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華美中學 蘇琪宏
基礎教育改革應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出“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學校是社會生活的雛形,學生應在實際生活實踐中吸取教育元素,獲得直接的知識與經驗,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產生新想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培養正確價值觀的基礎學科。道德與法治課程凝聚了政治情懷,強調“正心、正人格、強自律、開視野”。這注定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既要在課堂上精、深分析,也要在社會生活中細致揣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是創新教學理念的重要表現,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價值,結合教學實踐給出具體的教學策略,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培育。
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道德與法治是初中課程教學體系的重要基礎學科,能夠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幫助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然而,由于部分學生缺乏基礎的認識,學習興趣還有待加強。生活化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所幫助,可以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法治意識,實現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
學科教學并非僅為了將教材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基礎素養進行針對性教學。生活化教學利于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增強其法律意識。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培養學生的生活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構建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生活化資源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促使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培養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發現生活中常見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同時,學生對生活資源的收集能夠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轉變,可以提升個人生活體驗,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雙向提升自然達成。
多數初中生的心智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通過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有機聯系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創新教學方式,以生活化模式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或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獲得全方位的學習體驗。與此同時,學生在生活化課堂學習氛圍中能夠結合自身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案例,全面認識和理解課本內容。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借助生活化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在生活化實踐案例的支撐下,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收集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結合案例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的講解,讓學生可以用生活化認識的方式理解抽象知識,讓學生能夠結合實際生活案例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培養其政治素養,強化其綜合素質。與此同時,生活化素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還需要教師積極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唯成績論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中居于課堂主體地位,自身則發揮引導價值。學生既能夠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度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也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增強自身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以“生命可以永恒嗎?”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充分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近些年來初中生的學習壓力逐步增大,逐漸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拔節孕穗期”,青少年的思維和能力發展具有不可見的內在性。夸美紐斯編寫的《世界圖解》,描繪了自然世界、社會實際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樣貌和運轉方式,倡導從“復制生活”轉為“摹仿生活”,力爭用現代化的方式傳遞道德與生活經驗,注重以“直接德育”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多維度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強調創設生活情境,挖掘社會空間的公共性資源,教授學生在公共生活生存所需的必備思想與行為方式,其中涉及社會公德、公共環境保護治理、規則遵守等模塊,以使其形成自己的生活紀事,培育社會意識。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對于一些生活案例進行充分挖掘,這樣學生挖掘的過程中能夠全面地感知生活的美好,進而提升對生命的尊重。
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離不開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生活化情境既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等綜合能力。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時,要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動聯想自身生活經歷,并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進行評價和反思,意識到自己日常行為中存在的不足,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和能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學情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個人理解能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能夠直接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有效樹立,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情境時,可以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實踐活動對提高初中生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道德與法治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需引導學生在生活化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深入理解和掌握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生活化游戲掌握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生活化教學活動引導下,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教學環境中規范自身的行為和思想,還可以通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教育教學效果,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實踐價值。基于此,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其一,授課素材“擬人化”。教師可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從事物本身的角度思考其運轉方式。如,設計“塑料袋漂流記”“垃圾桶中奢侈剩飯的哭訴”,促使學生感受到“物盡其用”的深刻道理。走出校門后同樣是一番新天地,各事各物都滲透出德育教育元素,教師應抓住現實契機,為學生提供現實化情境素材。如,默默無聞的遮陽棚、默默承受的垃圾桶、路旁提供歇腳的長椅、深夜里提供光亮的路燈等,用品雖無言,但隱喻了錚錚鐵骨,飽含了無私奉獻的柔情,其精神理念能給學生上深刻的一課,讓學生懂得“珍惜”的真正含義。
其二,道法課程回歸實踐,體認生活。教師應賦予學生不同角色,如設置議案庭、模擬法官,增進社會公平與責任意識;入學季在校園路口扮演交警,細膩剖析交通問題及對策;定期到福利院參與志愿活動,蘊育“大愛”精神;勇于擔當“小小環衛工”,清理街道、垃圾分類、宣傳環保理念,實際接觸空氣污染問題、土地過度占用問題。教師需做好相關引領及實踐基地探尋工作,融合道法課本內容與生活事件,著力打造優質的生活化教育素材。
其三,道法課強調聚焦與整合,既是知識內容的整合,也是知情意行的融合碰撞。以“愛在家人間”為例,教材內容劃分為體味親情、愛的碰撞及溝通傳遞愛三個環節,此板塊的教學設計應立足于實際生活及學生的真實情況,課前先調查各學生主體和父母存在的代溝或困惑,在牢牢立足于此道德沖突的基礎上,設置形象趣味的生活情景劇,設計“嘮叨的父母”“秋褲穿不穿”等話題探究環節,記錄學生的真實心境和意愿表達,滲透“朋輩教育”,讓學生感受父母真切想法和愛意。
總之,教師應積極組織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積極向上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增強學習效果,提升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的全面認知,獲得實踐活動蘊含的社會性知識,增強道德與法治意識,提升個人綜合素養。
當前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對于不同的領域來講,只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前景。教育領域需要進一步創新教學理念,充分重視創新對教育工作的促進價值,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學任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模式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創新教學理念,及時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方式,充分認識到創新理念的重要性,轉變自身的課堂地位,充分發揮引導價值,讓學生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下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實現長足成長和發展。教師還需及時優化課堂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講好社會故事,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收集生活中常見的社會話題,并將這些話題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聯系,提升學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和認識生活的基本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的方式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延伸,從而促進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鞏固和領悟。教師在布置生活化作業時,應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課堂所學知識是引領學生認識社會的重要方式。為了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感悟道德和法治的力量,讓學生真正融入生活,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家校共育的方式增強教學效果。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共同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布置需要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生活化課后作業,實現課堂與生活的結合,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自身的道德和法治素養。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后作業要“接地氣”,授課素材融入社會時事,課后增設閱讀書籍,打通與各學科的連接點,借助互聯網、電視、報刊等多種媒介建構統一教育合力,用喜聞樂見的趣味方式講授社會熱點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見解,著力搭建平等的對話平臺。比如,鼓勵學生定期從《新聞聯播》中記錄精煉的新聞內容,倡導學生課后模擬新聞聯播主持人進行講解,從而加深理解。

沉浸式生活情境能帶給學生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通過社團活動、反思本、朗讀者等方式,設置“沉浸式”情境模式,采用“倒敘法”和“橫縱向對比”的方式,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情境范本,推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展開交流,實現更真切的情感表達。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鼓勵學生建構自己的“生活道法劇本”,強調學生思維與生活發展的雙健全,創設情境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引入“平常之事”,細微處體現設計藝術。如,構建“課堂工業生產園區”,鼓勵學生代入投料、生產、篩選產品及銷售各個環節中,既對產品生產及資源節能產生細致認知,又深層次感悟到技能、文化傳承精神的魅力和勞動者的艱辛;另一方面,建構“議題式”活動課堂,推動知識遷移運用。與常規授課式課堂教學相區分,議題式課堂主張以學生最關注的實際問題為總抓手,以學生為主體來解決知識困惑。以此為基準,教師應緊密連接課程重點難點及活動建議,建構主題明確、研究熱度適宜的活動議題,借助議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辨性思考。單純的議題不足以搭建起整個道法課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議題——活動”兩手抓,既剖析問題本質、大膽質疑,又建構“道法小課堂”和“生活大平臺”,讓學生將自身置于現實活動中,聚焦人格培育與能力延伸。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創新,初中課程教學體系產生了變化,道德與法治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生活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優勢,結合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創新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生活化教學中構建自身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