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彩 張磊 李昆鋒
[摘 要]課程考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在保證教學效果和實現課程目標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專業課程考核應堅持以學員首次任職能力培養為核心進行科學設計,在發揮專業課程考核的評價、督促、預警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著力促進學員學習調查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結合能動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實際經歷,項目組探討了以能力為核心的能動類專業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是聚焦能力生成,科學設置專題考核。二是強化全程評價,合理設計過程性考核。三是堅持以能力為導向,科學實施終結性考核。這些具體的實施建議可為今后的課程考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能動類專業課程;以能力為核心;考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5-0041-03
一、問題的提出
與地方高等院校培養模式不同,軍隊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政治理論、科學文化、專業背景、首次任職等課程體系,屬于學歷教育與任職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圍繞學員畢業后第一任職能力的需求,制訂了明確的教學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中,首次任職課程是根據學員不同的專業方向而設置的與崗位任職和裝備對象緊密關聯的系列課程,既是對科學文化和專業背景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培養學員畢業后第一任職能力的關鍵支撐,在培養學員綜合創新和崗位實踐能力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單元[1],課程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支撐。專業課程中的任職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培養學員第一任職專業基本功和綜合創新實踐能力。為實現以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教學目標,軍隊院校應在專業課程建設的各方面協同發力,尤其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以此提高專業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使學員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觸及前沿、自主學習、創新分析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能力,為學員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課程考核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以能力為核心,將課程考核融入課程開展全過程,使其成為課程開展的有機構成部分,從而對課程進行一體化考慮、一體化設計,發揮課程建設的總體效益。項目組從專題考核、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三個方面對能動類專業課程考核模式改革進行總結與探討,以期為同類課程后續深化考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以能力為核心的能動類專業課程考核模式
(一)聚焦能力生成,科學設置專題考核
課程考核是課程開展的一部分,與教學過程不可分割,相互融合。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高階能力的培養難以通過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方式來實現。因此,根據學員能力生成和培養的需要,項目組在能動類專業課程開展過程中,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了一定的非傳統教學環節,且為了保證課程實施效果,同步設置了專題性考核。
1. 挑戰性任務專題考核。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兩性一度”“金課”標準[2-4],課程教學應有一定的挑戰度和創新性,使學員在創新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溝通理解能力、敢于挑戰精神等方面得到綜合鍛煉。能動類專業課程以首次任職課程為主,與實踐結合十分緊密,其專業知識的應用性、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且多為專業小班教學。上述課程特點使能動類專業課程非常適合開展挑戰性學習課程改革,尤其是在教學資源保障方面有較為突出的優勢。挑戰性學習課程改革一般需要制訂若干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任務,并制作成任務卡,在學員分組的基礎上,為每組學員安排一個任務。挑戰性任務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綜合性和挑戰度,要能夠鍛煉學員綜合運用專業基礎知識和解決裝備設計、服役及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挑戰性任務屬于團隊任務,是教學課堂外的重要實踐環節,由學員合作自主完成,對培養學員的自主學習、調查研究、溝通協作、實踐創新等能力有重要的影響。要保證任務的完成質量和教學效果,實現預期教學目標,還需同步制訂挑戰性任務專題考核方案。
