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本理念;學科素養
當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還存在著“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即教師將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學生的分數上.這使得課堂教學不是圍繞著學生轉,而是圍繞著如何提升成績而轉動.這樣的模式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改變教學的策略,深入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以知曉學生在現階段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在掌握第一手的學情之后,教師在基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設定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1 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自主學習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提升教學的效率,學生也能提升學習的效率.物理是一門注重體驗的學科,學生只有親力親為,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初中物理有一些抽象的原理與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基于這樣的現狀,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相關情境的視頻,以讓所學內容直觀化,讓學生在畫面中感知.
例如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浮力”的教學為例,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個視頻,內容是關于王亞平所上的一節“天宮課堂”.在視頻中學生能看到我國的空間站,也能看到王亞平所做的一個與浮力有關的實驗.學生對這樣的視頻很感興趣,進而也增強了探究相關物理認知的熱情.學生在視頻中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在太空中,乒乓球停留在水中,并沒有像在地面一樣浮在水面.學生自然地問出這是為什么,進而開始深究起來.學生想到教師所播放的視頻是與浮力有關的,因此想從有關浮力的概念、原理等來解釋這樣的現象.學生認為之所以會出現與地球不一樣的現象,說明在太空上的事物與在地球上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差異性.學生看到王亞平在做實驗時,頭發是飄起來的,得出結論:在太空中水和乒乓球處于完全失重狀態.進一步推測,學生認為在太空中水不會對浸入其中的物體產生壓力,因此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浮力就消失了.
可以看出,借助信息技術學生能更清晰地看出太空中物體的受力狀況,進而也更好地理解浮力.教師要基于生本的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給學生創設有利于他們思維成長的環境.信息技術能給教師的課堂環境創設帶來便利,從而給學生的思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2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主動探究
基于生本理念,要讓學生學起來,讓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各種互動.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成長.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讓學生機械地學習的方式,可借助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地進入學習的狀態,進而提升學科的素養.
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能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支架.
例如 還以“浮力”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發現這樣的問題,大多學生能理解浮力的概念,也能完成課本中相應的練習,但是如果將有關浮力的認知與其他物理知識綜合起來,學生的應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出現了瓶頸.基于這樣的狀況,一般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背誦相關的概念,比較其中的異同點,再做一些題目加以鞏固.這樣的模式學生做不到深刻理解和主動探究.教師可改變教學的模式,給出這樣的情境,如圖1所示,洗手盆底部的出水口塞著橡膠制成的水堵頭.教師的問題為,是不是水堵頭不受水的壓力,但受到浮力? 可以看出,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對于熟悉的情境,學生將思維聚焦在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壓力上;基于教師的問題,學生要關注的也不是洗手盆,而是題目中的水堵頭.由圖1學生能知道水堵頭受到水向下的壓力,但水堵頭是不是受到浮力,結合書本對浮力的描述進一步思考.學生發現這樣的現象:水堵頭的下表面沒有水,進而他們推斷水堵頭沒有受到水向上的壓力,這也說明水堵頭不受浮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將思考的過程交給學生.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給學生的思維更多展示的空間.通過問題與情境的創設,學生既能知道要思考的方向是什么,又能借助情境知道從哪些方面去思考.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能進一步地激發他們的靈感.
3 關聯實際操作,鼓勵實踐應用
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更多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要讓學生在輕松、直觀的環境中學習,要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前中學生學習物理時獲得的更多的體驗是做題,基于做題獲得更多的體驗是挫敗感.教師要扭轉這樣的局面,要讓學生喜歡物理,要讓學生從物理學習中獲得快樂.教師可讓學生真實地參與實驗,然后基于實驗展開思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能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最主要的是學生更容易獲得成功.能提出問題就是一次成功,能解決提出的問題又是一次成功.學習物理的過程就變成了不斷體驗成功的過程.
