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蘇珍
項目化學習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它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基于此,筆者從項目化學習的視角出發,探討了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項目化學習概述
項目化學習更加關注小學生自主認知能力的發展,也更加注重課程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能夠自覺依據項目任務深入探索學科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方式獲取更多有意義的學科信息,進而加深對重點知識、關鍵原理、真實現象等內容的理解與認識。
由此可見,教師若想使項目化學習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就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知識、主動驗證原理,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學習效率,增強項目化學習的效果。
二、小學科學課程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的意義
對于小學科學教師而言,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開展能夠幫助他們把課程的主體地位順利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究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高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另外,教師可以借助項目化學習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靈活運用遷移思維、發散思維、批判思維等各種認知思維,探究科學現象、分析科學原理,進而更好地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還能夠利用項目化學習活動啟發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其合作學習的水平。項目化學習具有互動性、合作性、實踐性等特點,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以某項科學原理、某種科學現象或某個科學理論為最終探究目標,通過問題假設、深入研究、合作實驗、協同驗證、互動討論等方式,透徹理解學科知識的深層內涵,扎實掌握學科知識的相關技能。通過項目化學習活動,學生能扎實掌握學科知識,其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執行力等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項目化學習視角下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具體措施
(一)結合實際學情,明確項目化學習目標
項目化學習目標的制定是教師高效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條件,也是學生快速找到探索方向、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關鍵基礎。教師若想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習目標,就需要結合實際學情,綜合考慮課程標準、單元知識點、當前班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
在此前提下制定的目標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認知需求,又能使學生按照明確的學習方向深入探索科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另外,教師在制定項目化學習目標時,還需要考慮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科學核心素養。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一天的食物”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單元教學要求、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實際學情等內容,制定明確的項目化學習目標。這一課的知識點教學主要圍繞人們在一天之中所攝入的食物而展開,教師需要先了解這節課的授課要求,掌握此階段小學生對食物知識的基本認知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以“人類健康飲食”為主題制定出以下項目化學習目標:一是通過資料查找的方式探索食物的分類;二是細致了解食物類別的劃分標準,總結多種正確的食物分類方式;三是運用邏輯思維合理描述食物分類的過程;四是深入分析教師提供的人類飲食調查數據,思考人類每天應當攝入哪些營養元素;五是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提出科學合理的健康飲食建議。上述目標既包含了這一課中的重難點知識,又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二)制訂學習計劃,提高項目化學習質量
內容清晰、條理分明的項目化學習計劃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師維護教學秩序的關鍵輔助要素。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項目主題和課程內容制訂出明確的學習計劃,分解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清晰,提高其項目化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設計我們的小船”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課要求學生設計出一艘載重量能夠達到200克的小船,并使這艘船能夠用自身的動力將200克重的貨物運送到指定目的地。教師可以以“合作設計小船制作方案”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出明確的合作學習計劃。例如,有的小組制訂了以下學習計劃:一是回顧與船有關的歷史知識和科學知識,思考載重200克的小船應當選用哪種材料;二是根據科學的造船原理,分析能夠載重200克的小船應當采用哪種結構,需要制造出哪種樣式的小船;三是依據所學的動力學知識,研究載重200克的船在水上航行需要使用哪種動力系統,如何才能讓小船按照指定方向行進;四是結合上述問題的討論結果設計造船方案。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制訂明確的學習計劃,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梳理自主學習的思路,還能讓他們的項目化學習活動變得條理清晰、方向明確,增強其合作探究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方式,增強項目化學習效果
為了提高項目化學習活動的新穎性、多樣性和趣味性,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消除他們對學習的抵觸情緒,提高其學習效率與質量,教師需要合理創新教學方式,科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知識點和現實生活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還可以結合實際學情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以此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1.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對科學現象的理解水平,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元素開展探究科學現象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先尋找日常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學現象,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可以以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為主題,設計自主探究科學現象的活動,讓學生分析科學現象的成因、影響和作用,使其在透徹理解科學原理的同時,充分認識到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影子的秘密”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課要求學生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產生的條件,了解影響影子方向、長短的因素。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知識點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有趣的手影表演視頻,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陽光或燈光,利用身邊的事物進行影子實驗,如書本、鉛筆、尺子等,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在戶外觀察陽光下人體影子的變化情況,記錄不同時間下影子的長度、方向和大小,并依據數據歸納出影子變化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既可以拉近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增強其科學學習效果。
2.設計層次化學習任務。教師可以按照班級學生不同的求知需求和差異化的認知水平,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學習任務,讓他們都能學有所得。教師運用這種授課思路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不僅可以降低部分學生的學習壓力,又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不簡單的杠桿”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之前,教師需要先深入了解班級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再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學習任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制訂以下三個層次的小組合作學習任務:第一層是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杠桿的操作原理,研究影響杠桿作用效果的具體因素;第二層是結合杠桿的基礎知識,思考如何放置杠桿的支點才能輕松撬動大型重物,并繪制出相應的杠桿裝置圖像;第三層是根據具體要求制作簡單的杠桿,并完成相應的科學模擬實驗。教師要合理分組,鼓勵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學習任務,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展示學習成果,提高項目化學習能力
學習成果展示環節是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關鍵環節之一。在完成項目化學習任務之后,學生需要展示小組的項目化學習成果,積極分享項目化學習過程,與其他組的成員進行互動交流,從而了解多樣化的探究方式。另外,通過總結與反思學習過程,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自身的不足,探尋出更加適合自己的探究方式。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這一課的教學為例,當各小組完成巖石和礦物標本的制作任務之后,教師可以設置成果展示環節,讓各組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組制作的巖石標本和礦物標本,并介紹標本的特征和類別,概述標本的制作過程。各小組可以互相進行評價,既要欣賞其他小組的標本作品,又要指出對方在標本制作過程中的錯誤之處。教師需要客觀評價各組的項目化學習過程和探究結果,用鼓勵性語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開展合作探究的興趣。另外,教師還需要帶領班級學生反思自己在合作過程中的各種行為,如是否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是否積極參與項目化學習活動,是否發揮了自身的作用,是否透徹理解了科學原理,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合作學習方法,等等。教師通過開展項目化學習成果展示活動,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其合作學習的動力,又能及時糾正他們對學科知識的錯誤認知,幫助他們扎實掌握合作探究的正確方法,進而提高其科學探究能力。
結語
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從項目化學習視角出發,設計合理有效、靈活多樣的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使其掌握正確高效的自主探究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漣水縣梁岔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