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
摘 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受到了社會大眾以及教育部門的關注,成為教育界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通過對高中生心理進行研究,發現高中生心理健康與個人的人際關系、內心接納程度、自尊心以及心理彈性等有著一定關系。為了有效解決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站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鼓勵學生接納自我,塑造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本文簡述了積極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概念,分析積極心理學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教育應用意義,提出相應的對策,發揮出積極心理學的作用,為促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中教師應當對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視度,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性。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中,教師應當以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主,幫助學生緩解心理不良情緒以及解決學生心理困擾,引導學生穩定自身情緒,提高學生的自我接納度,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以期實現高中生身心健全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概念界定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面對學業壓力以及社會壓力等,學生心理會產生各種問題,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將會造成重大影響。為能夠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應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積極心理學培養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品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注重學生心理和諧健康,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政府文件中明確指出的教育方向。高中心理教育教師應當站在政府教育指導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強化心理素養。
注重學生健全人格與心理品質的培養,是體現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品質,才能實現價值觀念的正確塑造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能夠融入社會并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優秀人才。
(二)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界定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中的重要分支,能夠以正常的心態看待世界,使自身的正常生活更加充盈,通過獲得快樂促進個性發展,挖掘人的潛能與美德。其主要目標就是對“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建立在人類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的基礎上。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中,應當以公平公正的心態認真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激發個人潛能,幫助學生轉變不良的思想,明確個人的人生理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確保明確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以人格魅力作為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綜合素養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抵御壓力能力,防止學生心理產生問題,為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提供重要幫助,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日常生活。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求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中生不僅要面對學習壓力,還要面對社會壓力,要想確保高中生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應當結合當前時代的發展,提高高中生心理抗壓水平,在生活與學習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由于高中生普遍存在心理防線較差、抗挫折能力弱等問題,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壓力影響,導致自身心理情緒出現低落,甚至造成心理狀態以及個人行為發生異常,對他人或者自身造成傷害。為此,高中教育開展中,應當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重視度,幫助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用理性的思維和積極的心態進行思考,而非采取極端的行為方式。另外,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對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高中心理教師作為學生人生道路的引領者和指導者,應當重視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態對整個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建立更加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給予學生正向反饋和心理支持,激發學生的陽光樂觀的心態,從而實現高中生自我管理和修正意識的建立。
(二)符合高中生心理成長需要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有著較強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外界打壓導致學生出現過激行為以及心理問題。該年齡段的學生,人際關系較為敏感,在遇到較大的挫折時,容易產生情緒崩潰的情況。如果教師引導不當,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消極逃避的行為,從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這種情緒波動大的境況下,大部分學生很難保持自身的理性思考,更難以站在客觀角度對自身困境合理分析,加上缺乏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以及心理教育形式,對于學生心理將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因此,高中生非常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對消極逃避的學生,教師應當進行鼓勵和關注。對鉆牛角尖的學生,教師則需要進行合理疏導,打消學生逆反心理,促進學生心理調節能力的進步。
除此之外,高中時期正是學生智力發展以及知識儲備增加的重要階段,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為了能夠幫助高中生順利完成學業,提高個人的心理素養,教師應當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注重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高中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應當在日常教育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學生積極做好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學生疏導心理所存在的困惑以及問題,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
(三)符合高中生教育環境需要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以往傳統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能夠更加注重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上積極心理學的特殊性,使得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能夠通過交流引導,促使學生緩解心理壓力,解決學生心理困擾,提高學生心理綜合素質。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學習,為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心理奠定良好基礎,幫助學生能夠在生活中不斷實現正能量的接受和給予。
高中生由于存在升學壓力,除了需要保證自身學習質量和學習成績的穩步提高,更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協調發展。學生長期處于高壓的學習環境中,很容易出現普遍性的壓抑心理,這種消極情緒相互影響和滲透,從而導致整體學生心理健康環境的消極傾向。構建一個積極樂觀、和諧有序的學校心理環境,可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心理壓力,使學生能夠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即使在遇到挫折的情況下也能夠勇敢面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供幫助,還能促進高中生學習效果的改善。