(1)制作成果登記卡片。成果登記卡片的作用在于對學員創新成果的簡要記載和成績記錄,包括主要內容和結論、貢獻度、成績評定等三個部分。貢獻度指教師對小組學員的個人貢獻度進行書面記錄并由學員簽字確認,一方面體現了對學員創造性學習成果的認可,另一方面可提高學員參與挑戰性任務的積極性。成果登記卡片在課程結束后應作為學員的重要考核資料進行歸檔保存。
(2)教員學員共同評價。傳統教學中,學員屬于考核評價的對象,幾乎不參與評價的過程,學員僅僅知道自己的考核情況,并不了解其他學員的學習水平和研究成果,這樣不利于學員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學術研究能力提高。為了給學員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鍛煉學員思辨能力和獨立評價能力,通過學員推薦若干代表,由教員和學員代表共同組成評價小組,分別對各組學員任務完成質量和小組答辯質量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小專家”的角色設置,使學員能力得到鍛煉,從而增強學員自信,增進相互了解。
(3)成果答辯綜合評價。為綜合評價學員的創新實踐成果質量和答辯情況,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對學員創新實踐能力的培育功能,項目組將挑戰性任務的專題考核評價內容分為成果質量和答辯成績兩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60%和40%。這種綜合評價既有利于提高學員自主探究的熱情和探索未知的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員幻燈片制作、總結凝練、學術交流和口語表達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2. 實踐類口試專題考核。實踐教學是能動類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輔助理論教學還是強化學員實踐技能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傳統考核方式中,無論是理論考核還是實踐考核,多以試卷或實驗報告等筆試方式為主,其考核方式單一,部分學員存在口頭表述能力不足、思維刻板等問題。而口試專題考核可以較好地彌補上述的不足,在能動類專業課程中,可結合實踐教學內容,設置實踐類口試專題考核。口試專題考核的實施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制作口試評分表。口試評分表主要用于記錄學員在考試中回答問題的正確性、熟練度、語言和儀態等方面的得分情況及相應的權重。教員在考試現場打分,由學員和教員在評分表上共同簽字確認。
(2)建立口試題庫。在口試實施前,結合專業課程實踐科目,建立口試題庫。口試現場由學員隨機抽取2~3道題目作答,可借助抽簽軟件或其他抽簽方式進行,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員考核效率,也便于學員全面備考,達到提高專業課程考核效果的目的。
(3)成立考核小組。口試前應成立兩人(含)以上考核小組,小組成員可利用集體備課等時機,對口試評分的標準進行熟悉和研討,確保小組成員在對考核標準的理解上基本保持一致。口試組織應在實驗室現場進行,由學員結合實裝或實驗裝置闡述裝備原理、調試方法、故障排除等方面內容。考核小組依據學員回答問題的正確性、熟練度、語言組織情況和儀容儀表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二)強化全程評價,合理設計過程性考核
過程性考核[5-6]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保證。傳統的“一考定乾坤”“一錘子買賣”等只強調期末考試成績的傳統課程考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存在部分學員平時松懈、考前突擊等現象,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平時投入不夠,學員之間缺乏有效互動,相互交流少,這不利于學員對能動類專業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難以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為提升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員平時學習投入,保證專業課程教學效果,除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外,項目組還對能動類專業課程全過程考核方案進行了科學和精心的設計。能動類專業課程中過程性考核的典型內容包括如下幾點。
1. 課堂表現。課堂表現是對學員在課堂教學中綜合表現的考查,如學員的出勤率、課堂紀律、互動情況、精神面貌、小組研討等,課堂表現的考查要盡量避免主觀化,要盡可能對考查的項目和量化標準予以細化,并對學員進行公開,列入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唯有這樣的考查結果才更有公信力,更能得到學員認可。每次課程中教員都對學員的小組研討、發言等情況進行簡要記錄,并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原始依據,最大限度確保平時成績的評定科學公正。
2. 實驗操作。長期以來,實驗教學效果多依據實驗報告或成績來進行評價,往往忽視了學員在實驗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如實驗方法的正確性、實驗裝(設)備使用的規范性、實驗登記的完備性、實驗秩序的有序性等方面,如果只看結果不重過程,就會存在個別學員渾水摸魚或實驗態度不夠認真的現象,違背了學員實踐能力培養的初衷。因此,對于實驗實踐教學,可制作專門的實驗操作成績記錄表,對學員在實踐課堂中的表現情況進行記錄,特別是對學員操作不認真、破壞實驗秩序,甚至造成實驗設備損壞故障等情況進行記錄,這些記錄可作為實驗操作成績的原始依據。
