和思辨,針對問答中暴露出的矛盾或推理中的缺陷,采用對話、討論和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反對服從權威或人云亦云的惰性思想,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具有啟示。約翰·杜威將“反思性思維”(reflective thought)定義為:“對任何一種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其支持的根據及導出的進一步結論,進行積極的、持久的和仔細的思考,就形成了反思性思維。”1 他進而指出:“思維就是探究、調查、深思、探索和鉆研,以求發現新事物或對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總之,思維就是疑問。”2 他還主張在對科學假說進行主動、持續和細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決定是接受還是反對——延遲判斷。31941年,格拉澤(Edward Glaser)明確提出批判性思維包括三個方面:質詢態度,有效推理、抽象、概括的知識,應用以上態度和知識的技能4,并設計出評價批判性思維的工具。這就提升了批判性思維研究的系統性,促使批判性思維的研究邁入實證階段。
本文中的“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能準確闡釋閱讀信息,識別或分析論證,對各種陳述的價值、準確性或權威性做出獨立評價,并結合經驗和已有知識進行客觀、公正、合理的判斷或推理,解釋思維結果或論證過程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同時個體在這一系列的思維過程中能夠進行合理的反思、自我審查和糾正判斷,從而實現思維的自我完善。
二、英語報刊閱讀教學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價值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是大量的閱讀,而且閱讀的內容需要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和思辨性。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閱讀材料嚴重不足,具體表現為教材中具有批判性思維的閱讀素材極其有限。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為例,共七冊書,其中,高一一學年學生需要完成必修部分的三本教材。每本教材8篇文章, 文章篇幅在400詞左右,一學年的閱讀量9600詞左右。這個閱讀量對于已經具備了基本閱讀能力的高中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教材需要兼顧各種體裁,有些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內容思辨性不強,不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另外,英語教材需要兼顧不同地區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和需要,編寫周期長,存在內容的豐富度、趣味性和時效性不足的局限。而與教材不同,英語報刊與時俱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涉及的主題鮮活,兼顧趣味性和綜合性,比如,目前被很多高中師生列為課外讀物的21st Century-Teens,是一份深受學生喜愛的綜合性英語報刊。這份報紙符合高中生的閱讀水平,也迎合了青少年的興趣愛好。里面收集了國內外最新信息,集文化、時事、健康、娛樂等于一體,內容豐富,新詞新意層出不窮,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分類很細致,分為高一、高二和高三共三個版本。每周一期,共有八版,包括熱點話題、時事之窗、校園熱點、新知探索、學習工具箱、每日一練和星光物語等,體裁多樣,圖文并茂。特別是報紙中含有大量的、尚未形成定論的思辨性新聞文本,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勵學生大膽地分析、推理、評價,闡釋。學生在這一思維過程中能夠進行合理的反思、自我審查和糾正判斷,從而實現思維的提升與完善。
三、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缺失
筆者發現,很多教師的報刊閱讀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融入。具體體現如下點:
1.缺失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教學目標
一部分教師即使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意識,也不知道如何才能達成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只限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的三維教學目標,而是應該傾向于設計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思維品質的培養,而批判性思維又是思維品質中的關鍵要素,所以在教學目標中明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標更能契合新課改的需求。
2.缺乏拓寬學生閱讀視角的教學內容
報紙里包含大量的思辨性閱讀文本,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課程資源。盡管不少高中英語教師已經意識到英語報刊對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價值,也要求學生訂了相關英語報刊作為教材閱讀材料的補充,但由于升學的壓力,教學任務重,課內時間有限,所以無法精心選擇一些思辨性強的文本,更沒有整合各種主題相近或相悖的資源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角。
3.缺少思辨性強的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起著紐帶和導向作用,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也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努力思考、探究、辯論的重要問題或關鍵問題。學生在這些核心問題的引領下,才能順利實現輸入、吸收、輸出一體化,語言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才能互生互長。在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不善于抓住思辨時機,缺少思辨性強的核心問題,那么就很難高效地調動學生思考的熱情。
4.缺乏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教學方法
目前,仍然有不少教師把報刊閱讀課看成單純的語言教學,上課只提問幾個問題,分析幾個好詞好句。雖然有的教師采用了問答法,但其中涉及推理、評價類等有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的問題很少。有的問題缺乏思維的價值,表面上看,課堂內有問有答,熱鬧非凡,師生之間的互動其實是一種假象,因為學生思維沒有完全得到發揮。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在教學方法有所改進。
