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德育對初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應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為目的的綜合性課程。教師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使德育教育的內容更為豐富,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本文探討了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以供參考。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群體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他們的思想、品德和素質直接關系著國家和社會的精神面貌,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青少年群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思想還不成熟,對外界復雜的事物缺乏判斷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產生行為偏差。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路徑,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培養學生高尚思想品德的關鍵。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德育
教師要正確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程,不能僅僅將其看作一門文化課程,忽視其內在的德育屬性。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認識事物的方法,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德育,將學生的思想水平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之一,而不是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促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不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更影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學課程必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德育時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親情之愛”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或借助多媒體設備,讓學生理解家的含義和作用,知道盡孝應該在當下。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多為學生提供表達想法和參與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索。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使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二)發揮表率作用,增強教育效果
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德育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首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耐心傾聽學生講話,在學生出現問題時不能一味指責,而是要在問清緣由后再處理問題。其次,在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許下承諾后必須說到做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比如,在上課時,教師要做到不遲到、不早退,衣著、服飾要得體,語言要親切、自然,教學術語要規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再次,教師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自身的品德素養,面對學生的提問,既不能簡單拒絕,也不能冷嘲熱諷,最好也不要直接給出答案,應積極鼓勵學生想方設法自己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更為愉悅、輕松地開展學習,使學生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只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說服學生、教育學生,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同時,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三)結合課程內容,落實德育
道德與法治教學對青少年有著重要影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道德素養。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課堂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首先,教師要對教材深入研究,把握教學重點。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開展德育的基礎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前深度研讀教材,挖掘其中的教學資源,以便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收集教學資料,引導學生討論德育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以便更好地滲透德育。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醫療題材紀錄片,讓學生從真實的故事中了解生命的寶貴,學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教師可以借助課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德育知識。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和‘我們”時,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以“在小組討論中我該做什么”為主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小組這個集體中的責任和義務,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和展示成果的權利。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其他小組成員,不隨意打斷他人講話,不隨意替他人做決定等。
(四)利用實踐活動,促進德育
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要利用實踐活動,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友誼的天空”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主題班會,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友誼的理解,并且舉出明確的事例,提出具體的交友方法。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其次,對于朋友之間的互幫互助,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觀看和閱讀相關的影視資料和書籍,再舉辦分享會,讓學生對助人為樂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了解助人為樂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最后,教師可以開展以“助人為樂”為主題的換物活動,讓學生將自己閑置的物品與需要該件物品的同學進行交換。這樣既能幫助到他人,也能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助人為樂的樂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進行德育學習,還能促進學生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五)聯系實際生活,強化德育
理論知識源于實際生活的需要,初中生雖然涉世未深,但是他們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滲透德育時需要聯系實際生活,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學習德育知識,使其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身邊存在的攀比現象,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詐騙事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件,讓學生明白誠信不僅是一種個人品質,更是商家或企業的一種品牌形象。當這種品牌形象受損后,就很難再樹立起來,很難再得到他人的信任,從而使學生明白誠信的意義,在今后與他人的交往中或是在工作中都能堅守誠信。最后,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各種節日開展德育。比如,教師可以在國慶節或建軍節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景點,為學生講解令人感動和敬佩的革命故事,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悟“愛國”主題,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六)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
第一,榜樣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優秀的教育家、科學家的英雄事跡,比如錢學森、陶行知等,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通過真實具體、生動形象的英雄事跡,學生可以了解到這些英雄人物為祖國做出的各種貢獻,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強化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責任感。第二,對比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點多為理論,較為抽象,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法教學,選擇一些相反或者相同的事物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第三,圖像法。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供了更多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采用幻燈片、電影、錄像、圖片等進行教學,將復雜、抽象的知識點生動化、形象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第四,引入時事案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利用時事案例,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教師可以引入當前的一些交通事故相關案例,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讓學生站在雙方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
結語
德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內容,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德育更受學生的喜愛,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有崇高理想、正直、有愛心的人。
(作者單位:貴州省甕安縣珠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