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梅
“做中學”即“從做中學”,是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出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探究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做中學”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實踐過程,使學生通過做事去解決問題,進而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
“做中學”倡導從生活中學、從實踐中學、在動中學。“做中學”中的“做”是指一切與學習有關的實踐活動,包括觀察、實驗、制作、體驗等,是一種有理智的“做”,有明確的活動目的,是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而不是被迫的機械的行動,是充滿興趣和情感的“做”,是快樂而有意義的“做”。“做中學”不僅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種內涵,是科學探究與實踐的結合,不是膚淺的表面的“做”,而是深刻地體驗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赤手空拳地去做,而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工具和材料,為學生的探究實踐提供物質支持,為他們的科學探究學習保駕護航。“做中學”能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均衡發展,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當前,“做中學”理念已經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首選,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在認識理解和具體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偏差,導致教學“跑偏”,教學效果不佳。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科學“做中學”的課堂教學誤區和改進措施。
一、小學科學“做中學”的課堂教學誤區
在當前的小學科學“做中學”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一些認知和操作方面的誤區,具體如下。
(一)教師多做學生少做
“做中學”是一種“生本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以探究為核心,強調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然而,在一些小學科學課堂中,部分教師沒有把學生當成“做”的主體,而是把自身當作“做”的主體,導致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活動偏多,學生的活動偏少。如部分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演示操作,只讓學生觀看,卻不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缺少實踐體驗的機會。
筆者認為,小學科學“做中學”是教師指導下的探究實踐,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做,讓學生成為“做”的主體,同時予以適當的指導,為學生實踐探究引路護航,使學生科學規范地操作,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規范性與有效性。
(二)學生動手多動腦少
部分教師把“動手做”與“做中學”畫上等號,認為實行“做中學”就是讓學生動手做,只要學生動起來,便是在做中學。筆者認為,雖然“做中學”離不開動手做,但是“動手”并不是“學”的唯一方式。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不僅要動手做、動眼看,還要動腦思、用心想。那種表面熱熱鬧鬧、活潑生動,但學生動手多、動腦少的課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做中學”。
筆者認為,“做中學”應當是手腦聯動的過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思中做、做中思,讓學生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動腦思考,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三)學生做了就是探究
探究式學習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做”只是一種手段,探究才是“做中學”的核心。筆者調查發現,部分教師把“動手做”當作科學探究,認為只要學生做了就是探究了,這種認識理解不夠恰當。探究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過程,除了動手做,還包括猜想、觀察、實驗、推理、表達等。因此,在“做中學”的課堂中,教師不僅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動手做,還要解放學生的大腦,引導學生從多維度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二、小學科學“做中學”課堂教學的改進措施
教育的藝術在于喚醒而不是灌輸,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學生的實踐探究欲,讓學生真正成為“做中學”課堂的主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手段,采取喚醒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做、快樂學,讓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做中求發展。
(一)喚醒情感,促使學生帶著興趣做
興趣是成功的秘訣,興趣是優秀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科學知識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動力,才能主動探索知識。學生只有帶著興趣做,“做中學”才會真正發揮作用。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喚醒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主動探究。
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特點,要想喚醒學生的情感,科學教學就必須走生活化與游戲化路徑,教師可以將科學知識生活化,把科學學習游戲化。生活化就是將科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把科學問題融入現實生活,將枯燥的科學知識形象化,使冰冷的科學知識有溫度。游戲化就是將科學學習活動變為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玩耍,在玩耍中探究科學。游戲化的科學學習形式,能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學習動力,對探究實踐充滿興趣,有助于增強學生“做中學”的內在動機。例如,在教學“力與運動”這一課時,筆者選取了幾個生活場景導入,分別是行駛的自行車、轉動的大風車、自由奔跑的人。接著,筆者設計了兩組實踐活動,分別是學生拍皮球、學生操控電動玩具汽車。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力與運動”這一教學主題,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做好了鋪墊。
(二)喚醒思考,引導學生揣著問題做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學到知識。問題是知識的源泉,是創造的源泉。“做中學”的小學科學課堂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探究為主線,用問題來促進學生科學思考。真正的“做中學”是智慧地做,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是富含思維的活動。在“做中學”的科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和呈現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思維,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從而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教師需要設計優質的問題,多提一些情境性問題,少提抽象空洞的問題,用富有意境的情景引發學生思考。教師還要多提開放性問題,少提封閉性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聯想,促使學生發散思維。
例如,在教學“力與運動”這一課時,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是教學的重點。在講解該內容時,筆者沒有早早給學生提供小車等實驗器材,而是先引導學生猜想預測,提問學生:“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是否有關?有怎樣的關系?”接著,筆者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對學生提出若干問題,如“實驗中什么保持不變?”“需要改變的是什么?”“實驗中還需要注意些什么?”等。在學生進行充分猜想和討論之后,筆者才把實驗器材交給學生,讓他們揣著問題、帶著思考去進行實驗操作。
(三)喚醒合作,啟發學生結伴一起做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個體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往往能夠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當前,合作的價值日益凸顯,合作學習成為一種新型高效的學習方式。合作將多個個體聚合在一起,增加了學生間的交往互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放大了學生的個體潛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做中學”的科學課堂中,教師應當把學生聯結成學習共同體,讓學生結伴一起做,共同探究學習。“做中學”課堂中的合作是多維度的合作,有生生之間的合作,也有師生之間的合作。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教給他們合作的方法,以提高他們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魅力,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例如,在教學“力與運動”這一課時,筆者安排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力的大小與運動快慢的關系。在學生動手操作前,筆者邀請了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操作的方法和過程,并請其他組的學生說說實驗中應注意的地方。在此基礎上,筆者讓每個小組的組長帶領組員一起動手,分工協作,進行實驗操作和記錄,共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在上述活動中,各組學生在緊密的合作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喚醒經驗,推動學生在遷移中做
經驗是學生實際經歷的結晶,是最寶貴的財富,是學生打開成功大門的金鑰匙。基于經驗的“做”是一種高效的“做”,可以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少走彎路,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的經驗包括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和活動經驗等。遷移經驗是一種智慧,教師要充分喚醒學生的經驗,引導學生將以往的經驗遷移到當前情境中,解決新問題,利用經驗去實現“做中學”。
例如,在教學“摩擦力”這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聯系雨天穿雨靴的生活經驗,理解摩擦力的作用與增大摩擦力的方法。筆者還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在“彈力”這一課中所學的知識,利用“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實驗活動的經驗,開展“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調用已有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將已有經驗運用到新知的探究學習中去。
(五)喚醒表現,鼓勵學生在展示中做
“做中學”不只是探究實踐的過程,更是一個展示交流的過程,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生做得怎樣、學得如何。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給學生表現的機會。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鼓勵學生踴躍展示,把自己在活動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表達出來,通過展示交流提高“做中學”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生完成實驗或制作產品之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評價,并給學生提供展示活動成果的舞臺,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和反思,進一步完善作品。
例如,在教學“摩擦力”這一課時,在學生完成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后,筆者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實驗結果,發現有一個小組的數據出現誤差,影響了實驗結論的正確性。于是,筆者引導該小組探尋實驗癥結,并重新開展實驗操作,直至得出正確結論。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