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 王夢丹
【內容提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時代的中國形象,是當前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傳播學研究關注的重要問題。面對復雜國際關系下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文化隔閡,共情傳播成為一種破局進路。基于對共情傳播理論脈絡和作用機制的梳理,本文提出了訴諸共性議題,話語微觀多元;深挖中華元素,激活文化觸點;巧用全媒體平臺,創新產品樣態;聯合外籍人士,傳遞“他鄉人”視角這四種實踐創新策略,以期以情動人,實現與他者的聯結,促使中國聲音從表達到抵達,讓中國故事真正在國際受眾中獲取認同并產生廣泛持久的影響,從而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關鍵詞】共情傳播 國際傳播 輿論形態 中國故事 創新策略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際傳播的重要性愈發受到關注。身處信息互聯時代,如何讓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更好地相互了解,成為國際傳播研究亟需回應的問題,共情傳播為此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當前,國際輿論斗爭形勢嚴峻,面對國際局勢的復雜變化以及某些國家對中國的污名化行徑,我國更要抓住世界范圍內的共情特質,借力共情策略抵達“他者”、形成共識。
一、現實境遇:西強東弱格局固化且缺乏國際共同價值訴求
(一)國際傳播能力和話語權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國際傳播作為超越國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活動,蘊含著很強的政治性和實踐性,也是國家權力和利益博弈的一條途徑。①
在當前日趨復雜、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并存的國際環境下,我國國際傳播受到多方面的干擾,如外交政策、經濟貿易和重大突發事件等。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國防軍事、文化等方面實力的顯著提升,西方大國為保自身利益加強了對中國的打壓。根據美國白宮發布的報告,美國將中國界定為其主要“對手”之一,并對華采取全面遏制戰略②。在國外主要媒體平臺上,經常會對中國聲音采取屏蔽、限流等措施,如臉書、優兔在2019年關閉了近千個中國內地賬號。而近年來TikTok、華為等跨國公司的出海受挫和受到的不公待遇也反映了當前全球國家間話語權力的失衡。
對于我們中國這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西方主流媒體仍持有意識形態偏見,通過妖魔化中國、抹黑中國形象、建構“中國威脅論”“中國陰謀論”等話語進行誹謗和打壓,負面話語不絕于耳。就世界范圍而言,一些國家的民眾深受西方對中國負面報道框架的影響,對中國形象存在偏見和誤解。總之,西強東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轉變。
面對西方無理的誹謗攻擊,中國始終秉持“零容忍”的堅定態度,中國相關部門一直耐心地向外國記者提供相關證據澄清不實言論。但縱觀當下國際傳播的實踐情況,中國話語、中國故事、中國聲音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傳播,“有理說不出”“說出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國際傳播話語困境仍存,因此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具有現實緊迫性。
(二)國際傳播形態和輿論形態發生深刻變化
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在當前全球媒體格局中深度交融,新媒體的互動性、及時性讓不同國家的群體得以溝通交流、增進理解,比如推特、優兔等成為世界網民相互聯系、即時發聲的互動平臺。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主導作用式微,公眾的情感走向更加難以被設置和引導。過去的傳播強調“以理服人”,而如今,“非理性要素成為新的社會互動與社會重構中最為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要素”③,感性思維和“以情服人”在國際傳播中越來越受到關注。
從輿論形態來看,國際傳播從精英輿論轉向草根輿論。傳統上的國際傳播渠道由少數精英控制,如今在信息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參與進來,對傳統權威和話語權發起挑戰,并帶來了民間化和多元化的傾向。比如將榫卯運于股掌之間的“阿木爺爺”、傳播云南美食的“滇西小哥”等素人草根力量成為海外網友了解中國的窗口,是官方國際傳播的重要補充。
二、破局之道:共情傳播為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提供可能
(一)共情傳播的意涵及遷移
