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紅
紅色文化資源是傳承歷史記憶、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而教育作為一項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事業,與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師要積極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借助網絡技術的優勢,豐富課堂內容,發揮家校合作的力量,開展多樣化的紅色活動,創新德育活動。
一、創設教學情境
在傳統的思政課堂中,教師通常采取單一的灌輸式教學,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思政課堂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思政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資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科技發展,造福人類”時,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的有關視頻。在播放視頻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判斷學生的情感態度,以便對之后的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結合視頻內容與教材知識,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你的心理狀態、情感狀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知道什么是載人航天精神嗎?”“載人航天精神與紅色文化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會將自己置于特定的時代環境中,更好地感受紅色故事傳遞出的情感與精神。在教學情境的引導下,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進一步挖掘這一課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在向學生介紹“天眼”時,教師可以借助有關新聞報道,向學生分享“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故事。南仁東為給FAST選個好臺址,化身“徐霞客”,帶領團隊徒步走進貴州深山老林,考察當地的地形地貌。從1994年到2005年的這十多年間,南仁東帶著三百多幅衛星遙感圖,奔走在荒郊野嶺、大山深處,對比了一千多個洼地,最終選定云貴高原喀斯特洼地。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對知識有更全面的理解,還能夠感受到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在特定教學情境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對紅色文化資源產生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提高學習興趣。
二、借助信息技術
在新的教育環境下,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教師在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帶給學生新奇的學習體驗,還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和創新教學方式。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資源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增進他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應對自然災害”時,首先,教師可以與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合作,創建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學習網站,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在網站創建完成后,教師要擴充網站內容,加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具體有:2008年汶川地震有關資料以及在抗震救災中的英雄事跡;2020年7月26日,安徽多個地區突降暴雨,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形勢嚴峻,網友上傳抗洪搶險的視頻、圖片等。教師可以在線上家校交流群中向學生和家長推薦這一網站,引導學生利用放學后的空閑時間進行瀏覽,并鼓勵學生在網站的留言板留下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寫道:“在一個個抗洪搶險和抗震救災的實例中,我感受到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萬眾一心、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發揮線上實時互動的教學優勢。在學習“防御自然災害”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加入VR互動游戲,讓學生近距離感知自然災害的可怕。同時,在VR技術支持的虛擬世界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尋找地震、暴雨來臨時的避險方法。如果地震來臨且沒有辦法撤到空曠地帶時,可以躲在有承重墻且空間較小的墻角,用枕頭、沙發墊等物品保護頭部。通過VR互動游戲,學生可以親身體驗過去真實的自然災害,理解傳承紅色文化的意義,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最后,教師還要注意整合紅色文化資源,關注最新發表的有關資訊,做到與時俱進。總之,紅色文化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資源,在思政教育中,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為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增添活力。
三、開展家校合作
在思政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資源時,教師要認識到家校合作的優勢,積極探尋家庭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增進親子交流、營造家庭學習積極氛圍的同時,增強紅色文化資源對教育和家庭的積極影響。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二單元“我國的經濟發展”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線上家校交流群,向家長介紹這節課的內容,明確家校合作的目標,然后邀請家長結合自身經歷,給學生介紹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國家經濟發展情況。其次,家長可以基于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家庭思政教育。家長可以利用家中的老相冊、老物件、新家電等,給學生講述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從老牛耕田到今天的機械化農業,從隨處可見的算盤到今天各種各樣的高科技計算機,使他們理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最后,教師要實時關注家庭教育的進程,及時幫助家長解決問題,以達到較好的家校合作效果。有的家長對紅色文化概念的認識不夠準確,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借助網絡資源,收集相關資料,進而更新教育理念。總之,家校合作不僅能夠擴大思政教育的范圍,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應用提供更多載體,還能夠營造積極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四、開展紅色文化活動
在學生對紅色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在豐富其校園生活的同時,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理論知識。豐富的紅色文化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走向未來的少年”時,為了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教師可以圍繞“紅色文化”帶領學生開展各種校園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在校園內聯合各年級舉辦“紅色詩歌誦讀”“紅色書法”“紅色話劇”等活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在活動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紅色文化資源滲透工作,在點評學生的表現時,可以導入一些合適的紅色文化故事。其次,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烈士陵園、紅色文化紀念館等。在參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做好有關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凸顯紅色文化資源的實踐價值。最后,教師還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并將其作為活動主題,以此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教師可以以“我的未來”為演講主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未來的暢想。總之,多種紅色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還能夠拉近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引導學生自覺傳承紅色文化。
五、進行常規德育活動
因為課堂時間和空間有限,所以除了日常教學活動,教師還要積極尋找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常規德育活動融合的路徑。以小學階段的思政教育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鼓勵班級學生以“紅色文化”為主題設計黑板報,讓學生在尋找素材的過程中對紅色文化產生認同感。同時,這有助于在班級內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學習氛圍。學生可以將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以漫畫的形式呈現在黑板報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裝飾班級的墻壁,張貼“紅色耀中華,精神傳后人”“傳承紅色圣火,共建綠色家園”等紅色文化主題標語,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更好地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其次,學校可以定期開展紅色文化宣講活動,邀請有關專家、學者等來校演講,讓紅色文化成為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最后,學校還可以增設“紅色文化主題日”,要求學生和教師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開展閱讀紅色文化讀物,觀看紅色文化電影等德育活動,逐步營造常態化的紅色文化德育氛圍。
六、走進紅色基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基于此,在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時,教師要聯系實際生活,帶領學生走進紅色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和感悟紅色文化。
在小學階段的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特殊節日,如清明節、國慶節等,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文化基地。以江蘇省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沙家浜蘆葦蕩風景區、馬陵山紅色教育基地等,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形態。在參觀紅色文化基地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向學生講述不同紅色文化基地背后蘊含的故事,讓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思政知識。除此之外,在參觀完紅色文化基地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總之,紅色文化基地中蘊含的大量教育資源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結語
在思政實踐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教師要積極優化教學方法,創設合理教學情境,借助信息技術,發揮家庭教育的價值,開展多種紅色文化主題活動,讓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學校常規德育活動的一部分,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高尚品德與崇高理想的新時代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職工子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