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穎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深度學習
初中物理是一門邏輯性、思維性較強的科目,傳統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探究式教學是促進深度學習發生的有效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調整自身教學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最終在深度學習中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本文從探究式教學應用意義出發,進一步探索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策略.
1 探究式教學應用意義
“探究式教學”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活動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既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是廣受學生們歡迎,同時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教學方式[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問題解決”,將其運用于初中物理教學之中,能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重構物理知識體系,其成功感、體驗感均能夠在探究中得到滿足,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2 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策略
當前大部分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仍舊停留在較淺層次,不利于深度學習的開展.筆者結合個人的實踐教學經驗,總結以下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策略,意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進而實現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以供廣大教師借鑒參考.
2.1 預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奠定深度學習基礎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問題解決”,為更好地奠定深度學習基礎,教師應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教學內容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2].進而促使學生在情境的帶動下激發自身探究熱情,提升自主思考以及探究意識,根據探索得出問題的答案.
以八年級上冊“光的直線傳播”課題為例.
2.1.1 情境代入
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巧妙運用活動的方式進行代入,將班級內窗簾拉起,使得班級內形成一個密閉且光線昏暗的環境.接下來,教師利用光源直射于墻面之上,并利用雙手模擬出不同小動物的形狀,邀請學生觀看墻壁上所投映的光影,通過形狀猜一猜教師模仿的是哪種小動物.
2.1.2 質疑思考
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十分濃厚,學習興趣也得到了充分的激發.教師因勢利導,借助“手影活動”順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與討論.
問題1 影子的形成說明了什么?
問題2 手影的形狀為什么會隨著手型的改變而改變呢?
2.1.3 猜想擴展
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各組成員觀看教材圖3-26以及圖3-27,進而通過事實得出結論: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結合學生所提供的猜想與反饋,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光沿直線傳播”這一現象進行拓展,為大家展示《墨經》中有關于小孔成像的解釋.隨后,依據教學內容教師可持續提出“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人們能夠察覺到光的傳播嗎”等更具深度的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通過問題情境創設的手段,能夠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為深度學習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印象.
2.2 引導學生質疑,營造良好探究氛圍,促進深度學習發展
學生是課堂中的重要角色,在探究式教學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在實踐中,教師不僅要提出問題督促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思考,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直覺提出猜想,使課堂轉變為知識交互的海洋,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進行深度學習,強化自身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例如 以八年級下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課題為例.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研讀,教師設計以下教學目標:①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② 通過形變實驗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在班級中利用塑料直尺、鉛筆、小車、磁鐵等材料開展形變實驗.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利用手中塑料直尺進行自主操作,通過力的作用觀察塑料直尺形狀,并提出自己的猜想.根據自主操作,學生提出問題:
(1)想要使得塑料直尺向下彎曲,施力方向應該?
(2)力作用于哪一點才能夠相對省力地使塑料直尺產生相同的彎曲呢?
(3)怎樣能夠使塑料直尺的彎曲程度更大?
結合學生自主思考質疑所提出的問題,教師鼓勵大家前往講臺嘗試進行實驗演示.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被重新喚醒,根據實驗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點相關”這一基礎理論.接下來,教師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利用鉛筆以及小車嘗試實驗,并證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過此種手段,學生在質疑與思考中將會迸發出全新的火花,自主探究收獲答案的過程也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進而實現理想化的深度學習目標,逐漸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養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3 強化合作交流,強化學生合作能力,提升深度學習質量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目前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導的三種學習形式.合作學習是時代發展需求,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3].
在探究式課堂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強化合作與交流,在良好的氛圍中達到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深度學習質量的作用.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科學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與思考,在實現深度學習目的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
例如 以八年級下冊“物體的浮與沉”課題為例.通過對浮力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使大家了解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將學生平均分成五大學習小組,并以誘導語言提出問題,促使各組成員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將鐵塊放在水中會迅速沉入水底,而利用鋼鐵制造的輪船體積龐大卻能輕松浮于水面之上.相信大家都有著跟老師一樣的疑問,物體的沉與浮到底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呢? ”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各組成員開展緊張的交流與討論,并利用實驗將物體浸沒在水中觀察它們的運動情況.在實驗中各組成員積極參與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而后在班級內開展交流活動.
組1 “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小玻璃瓶、塑料蘋果都能夠浮于水面,較重的物體則會下沉,我們認為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知當重力等于浮力時,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組2 “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現象,教材中將此種現象稱為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所處的一種靜止狀態.”
各組成員對本組在實驗中所發現的現象進行交流與討論,班級學習氛圍空前濃厚.通過此種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深度學習質量,同時也能夠實現探究式教學模式開展的作用,促進學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識的提升.
2.4 加強思維訓練,增強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習目標達成
“聯想”是指一種心理過程或者一種知識技能在腦海中的浮現而喚起與之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或者創新式的想法的過程.在探究式教學中,擁有此種“聯想能力”尤為重要,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自主地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從而有效構建知識點的聯系,達成深度學習目標.對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加強思維指導及訓練,促使學生在理性聯想中建立核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夯實所學知識,進而實現理想化的目標,幫助學生在深度學習中逐漸找到物理探究的規律所在[4].
例如 以九年級上冊“動能 勢能 機械能”課題為例,本章教學難點在于物體動能的大小與物體質量和速度的關系.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首先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并分析:為何在滑滑板的過程中從高處滑下速度越來越快? 根據此問題引出動能相關知識.
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大家仿照教師所提出的生活現象進行探究思考,聯想物理學中的能量大致是什么? 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隨后,以問題為導向促使學生通過探究逐步列舉出物體具有的動能大小跟質量和速度的關系.通過聯想式的思維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解決相似問題的一般性方法和手段.
在實際訓練中,教師要考慮到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盡量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在保障深度學習的基礎上提升大家的探究意識以及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在聯想探究中系統化地內化所學知識.
2.5 完善總結評價,引導學生反思探究,落實深度學習發生
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策略更加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重點在于創新及實踐,因此在評價觀念、評價機制以及評價方法上教師都應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轉變.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視過程評價,以評價促發展,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深度學習情感體驗,在教師積極的引導下強化自我感覺、印象、評價以及調控,進而通過有效的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實現探究式教學的育人功效.
例如 以九年級下冊“能源利用與社會發展”課題為例,本課中講述了人類社會前進的歷程以及能源的利用意義.在課程結束前十分鐘,教師利用簡短的時間進行總結與評價,并指導學生根據課堂表現給自己打分.
評價指標
(1)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之中,并掌握本課的新能源發展歷史這一重點內容?(1~10分)
(2)能夠對能源進行準確分類,并利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人類開發及使用能源的進程.(1~10分)
(3)樹立良好的科學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與同伴積極交流并認真參與到每一次小組合作探究之中.(1~10分)
根據教師所提出的評價指標,學生能夠將自我評價作為評價的主體,及時發現自己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所存在的參與意識不足、參與性較低等問題并加以改正.在學生完成評價與反饋后,教師則根據大家的知識技能、交流合作的融合性、深度學習的質量以及探究的實效性進行全方位評價,借此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能夠進一步鞏固探究式教學成效,促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提升自身總結與反思的收益性,促進理想化教育目標的達成[5].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重視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合理制定教學目標,依據探究式學習的特征與本質進行處理與運用.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初中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以及身心發展特點,改革教學方法、提問方式、學習模式以及評價機制,由此進一步提升探究式教學成效,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展自身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