5.缺少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評價
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信息、作者觀點以及論證的合理性做出推斷和評價。而推斷和評價能力是衡量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指標。推斷、評價訓練的缺失,將會極大地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教師本人的評價能力有限,但在大部分閱讀課堂中,教師仍然是評價的主體,評價方式單一籠統,幾乎沒有評價學生思維力。比如,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通常會說:“Well-done!”“Good!”或“You have done a good job!”等,對學生思維方面缺乏建設性點評。
四、批判性思維培養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缺失的原因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經過訪談發現,批判性思維培養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缺失的原因如下:
1.教師的批判性思維素養不足,教學過程中缺乏辯證的元素
由于教學的壓力,一些英語教師幾乎沒有多少時間閱讀和思考,這就造成他們自身缺乏批判性思維的素養。有些教師沒有從教學目標出發,制訂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計劃。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有意識地加入一些辯證的元素,給學生自由發揮和辯論的時間和空間。而且,在中學校園里,幾乎沒有教師專門教授批判性思維方面的知識,導致學生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非常模糊,不敢質疑書本和“權威”。如果教師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素養,那么如何能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呢?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應先從自己開始,多閱讀,多反思,形成批判性思維的素養。
2.學生缺乏主動質疑的精神,傾向“唯書唯師”的思維習慣
部分高中生知識面狹窄,詞匯量不足,口語能力薄弱;有些學生反映自己功課多,平時很少讀書看報,偶爾玩玩手機,看看短視頻。因此,他們的思維只能停留在淺層次,深層次的質疑反思能力不足。此外,不少學生把教材和教師看作知識的權威,傾向于“唯書唯師”的思維習慣。
五、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報刊閱讀教學策略
針對上述報刊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成因,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閱讀教學策略。
1.明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目標
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就要用到能夠體現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核心詞——概括、整合、分析、比較、推斷、評價、反思等。在《21世紀報》閱讀文本中,有篇文章的主題是網購“囤積癥”。下面這個教學目標就體現了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教學目標:經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提取語篇大意,梳理文章結構,歸納文中關于網購造成的“囤積癥”的事實性信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梳理和整合所讀的報刊文本信息,對文本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深度解讀;基于所讀報刊文本,能夠對網購造成的“囤積癥”有辯證的理解,并能夠助力自己反思如何避免成為一個“囤積狂”,學會理智對待網絡購物。
這樣的教學目標使用了概括、整合、分析、比較、推斷、評價、反思等關鍵思維方式,明確了學生思維培養的層次性和方向,從而保證了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實現。
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整個教學過程時,需要明確哪些活動可以助力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教師導入新的語篇主題后,要積極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開放思維的環境,設計各種思辨性強的活動,促成學生通過泛讀、精讀等不同的閱讀方式,逐漸深入文本內涵,從而形成推理、分析、評價、反思等批判性思維的關鍵能力。
2.整合并拓展報刊中思辨性強的教學內容
《21世紀報》刊登的很多文章都引自國外的報紙或期刊,原文有的篇幅過長,有的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一般都經過節選改編,這就使得學生難睹文章全貌,導致論證不夠完整。所以教師應該對節選文本的整體性進行復原,倡導整體性閱讀。此外,教師還需要整合與文本相關的閱讀材料和網絡資源作為教學的輔助。這樣,學生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評判,跳出思維的局限,做出更客觀全面的判斷。
3.設計思辨性強的核心問題
在報刊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認真選擇和研讀文本,從紛繁蕪雜的報刊閱讀信息之中提煉能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和拓展思維的核心問題。
(1)在新聞的疑點和矛盾處設置核心問題
有些新聞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元素。這些矛盾是作者在進行哲學思考之后所產生的相對辯證或有一定隱喻的表達。教師可以在新聞文本的疑點和矛盾處設立核心問題。以有關“Hoarding(囤積癥)”的文章為例,閱讀伊始,學生細讀標題“Our Growing Mountains of Things(我們的東西堆積如山)”和文本,可以自行設計幾個問題。經過指導、思考和討論后,學生設置了如下核心問題:
Compared with in-store shopping, wha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與實體店購物相比,網上購物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
Where are the mountains of things from(這些堆積如山的東西來自哪里)?
