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一、我國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回顧和發展
(一)我國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建立
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標志著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入到去存款利率管制的最終攻堅階段。國際經驗表明,存款利率管制的放開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水區,是最為復雜和驚險的環節。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于2013年9月24日在北京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召開的會議上宣布成立。本次會議同時發布了《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工作指引》,明確指出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是由金融機構組成的市場利率定價自律和協調機制。其主要職責是加強金融機構市場利率自律,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為促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
2015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建立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通知》,引導各省逐步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委員會。在維護利率市場正當競爭秩序,促進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的目標下,各省級利率自律組織先后建立,隨著機制的不斷完善,中國人民銀行又指導建立了市級利率自律組織。各省市金融機構自愿組成的市場利率定價自律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利率自律作用,更好地打通了利率自律機制在金融機構總分行之間及與全國、省、市級自律組織的交叉式多重聯動與協作,有效確保了我國利率自律約束范圍的全覆蓋。
由上可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分步建設,是維護公平有序的利率市場環境,保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深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我國利率自律機制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關鍵時期被賦予重任
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放開存款利率上浮限制,金融機構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自行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確定其存款的實際執行利率。這意味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性階段,標志著中國顯性利率行政管制基本取消,利率市場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面對“驚險的一躍”,如何完善和優化利率市場化形成及調控機制,如何加強我國利率調控和監督管理,如何有效地運用市場化手段管理利率風險,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為實現我國利率市場化目標的重要抓手,被賦予了更加艱巨的任務及使命。
2015年11月,國務院召開的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議題的常務會議,明確“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合理定價能力、強化自律機制的約束作用、發揮央行的指導作用”是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三項重要任務,將自律機制的約束作用同金融機構、央行的各自職責作為同等重要的任務出現。同月召開的金融機構存款定價模板研討會暨利率市場化改革座談會,易綱行長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三道防線,明確了金融機構、利率自律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培育過程中的各自職能。一是金融機構要樹立利率定價第一責任人意識、樹立自主定價意識;二是利率自律機制要激勵和約束金融機構的定價行為;三是中國人民銀行要監測管理、監督維護定價秩序、防范金融風險。
(三)我國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揮的關鍵作用
2021年6月,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由原基準利率浮動倍數改為由基準利率加一定的基點確定,避免了之前存款期限結構的扭曲和利率上限乘數放大導致的“杠桿效應”。優化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報價機制與LPR在MLF利率基礎上加點的方式更加匹配。2022年4月,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下,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調整機制,確定了新的價格“錨點”,自律機制成員在確定存款利率水平時,需參考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這一機制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市場相關產品的定價聯動性。2022年9月,在利率自律機制指導下,國有六大行率先主動下調存款利率,隨后部分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跟進。2023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首次引入定價評估扣分項,在存款利率的定價行為考核中由原來的“以激勵為主”變成“引入懲罰措施”,由“柔性機制”變為“剛性機制”。2023年5月,各省市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組織召開會議,對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等存款品種的利率指導下調。2023年6月,在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下,國有六大行再次下調存款利率,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或告別“3時代”。
由上可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在持續引導利率自律成員提高市場化定價能力,加強經營行為理性化水平,不斷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提高金融機構資產配置多元化的主動性方面起到了明顯地推動作用。同時,在我國銀行業凈息差收緊,經濟修復持續放緩的情況下,利率自律機制對優化銀行負債端產品結構,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促進利率市場化深入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與利率市場化的辯證關系
(一)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是利率市場化的產物
利率市場化是確保市場在貨幣資金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重要前提,而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則是保證利率市場化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產物。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漸進式推進利率改革過程中都需要有配套的機制推進利率市場化,而不是機械式、盲目的放松管制,否則極易引起金融機構無序競爭,存貸產品定價驟烈波動,甚至摧毀整個金融系統。國外經驗表明,在利率市場化條件尚不成熟就貿然推進的國家,利率市場化推行或完成的5至10年內,金融機構往往會面臨一波破產潮。為此,必須有足夠的配套機制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回顧我國2020年前后,市場也曾一度出現了異地高額攬儲、靠檔計息、周期付息等不規范的存款創新產品,造成市場存款價格猛增,大多數商業銀行被迫卷入競爭。關鍵時刻,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精準調控,通過發布《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0年修訂版)》,調整MPA考核項目,將其中“定價行為”指標由2019年的30分大幅提升至45分,并在該項下新增“不規范的存款創新產品壓降情況”考核指標,引導市場規范存款產品,高息產品在市場有序壓降,為利率市場化的穩健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討論利率市場化的配套機制時,必須提到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也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產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我國自2015年5月1日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了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為利率完全市場化清除了最后障礙,也為銀行走向充分競爭清除了最后障礙。如果說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最后的保護墊,則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安全防護欄。
