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婕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啟蒙期,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處理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在具體實踐中汲取知識,更容易被直觀的教學素材所吸引。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體驗式教學,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
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在尊重學生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利用生活資源,創設實際情境或虛擬情境,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一種教學形式。與其他教學形式相比,體驗式教學具有生成性、教育性等特點,是提高學生道德認知的有效方法。
一、運用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愛玩、愛動,而玩游戲、做手工的過程便是學生進行體驗的過程。因此,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為學生創設游戲化、實踐化的學習活動,滿足學生的活動需求,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一課“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時,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家鄉比較著名的民間藝術,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樹立文化自信?;诮虒W目標的指導,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設計“與民間藝術零距離接觸”的環節,邀請當地剪紙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讓學生在欣賞剪紙作品的同時,感受剪紙藝術的生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動手實踐,使其體會剪紙的樂趣,提高學生對剪紙的了解程度,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社會資源帶領學生近距離觀賞、體驗當地的民間藝術,有助于讓學生在體會藝術、感受藝術的同時感嘆勞動人民的智慧。
(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將教材中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以便學生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運用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積累更多經驗,還能讓班級內的每個成員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關懷和照顧,從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中。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我們的班規我們定”時,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民主意識與集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班規的重要性,并指導學生共同制訂班規。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在課程導入時提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班集體中我們也要遵守規則,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班的班規有哪些?”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共同制訂新的班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討論已有的班規,有助于讓學生認識到遵守班規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共同制訂新的班規,培養學生的班級主人翁意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運用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的道德行為
(一)為學生道德行為的產生提供助力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運用體驗式教學,讓學生直接參與道德實踐,促使學生將道德認知與情感認知轉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進而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促使學生積極向上生活、認真努力學習。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學會溝通交流”時,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道德行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教會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學會與同伴、父母有效交流。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在課程導入時提問:“秋游馬上就要開始了,大家有哪些想去的地方嗎?”在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問:“秋游只有一次,大家的意見不同該怎么辦呢?”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闡述自己的想法并選出最優方案。在小組交流結束后,教師可以總結:“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再有不同意見時,也能通過理智溝通解決問題?!痹谶@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班級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展開積極的溝通與交流,有助于學生體會溝通、交流的必要性,為其之后解決此類問題提供經驗。
(二)為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提供參照
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注重細節教育,從小事入手,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行為指導還停留在語言層面,只告訴學生該如何去做,卻未指導學生如何落實。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為學生的日常行為提出具體意見,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開展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尋找學生榜樣,鼓勵其他同學向榜樣學習,促進班級的整體進步。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當沖突發生”時,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規范日常行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校園沖突的類型和產生原因,掌握解決沖突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調節沖突的能力。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先在課前調查了解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沖突。接著,教師可以結合常見的沖突創設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情景模擬,鼓勵學生在模擬的生活化情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完成情景模擬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我展示,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行為呈現解決沖突的方法。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總結解決沖突的辦法,并對學生說:“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沖突發生,當沖突發生后,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冷靜、換位思考、積極溝通,用平和的心態化解矛盾?!痹谶@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解決沖突的能力,為學生以后解決沖突提供了參照。
(三)為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供養分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等教育思想,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強調社會的教育作用。他認為教師應當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走出室內,走向戶外。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時,可以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并運用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提供戶外體驗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在組織學生外出時,教師也要做好安全教育,避免學生出現意外情況。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課“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社會實踐任務,要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開展實踐調查。具體來說,教師要先提出活動要求“讓學生觀察周邊的環境,思考生活中存在的白色污染現象”。隨后,教師要為學生介紹一些安全注意事項,如不要單獨行動,不要去人煙稀少的地方等。接著,教師請學生自由組隊,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當地生活中存在的白色污染現象。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請每個小組展示本組的調研結果,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師再引入新課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社會實踐活動能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獲得新鮮、有趣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關心社會問題,養成良好習慣。
三、運用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
(一)增強學生的生活感受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不僅包括人際交往、日常行為,還包含著一些法治觀念,這些法治觀念對于學生來講較為抽象、不易理解。教師運用體驗式教學,帶領學生參觀社區、組織學生參加法律宣傳講座、創設法律情境,更容易讓學生從生活和實踐中認識到法律的作用,為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奠定基礎。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時,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強化學生對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法律,法律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使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場景的圖片,如早上父母送孩子上學、學生在教室中學習、行人有秩序地過馬路等。圖片展示完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這些場景大家一定不陌生,你知道上述圖片的行為與哪些法律有關嗎?”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問:“你還知道哪些法律?它們保護了我們哪些方面的權利呢?”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生活化的情境開展教學,帶領學生從法律的角度了解生活,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情感教育是一種德育手段,可以深化學生的道德認識,讓學生學會從情感角度判斷事情的好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帶領學生在情景模擬中體會不同人物的情感,使學生從不同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弘揚優秀家風”時,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增強學生的家風傳承意識。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家風、體會家風,讓學生自覺成為優良家風的繼承者與弘揚者。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用簡練的詞語概括自己家的家風,并將其寫在紙上,與同學分享交流。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書寫的內容帶回家,與家長共同學習和踐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闡述具體的家風,讓學生意識到優良家風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結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運用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助力。同時,體驗式教學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推動教學體系的發展,為祖國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