三、高中階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影響因素
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以及好奇心,使得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造成心理壓力增加,甚至為了緩解心理壓力出現不良行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高中生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與社會環境的深度交流。當下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上的各類信息層出不窮、良莠不齊,部分高中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很容易被網絡言論所誤導,導致其心理健康狀態和思想發展的成長偏差。
與此同時,飛速前進的時代也帶給了年輕人更高的標準和更多的期待,當今學生的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都是非常大的。社會進步裹挾著教育前進,導致了許多學生對于未來和學習充滿焦慮,“讀書無用論”近年來又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網紅”“主播”等多媒體職業,也成為當下許多年輕人的就業傾向。但實際上這些依托于互聯網的職業普遍具有彈性大、成功率低和工作不穩定的特點。許多學生受到社會夸張虛假信息的引導,對自身情況和能力存在錯誤認知,盲目追求名利,忽視了實際生活的努力與進步。
(二)學校影響因素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點,但部分高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加上許多教師對于心理學知識的了解相對較少,難以真正地理解學生心理壓力以及心理問題,也就導致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效率以及開展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甚至部分高中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過于忽視,未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常規課程當中。
高中學生的課業壓力和學習壓力也是造成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在高考這一大前提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成績本位的教學理念導致學校無時無刻不在競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加上教師與家長的不理解,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身心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對學生的學習也會造成影響,嚴重影響了高中生心理狀態的健康發展。
如果教師只知道事后補救,未提前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系統規劃,導致部分學生面對高考壓力的情況下,出現了心理疾病,而學校難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健康發展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中,教師應當以預防、危機干預為基礎原則,確保在教育中幫助高中生建立心理危機自我防范機制,關注和監控高中生的心理危機源頭,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要陣地,實施常規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心理健康教育[1]。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挖掘學生積極優勢,培養學生自我接納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著一定的自尊心,但學生在面對社會壓力以及學習壓力下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會逐漸衍生出自卑心理,加上部分學生的自我接納能力較差,難以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而導致了學生自信心的缺失[2]。高中心理教師應當挖掘學生的積極優勢,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教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自我優勢,提高個人的自信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與學習,從而養成樂觀的心態[3]。
例如:在進行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做個受歡迎的人》這節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茶話會的方式進行教育活動。先從學生自身出發,讓學生分享自己認為受歡迎的人是什么樣的,都有哪些特質?教師在黑板上根據學生分享內容進行統計歸納。教師再根據黑板上的歸納結果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做到了哪些,身邊的朋友又做到了哪些。教師還可以組織贊美游戲,讓學生分享身邊的朋友有哪些優點,引導學生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發現同學的優勢特長。該方式的使用可以對學生產生鼓勵作用,提高學生自信心,使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與學習,學生也能夠對自我有所了解,從而提高個人的接納能力,幫助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開展積極體驗活動,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趨于成熟,學生對于自我認同程度和自尊意識也逐漸增高,不再一味地依賴教師和家長,轉而更多地開始向朋友“吐露心聲”。在高中階段友情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中生的心理狀態。在這一階段高中生的人際關系相對是比較敏感的,容易因為關系處理不當,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對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當積極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鍛煉和培養,通過多元、靈活、有趣的教學互動,令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幸福感,幫助學生建立情緒疏導、情緒調節的能力,通過教學互動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當下存在的問題[4]。在教學互動中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深度交流。
例如:在進行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友誼天長地久》這節課程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采取互動游戲的方式進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開展“對不起,謝謝你”的游戲,為了避免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教師在游戲中則需要采取一對一的模式,互相講一件在學習或者生活方面所存在的過錯,并對對方造成了一定影響,通過道歉獲取對方的諒解。
(三)促進學生積極成長,提高學生心理彈性水平
心理彈性是指人類在面對外界變化的環境在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學生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越高,調控能力越強。在遇到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堅韌性、力量性和樂觀性。但對于部分心理彈性水平較低的學生,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由于自身心理的調節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心理壓力增加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對于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長將會造成嚴重影響。
因此教師應當促進學生積極成長,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下,使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時提高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在面對問題時可在自我決斷能力的基礎上,解決心理問題。學生也應當認識到自身所具備的優勢所在,運用心理調節模式,激發學生“積極實現自我”,并將這種調解模式落實并應用到未來實際生活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需要關注的教學重點。教師應當挖掘學生積極優勢,培養學生自我接納能力;鍛煉積極應對能力,增強高中生挫折容忍力;開展積極體驗活動,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成長,提高學生心理彈性水平,以期實現高中生心理狀態的改善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葉艷,王槐晟.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策略[J].武夷學院學報,2023,42(1):77-81.
[2]邱振良,陳虹,孫雪芹,等.普通高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356”模式的實踐探索:以安徽省泗縣第一中學為例[J].心理月刊,2022,17(20):190-192.
[3]馮墨女.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4):144-147.
[4]胡楠.探討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