(二)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完善是利率市場化深入的表現
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對市場利率定價的約束作用,一方面對利率市場化的平穩運行起到了護航作用,另一方面也對“市場化”的本質提出了挑戰。諸如“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是改革倒退”的聲音此起彼伏。2016年5月,一些外媒炒作報道北京地區的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協商工作,歪曲為“中國開始恢復銀行利率管制”“重新為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設限”,質疑自律機制就是存款的價格聯盟,存在價格操縱。這種提法顯然是錯誤的。要明確利率市場化并非要放任金融機構自由定價,構建市場利率自律定價機制也不是對金融市場資產負債定價形成硬性約束,簡單的一放了之和過多地管制都不是利率市場化。利率既是資源配置的結果,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同時也是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微觀上,利率市場化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宏觀上,中國人民銀行也要根據逆周期調控的需要和宏觀調控目標,對利率進行調控。可見,利率市場化的工作不僅是要完善利率宏觀調控體系,健全利率傳導機制,還要更好地培育金融機構自主定價的能力。而充分挖掘并發揮利率自律機制的強大作用,在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方面無疑是進步之舉。
(三)市場利率自律定價機制與利率管制的區別
表面上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與利率管制都是對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行為產生約束,兩者在某些表現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極易引起誤會,甚至會被認為是我國的特色管理手段。但事實上,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與利率管制在很多方面都有著質的不同。比如,在作用機制上,自律機制是通過行業自律組織的自律制衡,使得成員機構實現自律約束。而利率管制是央行依據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對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行為進行外部強制性約束。在作用層面上,自律機制比較微觀,是自律組織對金融機構微觀層面利率定價的監督和約束。利率管制則側重于宏觀層面,主要為央行對金融市場主體共性和突出行為開展政策性約束。在作用形式上,自律機制主要運用制度引導、成員監督、違規懲戒等手段約束。而利率管制主要運用行政命令、窗口指導、檢查處罰等約束利率定價行為。在作用效果上,自律機制可以通過金融機構自律規范和相互監督,快速調節需求,糾正不當行為。而利率管制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不能及時反映市場最新的情況,面對復雜的市場狀況,往往具有滯后性。
三、持續優化市場利率自律機制的幾點建議
(一)持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強化監管和引導
持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營造穩定、透明的金融發展環境,不斷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我國金融發展的方向。一是不斷發揮利率自律機制的作用,引導成員發現和挖掘更多的自律約束工具,在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突發狀態時有的放矢,能夠迅速地適應市場變化。二是通過科技手段,加強市場不當價格監測。如運用中國人民銀行的EAST系統等數據平臺,探索利用金融大數據分析手段,加強對市場競爭行為的監測和定性能力。三是加強違規行為懲戒力度。提升違規成本,使得金融機構不敢違規,不能違規成為常態。四是借助全國、省、市自律機制網絡,加強縱橫約束。不斷強化各級自律機制的聯動和信息共享,強調金融機構的總分行壓力傳導,建立自律機制的縱橫網絡,在管理的精準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五是進一步吸納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成員,擴大影響范圍。2022 年10 月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公布有2101 家成員,對比同期參加存款保險的3998 家金融機構,仍有較高提升空間。
(二)持續引導商業銀行加強市場化經營水平
商業銀行作為利率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應不斷增強自身的內力,提高市場化經營水平。一是繼續加強風險定價和差異化定價能力建設,深度挖掘優質客戶和重點產品潛力,精準配置資源,通過差異化定價實現客戶綜合收益貢獻最大化和量價平衡的最優化,增強自身定價管理的市場適應性,加快完善利率管理制度,提高利率風險管理能力。二是加強自身精細化管理,用好如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等商業銀行精細化管理工具,達到公平績效考核、分離利率風險、優化資源配置、指導產品定價的目的。三是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加大業務轉型力度。在資產結構方面,要優化信貸結構,擴大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占比,保持貸款收益率穩定,通過資產多元化改善整體資產結構,提高非信貸資產占比。在負債結構方面,要加快發展客戶資產管理業務,促進多元化資產結構的形成。在收入結構上,應進一步提高財富管理等中間業務收入比重,改善利差收窄可能出現利潤下滑的情況。四是合理確定利率風險管理目標,建立利率風險識別、計量監測模型,及時調整利率風險缺口,減少利率波動對利息收入的不利影響。
(三)繼續加強利率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利率市場化體系建設仍舊任重而道遠,未來推進我國存、貸款利率與市場利率的最終并軌將是一項異常重要的任務。一是繼續審慎穩妥地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2022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全部負債約380萬億元,銀行業為350萬億元,占比91%。而銀行業負債中存款占比為三分之二,可見存款能否有序定價,事關大局。二是持續推進貸款利率與市場利率的并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形成新發展格局,積極培育貸款市場的基準利率體系,培育市場化的貸款定價機制,推動LPR與市場基準利率并軌,以改革推動實際貸款利率下行,更好地服務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三是完善基準利率體系,持續加強利率走廊建設。準確估計利率市場化均衡利率水平非常重要。目前我國的利率走廊邊界已經越來越明顯,引導市場利率圍繞央行政策利率有序波動,強化以常備借貸便利利率為上限、超額準備金利率為下限的利率走廊地位,尋找出最適合市場利率的價格中樞和利率邊界。四是注重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的平衡發展。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要積極鼓勵金融創新。從國際經驗上看,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的平衡發展是考驗國家金融水平的有力視角。如果單純的嚴監管,將可能削弱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及吸引力。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找到金融創新的良性發展路徑,實現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沿著“監管—創新—再監管—再創新”的動態博弈路線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振華,李琳曈.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變化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08):136-140+187.DOI:10.19851/j.cnki.CN11-1010/F.2021.zai08.258.
[2]王小騰.優化利率自律機制要打好“組合拳”[J].中國商界,2022(10):126-128.
[3]? 彭穎.存款利率市場化參考基準選擇與改革建議[J].中國貨幣市場,2023(04):53-58.
[4]胡婕.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與利率市場化改革[J].清華金融評論,2014(01):78-81.DOI:10.19409/j.cnki.thf-review.2014.01.017.
[5]成海波,湯奎,張曦.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定價自律與合規管理[J].中國貨幣市場,2021(12):60-64.
[6]曾剛,王偉.優化利率自律機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深入[J].金融博覽,2021(08):54-56.
[7]劉威巖.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不是利率管制,金融時報,2016.7.4.
作者單位:大連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