例如 還以“浮力”的教學為例,教師給每個學生一個彈簧測力器、圓筒、一個圓柱體,如圖2所示.教師與學生一起測量相關的數據,首先師生測量出彈簧測力計下面的圓柱體的底面積S 為40cm,高h1 為10cm,質量m 為1.8kg.接著師生再一起測量出水平桌面上放置的圓筒的底面積S 為100cm,質量m 為0.5kg.最后師生測量出圓筒內液體的深度h 為30cm.教師對學生說,假設液體的密度ρ 為1.5×10kg/m.師生一起將圓柱體從圓筒上方離液面某一高度處緩緩下降,然后將其逐漸浸入液體中,最后完全浸沒在液體中某高度保持不變.教師問學生能提出哪些問題.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小組的學生一邊演示著剛才的動作,一邊思考著能問出哪些問題.教師將不同小組的學生問出的問題收集起來,他們提出的問題有:圓柱體未浸入液體時,液體對圓筒底面的壓強是多少? 圓柱體完全浸沒時受到液體的浮力是多少? 圓柱體完全浸沒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為多少? 當圓柱體完全浸沒時,圓筒對桌面的壓強為多少? 教師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問題來解答,這能進一步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
4 開展趣味實驗,提升遷移能力
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創設一些有趣的實驗,以讓學生在內化認知、感知趣味的情況下,獲得進一步的成長.所謂的趣味實驗,就是學生自己操作,同時還能給學生帶來快樂,讓學生對物理學習多一份期待.就生本理念而言,教師要將視線聚焦在教學的過程中,聚焦在學生的身心上,既要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又能發展創造能力.
例如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平面鏡成像”的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站到學校大廳的衣冠鏡前,通過實驗完成一些問題.教師的問題為:假如你站在衣冠鏡前2m 的地方,那么像到你的距離為多少? 假如你衣領處有一點污漬,你會怎么做?假如你走近鏡子,鏡中的像將變大、不變還是變???一般情況下,大廳內光線較暗,為了幫助你看清衣領上的污漬,假如小明想幫你的話,他應將光源照向你的衣領還是平面鏡.學生可按照教師設置的實驗步驟一步步地去操作,在操作中記錄實驗的現象,同時再思考相關的問題.這個實驗的趣味性體現在學生很愿意去開展這樣的實驗,期待其中的一些結果.學生對教師設置的話題很感興趣,進而想在實驗中獲得“真知”.
5 優化課后作業,減輕學生負擔
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其實就是生本理念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優化作業設置,站在學生的角度給他們提供豐富的多樣化的作業.這既能鞏固學生在課上所學的內容,又能不斷地發展學生的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獲得身心的愉悅.教師優化課后的作業就是讓優等生不必要做一些他們本來就會的作業,讓學困生不必要做一些高難度的作業,讓中等生在作業中獲得更多的成功.
例如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上冊“杠桿”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設定家庭作業時沒有讓學生去抄寫什么是杠桿這一定義,也沒有讓學生去完成一些機械性的作業.教師讓學生完成一個搜索與分析類作業,就是從家里的工具中找出一些杠桿來,再將這些杠桿分為省力的與不省力的.這樣的作業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又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創造能力等.學生找到的杠桿有媽媽經常用的夾面包的食品夾子、自己經常用的家庭實驗室中用于稱重的天平、爺爺偶爾推的獨輪車.學生再進一步地嘗試著操練這些工具,他們發現食品夾子使用時阻力臂大于動力臂,這說明它是費力杠桿.學生在體驗天平時也發現這是等臂杠桿.當推動獨輪車時,學生發現動力臂大于阻力臂,顯然這是省力杠桿.學生能得出它們是什么杠桿是通過真實的體驗獲得的,這樣的作業能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認知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形成做作業的習慣,畢竟這樣的作業帶給學生的是不一樣的體驗.
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更深入地踐行生本的理念,以讓學生獲得適切的發展.教師優化學生的作業就是要讓學生通過作業能享受課后豐富的生活,能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增長能力也增長快樂.
6 結語
總之,在生本理念下開展物理教學需要教師秉持主體性的教學原則,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完全控制學生的學習方式與過程等,而是要遵循學生的內心需要與最近發展區,不斷優化教學過程、調整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成為物理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技巧、方法等,以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同時教師還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精準設定教學活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真真切切地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