共情不等于同情。對其概念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存在多種理解。比如,共情是一種認知和情感狀態、一種情緒情感反應、一種能力等。追根溯源,共情本是心理學概念。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共情意指“個體面對(或想象)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情緒情景時,首先產生與他人情緒情感的共享,而后在認知到自我與他人有區別的前提下,對其總體狀況進行認知評估,從而產生的一種伴有相應行為(外顯或內隱行為)的情緒情感反應,且主體將這種情緒情感和行為指向客體的心理過程”④。簡言之,共情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存在情感連接的紐帶,能夠體會到別人的內心世界,類似于成語中的“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等。
近年來,共情被引入到新聞傳播學領域并掀起研究熱潮,尤其為國際傳播研究拓展了新視角。在國際學界,共情傳播最初被應用于人際傳播情景,如醫患溝通、師生教學。2019年,我國學者將共情傳播引入到大眾傳播和國際傳播領域,在闡述理論基礎的同時揭示其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⑤。后有學者將共情傳播界定為“個體在面對群體的情緒情景時參與信息接收、感染和表達以及傳遞分享的行為過程”⑥,抑或是“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⑦。回溯發現,不同于最初共情僅僅是在描述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當前傳播學界所探討的共情傳播,已經延伸至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全球化時代,共情傳播的意涵遷移更是順應了包容互鑒、互聯互通的人類交往文明觀,在不同文化群體間發揮著“與他者共在”、彌合文化鴻溝的意義。
(二)共情傳播的作用機制
對于共情傳播而言,引發共情的傳播情境、催生情感的傳播內容、身體共在的傳播方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⑧。
情境作為共情傳播的土壤,是指在特定時空范圍內的整體環境,包括所有能夠影響或決定個人情感、認知和判斷的事物或信息。如引發網友共情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發生的大環境是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各地,牽動著人們的情緒狀態。這個大環境就是引發共情的傳播環境。而就傳播內容而言,在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下,那些訴諸情感、真實又包含人物的悲歡離合和起伏跌宕的事件更能夠催生共情。文化上的陌生感、生活經歷上的距離感是國際傳播的一大挑戰,因此如要發揮共情的作用,傳播內容的選擇不容忽視。從傳播方式來看,演講、集會等群體性活動中的身體共在能夠使情感、情緒急速互相傳染,倘若有人振臂一呼更容易形成一呼百應的效果。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網絡社交平臺為大規模的身體虛擬共在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人們得以在云端即時宣泄同情、表達共鳴,虛擬的身體共在情境氛圍得以加速形成。
眾多異質的個體或群體最終產生相似的情感,這背后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觸發機制。一般認為,共情是自下而上的情緒感染和自上而下的認知調節兩個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⑨。倘若從成分或階段來看,共情的產生包括情緒感染、觀點采擇和共情關注。情緒感染是指被他人的處境喚醒同形的情緒體驗;共情關注指向利他的心理動機,如表現出擔心、憐憫、關心,這兩者都屬于情感。而觀點采擇屬于認知,側重于對他人態度的想象、推測和理解⑩。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共情傳播,受眾并非機械被動,傳播主客體之間的互動反饋值得關注,這甚至成為國際傳播的一大訴求,因此將行為維度加入共情傳播過程的考量是必要的。對此,有學者提出,共情傳播是一個包括情緒感染、態度認同和行為支持的完整過程11。情緒感染是基礎的情緒調動,態度認同意指受眾對傳播內容做出價值判斷,行為支持則是在情緒和態度引起認同的基礎上做出一致的行動。
(三)共情傳播在國際傳播中的“情感+態度+行為”意義
相較于心理學,傳播學對共情的研究探討更趨向積極正面。盡管共情傳播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果,如不同情感共同體之間的對抗。但是化消極為積極,即致力于對共情的“塑造和調節”仍是提高我國國際傳播力的重要課題之一12。
共情首先影響情緒,情緒感染帶來態度上的認同,進而引發具有利他傾向的行為13。要想探究共情在國際傳播中的效果,可基于前文對共情傳播過程的討論,從情感層面、態度層面和行為層面來看,通常意義上這三者是層層遞進的。
