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友浩
【關鍵詞】初中物理;核心情境;教學實踐
核心情境,指的是將要學習的知識、技能等應用于相對集中且特定的學科活動中.換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借助核心情境,就是要將發展物理觀念融入到物理學習活動中,再引導學生充分體驗,積極參與,進而在經歷中不斷提升物理素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核心情境去引導學生,讓其發現知識、提高能力.
1 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核心情境的重要性
情境教學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雖然設計形式靈活多樣,但多是以生動、真實的情境為依托,將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呈現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圖片、視頻等動態形式,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動性,提升物理教學的效果.與一般教學情境相比,其真實性、全面性及與教材的契合度都更高一些,整個教學過程圍繞情境展開,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更強的體驗感,進而具備物理學科知識及能力[1].
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在備課環節通常按照教材編排及自身教學經驗,對知識進行預設和講解,缺乏對教材整體的理解,忽視了章節前后的聯系,在教學中也多是側重活動的開展形式和取得的結果,忽視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掌握,這不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思維的發展.而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合理運用核心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構建探究型課堂.
一般來說,核心情境下的物理探究課堂多是包括四個學習環節,分別是創設情境、科學探究、應用拓展和總結反思,合理引導學生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其初步建立認知結構,在引導討論和實踐討論下,使學生認知得到升華.基于此,教師應基于核心情境,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物理課堂,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
2 核心情境下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策略
2.1 創設情境,利用核心情境激發認知
生活中處處存在物理的影子,而初中生的思維處于直觀向抽象過渡的階段,受到思維限制對其缺乏深入的認知,很難透過生活現象看到其中的物理本質.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短視頻的形式創設情境,搭配相應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到核心情境中,通過親身參與來“經歷”科學認知的開端,以獲得更真實、豐富的學習體驗[2].另外,為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知識點,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引發認知沖突,凸顯物理學習價值的同時還有利于樹立科學觀念,整體上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對此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并不多,成功經驗有限,因此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我國國慶閱兵的短片,引導學生觀看和思考.再以談話的形式引導學生思維:同學們,國慶閱兵是我國國防實力的一種體現,仔細看閱兵方陣,他們的頭線、腳線、槍刺線等都在一條直線上,那么他們是如何精準完成這些動作的呢? 部分預習過新課的學生提出了“測量”這一概念,教師應給予其肯定和鼓勵,并提出測量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概念,并圍繞核心情境設計活動.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京哈高鐵的線路,全長1198km,設計時速350km,是“八縱八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慶乘坐這條線路去北京觀看閱兵盛況的人數不勝數,沈陽是經停的城市之一,請目測哈爾濱—— 沈陽、沈陽—— 北京的直線距離.部分學生多是通過目測來判斷距離的遠近,且意見存在分歧.教師可以再設計一個“考眼力”的小游戲,向學生展示兩張對比圖,讓學生說一說誰更長,學生的說法也不一致,這時學生討論積極性被充分激發.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目測具有不可靠性,并引出測量的概念,鼓勵學生借助器材來測量哈爾濱—— 沈陽、沈陽——北京的直線距離,這既凸顯了測量的意義,又幫助學生掌握了測量的基礎單位和方式,引導學生建立起“長度測量”的初步認識.基于此,借助核心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并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正確認識,為后續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科學探索,利用核心情境建構認知
傳統物理課堂中,多是教師結合教學重難點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展開探索,以期攻克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往往事與愿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很少會主動參與到問題探索中,多是被動參與到學習和探究中,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借助核心情境來引導學生對知識展開探索.課堂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并將其貫穿到教學各環節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計科學活動,在交流和互動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
例如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光的反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掌握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光線、法線等基本概念,并對光的反射定律有完整的認識,教師應先創設核心情境實驗,向學生展示光的反射圖像,逐一講解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光線、法線等概念,要求學生嘗試對號入座,將對應的概念標注在光的反射圖像中.接著,教師設計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在組內主動與其他成員進行意見互換,通過交換真實的看法和想法,聽取他人的意見并汲取其中的長處,高效完成理論知識的探究.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教師提供輔助信息的幫助下,獨立完成本課基礎知識的學習,以鍛煉自身物理思維的成長.其次,法線是本課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轉變教學觀念,利用數學學科中的“對稱軸”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通過探索來內化知識,從而使自主探究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光源、平面鏡、轉動光屏等器材,并鼓勵學生展開實踐探究,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的思維:什么情況下,入射光可以與反射光重合? 如果二者不重合,入射角與反射角存在怎樣的關系?各小組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獨立的探究,并在實踐中自行總結出反射光的規律,為思維發展提供依據,讓學生在獨立探究中也可以完成實驗并總結出光的反射規律.
