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俊生 黃秋茹

摘要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國家農林類人才的培養方案不斷優化完善,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食用菌栽培作為現代農林技術的重要課程之一,加強課程的改革優化,對適應新農科背景下的新三農人才隊伍培養具有深遠意義。本文以食用菌栽培課程為研究對象,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未來發展規劃進行探究,旨在推進食用菌栽培課程的革新建設,為培養更多的食用菌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 新農科;食用菌栽培;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Q93-4;G642.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0-0152-04
2019年6月《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的發布正式吹響了新農科建設的集結號[1],該宣言明確提出涉農高校要加快培養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建設好高標準農林“金專”“金課”“高地”,給涉農高校的課程建設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2]。食用菌是中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是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新農科建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食用菌產量日益增加,然而菌種研發技術不成熟、栽培技術落后等問題仍普遍存在,我國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同國外還有較大差距,食用菌產業發展也面臨困境。如何根據我國當前食用菌生產現狀,結合新農科建設要求制定教學方案、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食用菌栽培課程建設意義
我國雖然是食用菌的產銷大國,但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卻亟待改進[3],從當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國家相關政策導向可以看出,中國的食用菌生產將更加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需要培養一大批適應行業需求和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食用菌栽培是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和生物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該課程以培育菌物栽培相關人才為目標,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其中,總論從食用菌栽培的生物學基礎、栽培方式、田間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講述了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各論則從不同食用菌的栽培細則、生長習性、田間管理等方面介紹食用菌工廠化和周年化栽培技術。該課程契合新農科背景下國家促進學科建設、實現農業科學領域課程升級、培育一專多能新農科人才培育要求,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重要性,是專業農業人才建設的新選擇。
2 食用菌栽培課程建設目標
新農科建設要求新型農業人才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系統的知識結構、熟練的實踐技能,食用菌栽培是一門以育種教育為根本,對食用菌的生理特性、栽培工藝、栽培方法等全面講解的實踐型課程。該課程通過深入研究食用菌栽培規律和栽培技能培養,要求學生不僅要牢牢掌握食用菌基礎理論,包括食用菌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營養生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夠在食用菌栽培中合理應用生物技術,如利用光、溫度、濕度、CO2濃度等不同變量控制出菇產量與質量,還要具備綜合管理能力,能夠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農業技術綜合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可以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4]。該課程通過食用菌技術能力培養與職業能力要求、崗位能力需求一致性的實現,達到培養新農科人才的目的。
3 食用菌栽培課程發展規劃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育發展目標的指導下,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教師為本”的人才理念[5],食用菌栽培作為食用菌與菌物栽培2個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課程,以基礎理論、生產實踐與應用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堅持素質化教育理念,圍繞實際需求及國家、產業發展策略,以食用菌栽培人才緊缺的現狀為出發點,以優化菌物栽培、生產、加工管理為特色,構建集理論教學、實驗實訓教學和生產實踐為一體的新農科專業課程體系。該課程通過培養學生掌握栽培學的基本理論與操作技能,使其具備分析食用菌種質、掌握培育方法及將菌種特性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該課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培養目標要求,設置科學合理的理論知識、實驗實訓及綜合實踐等教學模塊,各模塊相互關聯、協調發展構成有機整體,使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田間栽培實踐結合,增強其專業自信,推進“一專多能”拔尖人才建設探索,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統一”的綜合人才培養目標。
3.1 立足新時代特征,完善教材內容建設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基石,教材的建設必然要表達時代的新要求,體現時代性[6]。傳統教材存在缺乏外文版本或中文版本內容不全等問題,食用菌栽培教材以國家級規劃教材為基礎,在“新農科”背景下進行了重新修訂,教材的編寫由國內專家學者及其教學團隊根據教學與實踐經驗、參考相關科研領域成果整理而成,圍繞食用菌栽培技術進行了全面分析,在食用菌栽培的主干課中另設立若干模塊或專題,作為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與細化。新教材摒棄了以往將食用菌栽培限制在季節化的單一栽培模式,將工廠化栽培及相同實驗操作編寫入內,同時結合課程內容,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從栽培生態、使用功效、經濟效益等多個方面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隨著組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食用菌栽培課程將為生物檢測專業人才的培育提供基礎。
3.2 夯實教育發展根基,配備優質師資隊伍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前提和基礎[7]。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參與實訓,通過實踐鍛煉、與企業共同申報科研項目等方式培養教師隊伍,學校還積極組織老中青傳幫帶等,提高教學團隊的理論水平與社會實踐經歷,為新時代的學生培養提供保障。