一是共情傳播易于拉近國內與海外主體間距離,建構情感共同體。在海外優兔社交平臺上,傳播中式田園生活的李子柒圈粉已超1700萬人。穿著粗布漢服干農活的她,用中國傳統技藝展現了美食、器物從無到有的制作過程。面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21世紀的人們很容易產生“現代性焦慮”,而這種歲月靜好的視頻有效緩解了人們的焦慮,回應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渴望又難得的共通情感需求。在她的鏡頭下,和奶奶一起生活的中國田園風光鮮活了起來,加之親情是人類共同的情感類型,引發了許多網友的共鳴。有海外網友在視頻下方評論:“看著她和她的祖母讓我熱淚盈眶……我自己沒有親密的家庭,但看到她們在一起是如此溫暖……”“真希望她和她的祖母一切安好,希望她們的村莊免受當前全球疫情的影響。”共情傳播有利于跨越個體差異、超越地緣政治,成為構建共同體的情感基礎和聯結紐帶,進而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現狀,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情感支撐。
二是共情傳播有助于推動海外用戶認可傳播內容,凝聚價值共識。在情緒感染的基礎上,共情能夠推動用戶理解對外傳播所傳達的內容,認可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判斷,避免自說自話的困境,這不失為一種緩和對立、化解怨恨、促進和諧國際關系的有效方法。2020-2021年的云南象群遷徙事件引發全球網友關注,俄羅斯、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多國媒體把握住這一共情點,紛紛追蹤報道象群行蹤。一方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關懷話題凝聚了全球共識;另一方面,一路“象”北的報道也促使國際社會正視中國在生態與環境保護議題上所做出的努力,向世界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三是共情傳播有益于促使國際友人為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支持,共塑大國形象。新冠疫情初期,有媒體報道缺乏醫療物資成為中國抗擊疫情的阻礙,武漢各醫院也在社交媒體上求助。北京大學以色列籍留學生校友高佑思得知后,積極奔走,動員各方力量,幾經輾轉,從以色列籌集到大量醫用物資捐贈給中國抗疫前線。他還創辦“歪果仁研究協會”,通過新媒體視頻讓中國與世界更加理解彼此。由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共情較易引發行為層面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中,社交媒體由于普及使用率和社交可供性等特征,為共情傳播和海外友人做出行為支持提供了便利。
三、以情言說:共情視角下國際傳播的實踐創新策略
(一)訴諸共性議題,話語微觀多元
西方文化更多的是一種低語境文化,編碼方式簡潔,內容與意義一一對應;而我國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對信息的編碼更為含蓄,編碼形式的差異意味著國外受眾很可能無法理解我國傳播的內容。
在國際傳播中,訴諸共性議題是一種重要的共情策略。共性議題是指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中普遍存在的、跨越國界的議題,它更容易打破國家和文化之間的壁壘,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進而在共同關注的議題上達成共識。因此在國際傳播中,應嚴謹對待國家政治、宗教等敏感話題,更多聚焦于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如環境保護、健康、教育、科技、飲食等話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由騰訊視頻出品的紀錄片《風味人間》就是抓住了海外人士對美食的共情,探討了與人類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從中國美食到世界美食,從農村到城市,從食物到背后人物故事,都用精美的鏡頭徐徐道來。該紀錄片已成功發行至亞太、北美等地區的多家主流電視臺,美食所傳遞出的感染力,給海外觀眾帶來了共情的觀看體驗。
在討論共性議題時,應基于當前傳播主體扁平化和節點化的特征,盡量避免宏大敘事,而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反映個體命運和生活百態的微觀敘事,用輕松有趣的柔性手法講述國家成就、國家形象的“硬核”故事,從而讓海外用戶更具親近感和真實感。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針對不同背景的受眾,要進行差異化、精準化的共情傳播。此前,江蘇臺與A+E美國電視網絡合作拍攝紀錄片《南京之殤》,該片獲第45屆“日間艾美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剪輯提名獎,被譯成17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播出。主創團隊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受眾收視習慣,采取差異化傳播手段,推出劇情版和純紀實版兩個版本,向國際主流社會有效傳播了南京大屠殺的事實真相。語言是需要對話的。在傳播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話語選擇的多元性,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我國并非以官方話語單一統攝,還吸納了運動員、運動專業機構、冰雪運動愛好者、普通民眾、意見領袖等多重主體發聲,打造了開放、可對話的公共話語場域14。