2.3 應用拓展,利用核心情境深化認知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教師在基于核心情境的背景下,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并據此來設計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再合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教師應有意識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在應用中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認知和感悟[4].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核心情境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的現象,教師應圍繞核心情境設計教學活動,以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首先,教師先借助“氣球反沖”實驗來創設核心情境,引導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后深入探究“物體間力的相互作用”,提出問題:從氣球反沖實驗中大家可以認識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如何驗證呢? 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段“穿旱冰鞋的兒童用力推墻”的視頻,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結合具有生活化性質的視頻展開分析,學生可以發現兒童給了墻一個推力,但自身也改變了運動狀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推一推教室內的墻,想象如果自己身穿旱冰鞋,運動狀態應如何變化,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和想象力,積極對問題進行探究,并在小組內集思廣益設計驗證方案,教師則要對各小組的方案進行評價.如某小組借助“用手拍桌”的方式來驗證,以尋找問題的答案,但在實驗后發現“用手拍桌,手會疼,但桌子的運動狀態并沒有發生改變,實驗現象并不直觀”;另一小組選擇成員之間相互擊掌,擊掌后二人的手掌都有痛感,以此來驗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該教學片段中,教師圍繞核心情境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問題,并在分析和解決中加強對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再通過合理的交流和評價,形成完善的解決方案.由此,學生在實踐中加強體會,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知識產生更科學的認知.
2.4 總結反思,利用核心情境升華認知
教學總結是引導學生系統化學習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部分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存在“課上什么都懂”“課下解題錯漏百出”的情況,原因是對知識的掌握較為淺顯,忽視了總結的重要性,導致認知沒有得到升華[5].對此,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應結合核心情境與板書設計綜合進行課堂反饋,引導學生在總結反思中加強對知識的認知,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在反復地總結和反思中完成認知的升華.
例如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上冊“歐姆定律的應用”教學為例,教師應重視對板書及教學過程的總結和歸納,以幫助學生梳理思維,形成更完善的知識結構.首先,教師進行合理的板書設計,按照本質、工具、步驟、注意事項的順序,幫助學生梳理思維,鼓勵學生按照以上順序獨自進行總結,查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疏漏,并向教師提出自己學習中的疑惑,以提高自身對知識的掌握.其次,教師設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物理實驗室集合,為學生分配相應的器材和元件,并提出問題:導體的兩端加2V電壓時,通過它的電流是5mA;如果在它兩端加3V 電壓,通過它的電流是多少? 學生在小組內先繪制電路圖,將元件都接入其中,接通電源進行實驗,實驗中仔細觀察電流表的數值.將公式計算與實驗操作相結合,學生對知識會產生更深入的認識.部分學生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不相符,教師則要引導其尋找背后存在的原因,找出實驗中或是計算中存在的錯誤,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實踐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教師再對各小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點評.基于此,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板書與核心情境的內容,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實現學生認知上的升華.
3 結語
總的來說,在當前教育形式下,教師借助核心情境設計物理教學活動,立足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實踐活動,活動中引導學生思維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核心情境的創設,助力物理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