3. 平時測驗。平時測驗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穿插的階段性測驗,一般包括章節測驗、隨堂測驗和中期測驗等。為保證課程平時測驗的實施效果,學校應根據課程實際進度和排課情況,合理設置平時測驗,既不宜過于頻繁,也不宜過少。為保證平時教學效果,可針對每次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若干測試題目,在當次課程結束前或下次課前對學員進行簡短的測驗,以此來檢驗單次課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有效提高學員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還可根據課程實際進度情況,安排章節測驗和中期測驗,以便對學員的階段性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可以看出,平時測驗能夠較好地起到對學員進行檢驗、評價和督促預警的作用,有效防止學員臨時抱佛腳、考前突擊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有利于學員提升學習獲得感和學習動力,進而對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堅持以能力為核心,科學實施終結性考核
終結性考核是對能動類專業課程教學成效的全面檢驗,也是對學員學習情況的綜合考查。終結性考核通常采取一票否決制,即如果終結性考核不合格,課程成績就會被記為不合格;如果終結性考核合格,課程成績則為過程性考核、專題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等各項考核成績的加權和,終結性考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堅持以能力為核心。課程考核為課程目標服務,考核工作需堅持以能力為核心,注重能力評價。為適應能力培養需要,終結性考核要積極改革和優化考試命題,比如降低記憶性的知識命題,提高綜合性、論述性、拓展性的知識命題等。同時,進一步突出對學員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考查,這些能力的考查不僅是對學員學習效果的真實評價,也是對學員學習投入、自主探究、專業素質等方面的綜合反映,更是課程終結性考核需堅持的基本導向和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
2. 推行半開卷考試。長期以來,課程考試較多采用閉卷或開卷方式,然而這兩種考試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與考核的初衷和人才培養的目的不符。半開卷考試[7-9]是介于閉卷和開卷考試之間的一種考核形式,學員可攜帶一張寫有考試課程內容的統一大小的紙張參加考試,其內容必須手寫,不得打印、復印。這種考試設計能促使學員對課程知識脈絡進行梳理和歸納,并對重要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提煉,這不僅有利于學員對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和總體學習效果的提升,還可減輕學員對書本內容的記憶負擔,使學員將重心轉移到運用基本知識解決裝備實際問題上來,進而提高學員創新實踐和分析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3. 探索多樣化考核。以能力為核心的能動類專業課程考核沒有固定的考核方式,在終結性考核中,除了傳統的筆試外,還可采用課程論文、課程大作業等考核方式[10],比如以學員提交的實物作品或軟件程序等作業作為考核依據。總而言之,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能力為核心,緊扣課程目標,不斷探索出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使課程考核在學員能力生成和能力評價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三、結語
本文從專題考核、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等方面對能動類專業課程考核模式進行了研究,著重探討了以能力為核心的能動類專業課程考核實施方法。總體來說,專業課程考核無論是在學員綜合素質的培養,還是在創新能力的評價,抑或是在學員學習動力的提升等多個方面都發揮積極作用。
以能力為核心的能動類專業課程考核模式改革始終是圍繞課程目標而開展的一項教學改革活動,與課程教學模式等其他教學改革往往相互融合、難以分割。一些考核方式兼具能力培養和評價功能,因而課程考核需在課程實施方案的總體框架下予以科學化、系統化設計,以考促學、以考促教,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唐毅謙. 加強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3):1-2.
[2] 吳巖. 建設中國“金課”[J]. 中國大學教學,2018 (12):4-9.
[3] 陸國棟. 治理“水課” 打造“金課”[J]. 中國大學教學,2018(9):23-25.
[4] 孫文彩, 楊自春. 挑戰性學習課程改革實踐與啟示[J]. 教育現代化,2020,7(1):55-56.
[5] 羅三桂,劉莉莉.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趨勢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71-74.
[6] 張蕤,徐鵬,方明峰.基于過程性評價的、多元的地方綜合性高校課程考核方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28(4):129-133.
[7] 衛紹元.論高校考試方法改革與人才的能力培養[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6):101-102.
[8] 祝遠姣,王琳琳,陳小鵬,等. 半開卷考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 高教論壇,2007(5):78-80.
[9] 徐虹,高偉. 美國大學考試形式及其對我國考試評價改革的啟示[J]. 教育探索,2013(7):147-148.
[10] 王松梅.高校課程論文考核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思路[J].經濟研究導刊,2011(5):224-226.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