What might cause the problem (是什么導致了這個問題)?
Are the things necessary(這些東西是必需的嗎)?
What problems can amassing stuff bring(囤積物品會帶來什么問題)?
這幾個問題都是新聞的疑點和矛盾處。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解決這些核心問題,這節課就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
(2)從讀者角度設置思辨性強的核心問題
大部分師生喜歡站在作者角度設置問題,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引導學生轉到讀者視角,關注自己的理解和評價。比如,下面這些問題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教師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ws (你認為這條新聞的可信度如何)? Whats the real purpose of the news according to your reading(根據你的閱讀,這則新聞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Are the examples necessary for supporting the authors opinion(為了支持作者的觀點,這些例子是必要的嗎)? Is the message that the news conveys right(這則新聞傳達的信息正確嗎)? Are there any words or phrases that can be better expressed here(這里有什么詞或短語可以更好地表達嗎)? …… 實踐證明,這種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理解和評價的問題能夠更好地驅動批判性思維的運轉。
4.實施靈活的提問方法
教師提問需要技巧,靈活的提問方法有助于學生的推理、闡釋、論證、評價、反思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的提問應該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靈活多變,除了利用直問、曲問、追問等提問形式,還可以嘗試逆向提問。逆向提問就是從事物的相反角度向學生提問,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他們的思維交鋒。這種提問就是拋開文中既定的結論,從全新的角度設問,比如針對報刊文章題為An Admirable Girl(一個令人欽佩的女孩),有些教師提出的第一問題就是:“What qualities are admirable about this girl(這個女孩的什么品質是令人欽佩的)?”這樣的問題會導致學生直接認定這個女孩就是令人欽佩的,不再深入閱讀文本。筆者卻嘗試提問:“Does what she has done really match the word admirable(她所做的一切符合‘令人欽佩的這個詞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認識上的矛盾,促使他們開始認真閱讀,分析文本,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各執己見,爭論不休,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問題的答案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傾聽、分析、評價和反思無疑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大有裨益。
5.開展多種教學評價
在高中英語閱讀課中,評價文中觀點論證的合理性對于閱讀質量尤為重要。評價是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走向成熟的關鍵。1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呢?
首先,要學會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如今的報刊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成為主體,倡導多元評價。比如,筆者在報刊閱讀課上經常會設計記者采訪活動,之后要求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互評可以彌補自我認知上的不足,自評可以反思自己的觀點(見表1)。
其次,教師應重視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針對傳統的“重知識,輕思維”的情況,評價視角需要從知識掌握轉移到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關注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創新性。在報刊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理解、闡釋、分析、論證、推理的思維過程。比如,教師可以經常問學生這樣的問題:Can you talk about your opinions(你能談談你的觀點嗎)?Are there any different opinions(還有什么不同意見嗎)?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opinions(你認為他的意見怎么樣)?教師可以在學生表達見解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推理步驟和論證過程,幫助他們勇于表達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己的思維過程。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English Newspapers Reading Bas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LIU Mei
(Foreign Language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1699)
Abstrac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due to a lack of the necessary elements for such cultivation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process, methods and evaluations in many teachers newspaper reading classes. From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larify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tegrating and expanding the speculative teaching content in English newspapers; designing important speculative questions; implementing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and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evaluations.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newspaper reading, strategies
作者簡介:劉梅,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英語教學研究。
1? John Dewey, How We Think,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7,p.6.
2? 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頁。
3? John Dewey, How We Think,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7,p.11.
4? E.Glaser,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41,p.23.
1? 董焱:《基于批判性思維技能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年第3期,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