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主要社會矛盾是影響社會變遷最主要的因素。以往學界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常局限于階級或階層矛盾的范疇。黎虎先生從權力和人力掌控的視角倡論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矛盾,認為中國古代史先后經歷了“無君群聚”社會(太古至夏以前)、“王權眾庶”社會(夏商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和“皇權吏民”社會(秦至清)三個時代的新的分期法(1),是近年來史學界關于中國社會分期問題的一個新概念,值得重視。
秦至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以皇權專制為政治特征的帝制社會時期。維系帝制政權穩(wěn)定的的基礎是建立在“均田”基礎上的小農經濟。但帝制社會下皇帝用利益讓渡換取對官僚的權力專制,從政權建立伊始就存著二者權力與權利的博弈。各級官僚對利益的貪婪勢必破壞帝制政權的根基。這其中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官僚和勢要對土地的瘋狂兼并,破壞了政權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加劇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政權的崩潰。如果從秦至清長時段的角度看,皇帝與官僚的權力博弈,在唐宋時期還滋生出了一支強大的富民勢力(2) 。富民勢力的出現(xiàn)既是之前社會變遷的結果,又是影響之后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富民勢力是一個社會階層,是伴隨著唐宋時期貧富分化的過程逐漸形成的。富民勢力的形成改變了基層社會的權力體系,影響著主要社會矛盾的變化,從而對整個歷史社會的變遷也起著重要作用。唐宋時期富民階層的產生是由于土地私有化、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城鄉(xiāng)分離等方面的因素而導致的。從社會現(xiàn)象上主要體現(xiàn)在貧富分化上,唐宋間村民社會身份的變化恰能體現(xiàn)這一趨勢。筆者不揣淺陋,試以此為分析對象,一方面梳理其變化過程,另一方面從中分析由此帶來的主要社會矛盾的變化。
一、唐代前后期村民社會身份的變化
唐宋時期村落已成為鄉(xiāng)村百姓普遍的居住方式。居住在村落里,以從事農業(yè)為主的農民,可稱之為村民。唐至宋的600多年間,政治、經濟、文化都發(fā)生過制度變遷,在此過程中村落的社會結構也因此發(fā)生了一定變化,這突出反映在村民的社會身份上。
北朝后期到唐代前期的村民構成在敦煌吐魯番文書和碑刻文獻上有所體現(xiàn)。《西涼建初十二年(公元416年)敦煌郡敦煌縣西宕鄉(xiāng)高昌里籍》(斯0113號)(3) ,所記載的趙羽塢八戶人家戶主的身份分為兵、散和大府吏三種。身份為“兵”是裴晟、裴保和呂德,為“散”的是陰懷、呂沾、隋楊和唐黃,為大府吏的是隋嵩。
《西魏大統(tǒng)十三年(公元547)瓜州効谷郡計帳》(斯613號)(4) ,所記載的戶主劉文成為蕩寇將軍,其妻任氏為臺資妻,戶主侯老生為白丁,戶主其天婆羅門為白丁,戶主叩延天富為白丁,戶主王皮亂為白丁,戶主白丑奴為白丁。唐初到天寶間的縣籍、鄉(xiāng)籍、里籍文書中見到戶主及成年男性家庭成員的身份有:戶主某白丁,戶主某衛(wèi)士;(5) 戶主邯壽壽白丁,戶主趙端嚴亡夫邯屯屯白丁,戶主索辯才衛(wèi)士,戶主張玄均上柱國子,戶主張楚琛果毅。(6) 戶主鄭恩養(yǎng)白丁,戶主曹思禮隊副,戶主曹懷瑀翊衛(wèi),戶主劉智新白丁,戶主陰承光白丁,戶主程思楚衛(wèi)士武騎尉,妻馬氏、常氏、鄭氏為職資妻,其弟思忠為衛(wèi)士,弟妻鄭氏為衛(wèi)士妻,戶主程什住翊衛(wèi),妻王氏、茹氏為職資妻,戶主程仁貞為翊衛(wèi),妻宋氏為職資妻,戶主程大忠為上柱國,妻張氏、宋氏為職資妻,戶主程大慶為武騎尉,其妻畫氏、卑氏為職資妻,戶主程智意為衛(wèi)士飛騎尉,妻鄭氏、薛氏為職資妻,戶主杜懷奉為上柱國,其亡兄杜崇真為衛(wèi)士武騎尉,戶主卑二郎為白丁,其亡父卑思亮為衛(wèi)士。(7) 唐前期,官府在編制戶籍的時候,會對不同身份的人分類統(tǒng)計,一是人口分良賤,二是將有身份的人如勛官、鄉(xiāng)官等單獨整理,如《唐西州某鄉(xiāng)戶口帳》所載:“合當鄉(xiāng)良賤總四百廿七,四百廿七良,……□□人賤,□十七人衛(wèi)士隊□,□人校尉旅帥隊副已上……”(8) 當時的百姓對勛官非常看重,如有家人得到勛官,是非常光榮的事。貞觀二十年,洛州衛(wèi)士趙義深在寫給西州阿婆的家書中言道:“知大兄得勛官云騎尉,居子等喜悅不可言。”(9)