(二)深挖中華元素,激活文化觸點
文化出海已成為國際傳播的熱點議題,很多海外友人都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懷有好奇和熱愛。比如從中國刮到世界的漢服風,截至2023年5月,照片墻上與“漢服”話題相關的發帖數已超50萬人次,TikTok上僅標注有“#hanfu”話題的短視頻播放量也超過了10億人次;再如三星堆考古新發現引得國外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外國網友踴躍上線觀賞造型各異的出土文物,無不驚嘆中國數千年歷史的豐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可以挖掘出許多有代表性的中華元素,從而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觸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有學者指出,文化共享性的實現“對不同群體而言,將彼此借鑒以豐富各自的文化內容,促進其發展,并增進彼此的認同,進而有利于和諧關系的建立”15。回顧北京冬奧會傳播過程的點點滴滴,其中彰顯的中華傳統文化贏得各方點贊,凝聚了多種情感共鳴。如開幕當日恰逢立春,充滿中國哲思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向海內外關注這場奧運盛會的觀眾傳達冬去春來、欣欣向榮的詩意與浪漫;閉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環節同樣令人感動,這種獨具東方文化韻味的送別方式讓全球觀眾深刻感受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國訴求。這些獨特意義和普遍意義兼具的文化符號既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實現了深層的情感認同,構建起中國與世界人民的情感紐帶16。中華文化中還有很多元素值得深挖,如中醫、風俗、戲曲、茶道、樂器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打開國際傳播、吸引國際人士興趣并引發共情的“鑰匙”。
(三)巧用全媒體平臺,創新產品樣態
中西方存在語言符號和文化上的差異,而如今的VR、AR、短視頻、直播等媒介形式為臨場化、視頻化、情感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可能。這些新媒介技術能夠從視覺、聽覺乃至觸覺等,對“他者”的感覺中樞產生綜合影響,從而更好地引發共情,為海外受眾所接受。主流媒體應在已有的對外傳播媒體矩陣基礎上,融合新興技術,創新報道形式,把握移動化、可視化的趨勢,借力多元呈現。
在新媒體時代,短視頻成為極受歡迎且普遍的視覺呈現方式,更符合網絡受眾的接受習慣。由于其承載內容廣泛、方式靈活多樣、傳播直觀生動、速度快,在促進國際傳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曾利用短視頻建構國家領導人的形象,推出短視頻《習近平親民外交六個瞬間》,用六個代表性瞬間展現中國領導人平易近人、誠懇真摯的人格魅力,拉近了中外民眾的“心距離”。除了策劃創新性的短視頻,自拍自述、記錄性的Vlog也越來越成為傳播中國故事的一種短視頻形式。
隨著5G的普及和此前受新冠疫情影響,世界范圍內迎來了網絡直播的浪潮。網絡直播以高時效和強交互的特點,為國際共情傳播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如由央視網打造的全球唯一24小時直播大熊貓的新媒體平臺——iPanda熊貓頻道,它以慢直播的形式向全球網民展現大熊貓日常生活狀態,贏得海外眾多粉絲。VR技術則更進一步,為觀眾打造“在線即在場”的媒介擬真環境,幫助還原感染情緒的環境,以滿足精準共情的需要。新華社英文版客戶端Xinhua News在2022年推出了國風手繪VR游戲《VR Tour|Explore Amazing China》(《新時代中國奇游記》),將VR全景和H5結合,以互動游戲的形式引導海外用戶體驗“中歐班列”“北斗引‘路新疆棉自動化生產”“懸崖村云端旅游”等八個精彩故事,讓國外用戶看得懂、聽得進,玩得明白,鼓勵他們參與見證新時代中國的發展。
(四)聯合外籍人士,傳遞“他鄉人”視角
有很多身處中國的外國人,親身經歷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對中國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飽含熱愛,走在大街小巷時會用心記錄,在海外社交平臺上向世界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美國人唐思德就是其中一員。他創辦了“中國歷史”播客——“茶杯傳媒”,在世界各地有25萬多名忠實聽眾,一年節目下載量超過250萬人次。“新疆棉事件”發生后,在華留學生盧克發布了一系列講述新疆的視頻,通過自身的旅游經歷、采訪新疆朋友來全方位展示真實的新疆,使西方媒體的無理指控不攻自破。
