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天飛

摘要:本文是以遼寧省地方課程教材為對象,分析了當前全國地方課程教材的發展情況,總結了地方課程教材現存的不足之處,重點探討了地方課程教材出版的改進策略,以全新優化的視角促進地方課程教材的良性發展與改進。
關鍵詞:地方課程;數字教材;出版;策略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重點強調了中小學教材的價值導向和育人功能。地方課程是我國課程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之間起著承前啟后、起承轉合的重要作用。此前,地方課程教材也稱為地方教材,20世紀50年代起全國各地編寫的與地方文化及工、農業生產相結合的“鄉土教材”即為它的前身。現如今,地方課程教材涉及綜合實踐、生命安全、美育培養、研學旅行等多領域,北京、上海等多家出版單位開啟了地方課程教材數字化進程,優化了地方課程教材出版的形態,有利于課程方案的進一步實施和發展。
此前,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中提及,地方課程教材要依據相應的課程教材建設規劃或編寫方案,立足區域人才培養需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特有經濟社會資源編寫修訂。但也有研究發現,地方課程受重視的程度不夠,沒有達到實際的預期目標,缺少適度的宏觀視野和文化意識。因此,地方課程教材難免在實際的課程發展中受阻。
2017年,遼寧省教育廳發布了《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2019年對其進行了修訂,由省情教育和專題教育共同組成地方性綜合課程,其中省情教育分為區域特色和省情通識,而專題教育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個部分綜合性課程組成,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課程教材有《魅力遼寧》《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等。因此,筆者選取上述四類共50種地方課程教材為研究參考對象,讀者對象涵蓋1至9年級九年義務全學段。
地方課程教材編寫隊伍不專業
教育大計,教材為先。教材既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而教材編寫隊伍的水平直接決定著教材的質量及評價。以筆者調研的這四類地方課程教材為例,編寫隊伍多由大學教授、教研員、一線教師以及有過教材出版經驗的研究人員組成,執行主編—副主編—分冊主編—編者的多層級編寫梯隊。而在實際的教材編寫過程中,大學教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內容和方向,起到“把關人”的作用,但教學語言卻過于生硬;一線教師教學語言生動,但知識儲備有限,無法保證教材內容的準確性;教研員可提供部分文史編寫材料,但改寫教材的能力不足……由于教材編寫隊伍受限,固定于某一個或某幾個“圈層”,因此也會導致地方課程教材編寫內容參差不齊。
地方課程教材上課時間不固定
根據《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指導綱要(2019年修訂)》的相關內容,省情教育通識部分由教育廳統一編制,其中4至9年級整體安排課程內容,總計42課時;專題教育部分貫穿于九年義務教育全過程,其中1至9年級整體安排課程內容,總計339課時。但在實際的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學校每周會安排1至2課時講述三個專題綜合性課程中的某一個,也有部分學校不安排地方課程上課時間,以學校主科教學為主,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升學率和培優率。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地方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即便有相對具體的課時安排,但仍然無法切實保證學生的上課時間,地方課程課時被中高考科目擠占或者挪用、學校兩張課表應對上級檢查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地方課程必須得到應有的教學安排與設計,留有固定的時間安排正常教學,否則難以實現地方課程遷移轉化的目的,也無法發揮地方課程教材應有的建設性作用。
地方課程教材同步配套資源不完善
以筆者調研的四類50種地方課程教材為例,從現有教材配套資源的情況來看,只有《人與自我》配有相應的教師用書,供開展地方課程的教師進行使用;而其他三類的地方課程教材沒有對應的數字教材或電子資源包提供下載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地方課程正常的教學秩序。與教材配套的數字資源是教材內容的補充和升華,優質的配套數字資源是教材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對正常教學設計、教學方案、教學內容的指導,是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力幫手。因此,遼寧省地方課程教材還存在著配套資源不完善、電子資源包匱乏、數字教材不完備的現象,亟待相關出版單位和教育行政部門積極開發和拓展。
地方課程教材編寫質量不過硬
以目前遼寧省地方課程教材為例,地方課程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會經過嚴格的“三審三校”,甚至是“四審四校”環節,為了確保教材內容的準確度、科學性和適用性,某些出版單位會請外聘專家對教材內容進行專項審讀和自查。但在教材正式出版的過程中,存在部分編者照抄網絡材料、對史料內容核實不準確、選用圖片不當以及編撰數據陳舊等現象,這不僅會影響教材的內容及質量,而且也容易對學生造成一定的知識誤解,還會影響教材在社會上的聲譽和評價,也不利于地方課程的具體實施和開拓創新。
因此,我省制訂了較為科學的《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指導綱要》,具備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注重實踐、多元學習”的重要課程理念,以省情教育和專題教育作區分規劃,從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具體實施措施中,體現出遼寧省地方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的特征。但從近五年的實際授課情況來看,多數教材的編寫還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活動設計較少;在教學方式上,也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體驗和實踐不足,這也導致了地方課程教材的育人目標達成度不高。
豐富編寫人員的維度,提升編寫專業化水準
地方課程教材是課程實踐的有力推手,是銜接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重要紐帶,編寫隊伍是否專業、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質量。目前,我省地方課程教材編寫人員構成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組織有過國家課程編寫經驗的教授、專家以及特級教師參與教材編寫;一種是由各市教育局組織教材研發,選用當地教師進修學院骨干、學科教研員及一線教師參與編寫,也是最為常見的編撰隊伍。由于地方課程教材人員受限,學科素養較為單一,大多是在原有鄉土教材的基礎上略加修改而成,可讀性不強,這種隊伍編撰出來的教材質量相對較差。因此,為了保證教材的科學性和準確度,在組建編寫人員隊伍時,可以吸納史志辦學者、學科專家、學術領軍人物加入教材編寫團隊當中,豐富教材編寫人員的維度,體現出編寫隊伍的專業化水準,切實地保證地方課程教材的質量。
制訂統一的考試標準,納入多級的考評機制