邊疆村落的村民講身份,內地也是如此。《周村十八家造像塔記》載:
惟大唐麟德元年歲次甲子六月丁丑朔五日辛巳,懷州修武縣慈仁鄉(xiāng)無為里周村一十八家,敬造尊像一塔,上為皇帝陛下永隆鼎祚,萬方清謐,和風惠暢,膏雨以時,又為七葉存亡,去離怨苦,上升刀利,下逮□天,庶使大地蒼生,常聞法教,舍靈稟氣,□遇明朝,俱棄濁河,同登正覺。
周文倉,妻常,男孝通,妻黃,孫,元式、元聘,孫,敬福、□福;
周子尚,妻劉,男信達,妻高,妻賈,妻邢,孫男恒、處師、處口;
汲郡從事周子儼,妻,息:公舉、妻韓,孫騎都尉又賢、仁基、仁忠、仁靜,元孫□□;
周定,妻郭、妻;男大陸吳澤二府校慰仁悊,妻向,孫義安,元孫務儉;
并州交城縣令周永建,妻袁,男明徹及妻,孫思賢、思友;
周仕峻,妻牛,男善見,妻黃,孫文綽,妻李,孫男文略;
周寧,妻馬,男大陸府隊正,上騎都尉行密,妻王,男仁貫;
曹州考城縣令周義成,妻衛(wèi)、妻向,男善征,妻黃,孫男重席。
劉子儒,妻張,男文遇,妻周,孫男師相、師愕,元孫慎知;
欒景嵩,妻周,男三良,妻王,孫,文干,元孫義澄,澄母竇;
段文基,妻張,男許弘,妻趙,孫知十,女要兒;
孫長寧,妻王,男君初,妻劉,男君彥,妻王,男沙門,□張;
周子政,妻路,男隱師,妻習,孫男擇言,妹胡,女光兒;
周買休,妻馬,男善通,女匡兒,通妻賀,孫師相,妻;
周剛,妻張,男,上騎都尉留買,妻常,孫男逸賢、洪端;
周毗羅,妻路,男義坊,妻高,男義均,妻劉,男義述,孫務□;
周操,妻王,女夫張行志,妻周,外生:賢子、賢芳、賢敬、賢□;
上林府周君楚,妻朱,男元擬,妻張,孫男義端、義模、義□、義倫。(10)
這時期的村落社會中還有屬于賤民和家庭財產的奴婢,(11) 他們的勞動遍及村民家庭生產和生活的各個角落。村民的奴婢與官奴婢不同,大多數(shù)是通過買賣得到的。一些家庭因生活困難常常將兒女賣與富家,如唐龍朔元年五月高昌縣崇化鄉(xiāng)人前庭府衛(wèi)士左憧熹從柳中縣五道鄉(xiāng)蒲昌府衛(wèi)士張慶住家買15歲奴一人。(12) 赤心鄉(xiāng)百姓王再盈早亡,其妻阿吳帶著一群孩子生活困難,遂將其7歲的兒子慶德賣與令狐信通家為奴。(13) 王梵志在《富饒?zhí)锷醿骸分袑懙溃骸案火執(zhí)锷醿海撉閷嵑檬隆V種如屯田,宅舍青煙起。槽上飼肥馬,仍更買奴婢。”(14)唐代前期是一個良賤身份嚴格區(qū)分的社會,中唐以后,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盛行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作為“賤民”的奴婢逐漸向雇傭化的奴婢轉化。賤民化的奴婢與雇傭化的奴婢有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前者數(shù)量眾多,作為社會的一個階層,在法律身份上與良民不同,常作為主人的私有財產而存在;后者數(shù)量變少,在法律身份上屬于平民,其與受雇人或受買人的關系常通過買賣或典質契約來約束。(15)
二、宋代村落居民身份的變化
宋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與唐代前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人口大幅度增加、土地私有制經濟常態(tài)化、城鄉(xiāng)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知識精英分子城市化等,都給當時的村落社會造成了很大影響。首先是貧富分化加重,同一個村落中多呈現(xiàn)極少數(shù)富戶和大多數(shù)貧戶共存的局面,不少貧戶淪為富戶的雇農或佃農。農村中莊園經濟非常普遍,這些莊園分兩類,一類是身在農村,極端富裕的地主莊園;還有一類是身在城鎮(zhèn)的商人和官員,他們通過購買鄉(xiāng)村田地,形成不在地地主莊園。后者則地主偶爾也在莊園居住,被稱作“寄莊戶”,而在莊園耕作的佃農,被稱作“寄莊客”。這種情況,在唐代中期就開始出現(xiàn),到宋代更為普遍了。