外籍人士“現身說法”,更容易使海外用戶實現共情,中國主流媒體可以聯合外籍人士,共同傳遞聲音,或可以在合作中碰撞出中外交流的驚喜火花。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國際傳播合作中心Chengdu Plus就是一支新生代國際傳播力量,他們制作了大量連接中外的短視頻,其中,《尋漆中國的法國漆匠》在2022年第四屆“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中獲得單元一等獎和最佳攝影獎。中國是世界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恰好法國藝術家文森漆很早就喜歡中國漆藝并且來中國學習漆器制作,于是創作團隊決定突破地域局限性,長期跟拍文森漆在中國的故事。一方面,這種游走于中西方的文化技藝達成了信息認同的一致性,為視頻拍攝提供了共情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外國人的親身經歷來傳播漆藝文化,更容易得到外籍人士的共情和認可。視頻播出后,優兔網友紛紛留言說文森漆的故事打動了他們,也有喜歡漆器的外國朋友呼吁大家關注收漆匠這一行業。
在海外民眾看來,人會不由自主地對自己的國家帶有濾鏡,中國官方媒體或民眾的自我講述可能并不完全客觀中立,一定程度會降低我國國際傳播的共情力。所以但這種引入“他者”視角,用外國人的眼睛和嘴巴來傳遞中國故事,不失為一種巧法。
四、結語
傳播在共情中延伸。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開展國際傳播、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大話語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共情為橋梁,能有效縮短傳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本文提出的訴諸共性議題、深挖中華元素、創新產品形態、傳遞“他鄉人”視角等創新策略,可以幫助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時代的中國形象,進而消解政治經濟等因素給人類交流帶來的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健全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20&ZD319)的階段性成果。
李彪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夢丹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張毓強、潘璟玲:《國際傳播的實踐淵源、概念生成和本土化知識構建》,《新聞界》2021年第12期,第41-55頁。
②沈悅、金圣鈞:《從軟實力到“暖實力”:中國國際傳播理念創新的話語、維度與愿景》,《東岳論叢》2023年第2期,第62-75頁。
③喻國明:《“破圈”:未來社會發展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命題》,《新聞與寫作》2021年第6期,第1頁。
④劉聰慧、王永梅、俞國良、王擁軍:《共情的相關理論評述及動態模型探新》,《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第5期,第964-972頁。
⑤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年第5期,第59-76+127頁。
⑥劉海明、宋婷:《共情傳播的量度: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的共振與糾偏》,《新聞界》2020年第10期,第11-21+31頁。
⑦趙建國:《論共情傳播》,《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第47-52頁。
⑧同⑦。
⑨周榕、呂詩俊、張德勝:《奧運會中的跨文化共情傳播與實踐創新路徑——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傳播的思考》,《新聞與寫作》2021年第10期,第100-104頁。
⑩曾向紅、陳科睿:《國際反恐話語雙重標準的形成基礎與機制研究》,《社會科學》2017年第9期,第3-15頁。
11許向東、林秋彤:《社交媒體平臺中的共情傳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新路徑》,《對外傳播》2023年第2期,第13-16頁。
12祝瑩瑩:《文化共情在國際傳播中的實施策略》,《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年第6期,第160-167頁。
13馬龍、李虹:《論共情在“轉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機制》,《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年第2期,第77-83頁。
14同⑦。
15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享性本真性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第24-27頁。
16李子曦、宋揚:《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策略創新——以北京冬奧會報道為例》,《青年記者》2022年第20期,第72-74頁。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