以目前遼寧省地方課程經驗來看,在《綱要》中明確了省情教育和專題教育的課程時間(具體見圖1),但因為缺乏相應的考試制度和考評機制,教師、家長及學生都不重視這一學科內容,只停留在“課程表”是常態,因此也無法保證具體的課時安排和課程時間。
縱觀全國地方課程的考評機制來看,以湖北省咸寧市為例,在其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當中,化學、生物、地方課程三門學科合并考試,其中地方課程占10分分值;以浙江溫州市為例,《關于做好2022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報名和考試組織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初中地方課程納入語文、社會兩科考試范圍,地方課程考試內容分值分別不超過兩科試卷總分的5%。溫州市還在正式考試之前,提前公布地方課程考試范圍,以利于學生積極準備學業水平考試。此外,浙江省制訂了較為詳細的地方課程教學評審活動,以課堂教學評審和教學設計評審為主要內容,從多個維度考評教師實際的教學水平。因此,制訂統一的考試標準,納入多級的考評機制,有利于地方課程學科的優勢發展,從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和家長對這一學科的重視程度,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開發教材的數字內容,助力精品教材發展
為了提升教材內容的體驗感、互動性和實踐功能,數字教材利用多媒體技術,以數字化形式呈現傳統教材內容,是推進我國“十四五”教材發展的應有之義。目前,云南省已經開始推進地方課程電子化研究工作,積極協調財政部門加大對電子教材開發的經費支持,加快推進地方課程教材電子化的建設和試點工作。地方課程教材的數字化開發,是教育資源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地方課程教材發展的方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及跨區域流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數字教材中小學數字教材出版基本流程》《數字教材中小學數字教材質量要求和檢測方法》等相關標準的出臺,加速了地方課程教材數字化的發展進程,以更為明確的標準和管理辦法,規范數字教材的出版全流程,利于數字教材在市場中的優勝劣汰,也是減少教育資源不平衡、避免“數字鴻溝”的有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地方課程教材良性有序發展。
注重教材的審定制度,提倡多級的審查形式
目前,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各省(區、市)成立省級教材審核機構,負責審核地方課程教材,其中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還應送省級黨委宣傳部門牽頭進行政治把關。值得一提的是,以遼寧省2020年審定通過的地方課程教材《人與社會》為例,在原有教材送審流程的基礎上(具體見圖2),還對教材中的具體內容報送省委宣傳部、文旅廳、公安廳、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等11個部門進行審讀,從政治關、知識關、科學關、安全關等方面保證教材的質量和準確性。
此外,在《廣東省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審查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教材的初審、審定及復查的審查程序分別包含學科專家審查、綜合專家復審、政治和道德審查、審定委員會審議、批準五個程序。《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管理實施細則》中則強調,教材審核實行編審分離制度,遵循回避原則;教材審核機構應當由政策專家、學科專家、課程專家、教研人員、中小學一線教師等組成。為了保證教材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北京市和廣東省對初審通過的地方課程教材還進行相應的試驗環節,并且嚴格限定在400個教學班或2萬名學生的范圍內,為教材修訂和改版提供可行性依據。
因此,地方課程教材始終堅持“凡編必審”“教材無小事”的原則,教材質量的優劣也影響著育人工程的質量,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注重教材的審查制度,加強教材的多級審查形式,是保障教材質量、維護教材發展、提升教材內容的重要舉措。加強各省份之間的交流和借鑒,學習較為完備的管理制度,利于教材的開發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方課程落實不力、特色不明、內容重疊的問題。
地方課程教材是教材建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落實國家三級課程制度的重要體現,也是“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育人目標的依托載體。當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已從管理制度、審查流程、評價體系、教材反饋、數字服務等方面完善地方課程教材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為其他省市創新教材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啟發。新時代條件下,地方課程教材要補足編寫質量和編寫團隊的短板,優化教材內容和評價體系,堅持走精品化教材路線,才可以實現教材建設育人育才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樂進軍.關于地方教材開發的思考——基于北京經驗[J].教學與管理,2018(33):88-90.
[2]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19-12-16)[2022-08-10].http://
www.moe. 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
/t20200107_414578. html.
[3]韓寶江.如何突破地方課程建設困局[N].中國教師報,2021-08-18.
[4]成尚榮.地方課程的發展檢視與時代再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4):4-9.
[5]韓寶江.地方課程建設路在何方[J].新課程研究(上),2017(11):34-40.
[6] 劉文芳,張立昌.我國地方課程教材建設的問題與策略[J].出版廣角,2021(22):68-70.
[7]廣東省教育廳印發《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廣東省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審查管理辦法》[EB/OL].(2017-12-25)[2022-08-10]. http://edu.gd.gov.cn/zwgknew/zcjd/content/ post_3383429.html.
[8]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管理實施細則》《浙江省職業院校教材管理實施細則》和《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EB/OL].(2021-04-25)[2022-08-10].https://www.zj.gov.cn
/art/2021/4/2/art_1229107077_2266432.html.
[9]郭玉婷,楊德軍,齊樹同.地方課程教材開發20年——對16個省份地方課程教材管理文件的比較分析[J].基礎教育課程,2022(11):34-39.
[10]李新,石鷗.對我國鄉土教材編寫的幾點思考[J].編輯之友,2016(08):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