“莊”是宋代以后村落的一種重要類型,“某某莊”往往成為一種村落的新稱呼。莊里的莊主與莊民的關系較為復雜,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上的租佃或雇傭關系,在長期的生活中,由于共同的存亡關系,面對外來的危險,他們結成同盟,成為一種共進退的共同體。(16)在各類村落中,村民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其中的一些富戶,他們?yōu)楦徊蝗剩峡构俑缕燮矫瘢蔀榈胤缴系暮烂瘢鋵嵕褪菒喊浴#?7) 伴隨著科舉制的發(fā)展,一些讀書人或科舉入仕,進入官僚層;或者雖無機緣入仕,但因聲名遠播,在地方上擁有極高的威望。這兩種人都出身于村落,都是知識精英,他們或居住在城市,或居住在村落,但卻都是由一種力量連結了“家”與“官家”的門戶,把官貴與村民雖身份不同但利益卻相同的一群人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18)
宋代村民呈現(xiàn)多元化特點:復雜租佃關系的地主與佃農、貧富關系背景下的地主與雇農、為富不仁的豪民惡霸、聲望較高的知識村民、身居官位的不在村“村民”。(19) 當時朝廷為了加強對賦役的掌控,將各類人等區(qū)分為官戶、形勢戶和普通民戶。官戶為不在地地主,其土地常交給下人來打理,被稱為“管家”;形勢戶為特殊勢力層,雖不是官,但通常會有特殊的身份,與朝廷或官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經濟實力較強。還有一種暴發(fā)戶,常通過非法手段,用暴力強制性兼并土地,壯大了自己的財富。以上三種力量占有著鄉(xiāng)村大部分土地,通過租佃的方式,間接支配鄉(xiāng)村中的部分村民。對于一般小富農,并不脫離生產,在繁忙季節(jié),常通過雇短工或長工的形式,完成農業(yè)生產。這類富農勢力不大,其對雇工尤其是對長工,具有較強的人身強制性;但為了增強長工的忠誠度,會通過通族等擬家庭的方式,用制造的溫情來掩飾其中的剝削性,進而加強了對雇工的人身支配關系。租佃關系下的地主和佃農之間,形成非常緊密的利益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地主對佃農的絕對控制,實際上佃農欺凌地主的事例也并不鮮見。為了規(guī)范租佃關系,宋仁宗在天圣五年十一月下詔:“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州軍,舊條,私下分田客,非時不得起移。如主人發(fā)遣,給予憑由,方許別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須每田收田畢日,商量去住,各取穩(wěn)便,即不得非時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欄占,許經縣論詳。” (20) 由此所起的作用是明確了地主和佃農的權利與義務,從而在法制上保證了租佃制的順利推行,進而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并由此預防財富層通過經濟實力來掌控人口,避免形成對政權的威脅勢力;同時保障底層民眾的生存需要,緩和社會矛盾。
唐宋時期村民社會身份的變化,只是這個時代社會大變革的一個具體方面。社會變革的大方向取決于政治力量對社會力量互動統(tǒng)合的結果,其路線可能會有曲折,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fā)展的。秦至清時期,政治力量對社會力量互動統(tǒng)合結果的最直接體現(xiàn)就是改朝換代。推翻舊朝代的政治力量多來自于新的社會力量,他們通過內部政變,或通過起義,奪取政權。之后通過政權的力量,采用壓制、拉攏等手段,將社會力量的核心層消彌,或納入新政權內部,從而暫時消除主要社會矛盾,保護新政權踏上新的周期性征程。
唐宋時期最重要的社會力量就是占有一定財富的富民群體,其構成較為復雜,與政權的關系既有一定的依賴性,也存在著對立性。一旦這個財富層利用經濟實力掌控大量的勞力,那將對政權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朝廷通過法令的方式,限制其占田的數(shù)量,規(guī)范地主與佃農的關系,從而阻止其無限壯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就宋代的情況而言,誠如高王凌所認為的那樣:“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散田制確立的時代,也是‘租佃制不夠‘成熟的一個時代,仍有相當多的數(shù)量的農民屬于自耕農,而非佃戶(主佃關系也有不少人身依附關系存在)。”(21) 因此,兩宋時期威脅政權存亡的主要社會矛盾不像后來的朝代那么突出,因此也就沒有出現(xiàn)后來朝代那樣大規(guī)模的反抗斗爭。
注: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基層治理方式的變遷及其近代化轉型”(20ZD&21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黎虎:《中國古史分期暨社會性質論綱——兼論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矛盾問題》,《文史哲》2020年第1期。
(2) 具體論點可參見林文勛:《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研究的由來與旨歸》,《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3)(4)(5)(6)(7) 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1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111、112—127、129、130—134、161—185頁。
(8)(11) 國家文物局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4冊,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7—8、12—14頁。
(9) 國家文物局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5冊,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9頁。
(10) 王昶:《金石萃編·續(xù)編》卷5《唐二》,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隋唐五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335頁。
(12) 國家文物局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6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頁。
(13) 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2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頁。
(14) 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頁。
(15) 參見李天石:《中國中古良賤身份制度研究》第9章《唐宋奴婢的雇傭化趨勢與中古良賤身份制度的衰亡》,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6) 相關研究參見李埏:《〈水滸傳〉中所反映的莊園和矛盾》,《云南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58年第1期。
(17) 參見谷更有:《宋代豪民與官吏勾結對國家的內耗性分析》,《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18) 參見谷更有:《范仲淹的家國情懷——出身基層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探討之一》,《宋史研究論叢》第15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9)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20) 徐松輯、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5954頁。
(21) 高王凌:《租佃關系新論——地主、農民和地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頁。
作者簡介:谷更有,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石家莊,050024。
(責任編輯 章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