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教學團隊聚集了本校生命科學學院、食品科學學院等多個二級學院的優質師資力量,教學和科研成果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菌物研究中心教學團隊成員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成果在國內高校處于領先地位,提出了“以應用為導向、以實驗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實踐中形成了以團隊為單位、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研究特色。目前,菌物研究中心的師資隊伍具有梯隊結構完整、學術水平高、科研成果豐富且應用前景廣闊3大特點,已經成為我國菌物學科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
3.3 科教協同,促進實踐基地高水平建設
學校建立多維度培養基地、食用菌栽培專用操作臺、田間實驗室,與企業、農科院合作教學,充分發揮學校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將科研、實訓任務與導師引導結合,同時邀請食用菌從業人員進課堂,打造產學研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實踐研究與思路發展的平臺,全方位推進新時代三農實用性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
實訓分為3個模塊:①大學一年級時期,讓學生在課堂進行理論知識學習與常規實驗課動手能力培訓,掌握菌種鑒定、活化、育種等基礎操作實踐;②大二與大三年級時期,安排專業實訓及暑假實踐活動;③大學四年級時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美好鄉村共建”“三下鄉”等家校實踐,組織參與暑期食用菌栽培生產實踐等活動,由專業教師帶隊,將所學理論知識直接用到田地栽培、企業生產中,提高其將理論轉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3.4 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構建教學體系
“新農科”建設要聚焦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8],不斷提升農林人才培養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適應度。新農科課程在原有農業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加入國際農業發展的最新理念及相關知識內容。食用菌栽培課程以各菌物不同栽培方式的特點、分布情況、菌物的藥用價值等多方面實際需求為基礎,采用任務驅動法,以教學內容為主體、以培養效果為導向設置教學內容,設置了“食用菌栽培原理”“食用菌栽培實例”“培養目標與技能”3個模塊,構建了新型教學模式。針對各單元的教學特點,分別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①熟悉不同食用菌周年化及工廠化栽培的種類及生長規律;②掌握各食用菌栽培、加工、生產的基本工藝流程;③根據生產實踐需求,實訓與模擬生產結合設計并完成報告。食用菌栽培課程以基本規律與基礎理論為引領,完成從基礎課程向應用課程的轉變,構建“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人才培養體系的優化。
3.5 優化成績考核方式,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在新農科理念指引下的新時代,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必然是多元融合的。因此,完善創新考核機制,建立多樣的成績評定與考核機制是新農科教學中培養人才主觀能動性的一大舉措。食用菌栽培課程采用試卷考核、論文答辯、實訓及報告撰寫、科研成果、實踐和競賽成果、平時成績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即[平時成績(作業30%、實踐報告30%、論文答辯20%、課堂表現15%、科研活動5%)+實訓成績(實驗課操作成績60%+企業實訓40%)+期末成績]/3=總評成績(圖1),以更全面、更客觀的視角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索能力,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培養能夠主動思考的新型適用人才。
3.6 夯實評教機制,引導師生、同行互評
教學評價是對高校課程教學質量的最好反饋,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標準,在對教師評教的基礎上補充自我評價環節并積極引導,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評教意識。新農科理念下的自我評價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反思學習態度和重吸收所學知識,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評教的真實性,突破學生因個人的情感因素不能公正公平地評教的瓶頸,由此形成較為統一的評教動機和態度,以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真實客觀的評教,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直接受益者。
同行評價是為了讓教師之間共同分享教學經驗、相互指導、相互促進,同行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實現學科專業的發展。匿名評價可減少評價者的顧慮與評價的過度主觀性,提高教師對同行評教參與度。可以根據評教結果組織優秀教師開課分享,加大信息交流力度,也給教師們提供互相學習觀摩和展示自我的機會。
4 總結
新農科人才培養以質量提升為落腳點,隨著新農科建設的不斷推進,在食用菌行業人才緊缺的現狀下,食用菌的栽培原理及研究范圍逐漸擴展,食用菌種質資源、育種方法和栽培技術成為研究重點,為了更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找準課程教學的切入點是新環境下農業院校穩步推進學科建設的基礎。福建農林大學教師團隊對農科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討研究,以食用菌栽培課程改革為先機,通過對教材、教師隊伍、教學體系及考核方式的優化,與時俱進,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深入田地、樹立愛農助農的責任感,為新時代農業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及食用菌栽培行業的人才培養方法提供了新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侯永俠,楊杰,程全國,等.推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促進新型農業人才培養[J].農業經濟,2022(8):133-134.
[2] 張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農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途徑[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9):150-152.
[3] 錢葉會.利用信息技術提升《食用菌栽培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探索[J].食品界,2017(7):140-141.
[4] 韓德果,楊國慧,于澤源.《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5):44-46.
[5] 冀瑞卿,李玉,李曉,等.“新農科”背景下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規劃[J].微生物學通報,2020,47(4):1210-1217.
[6] 叢曉紅.“新農科”背景下高等農業教育教材的時代性[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5):238-240.
[7] 張坤朋,郭衛云,王興云,等.新農科背景下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1,20(4):103-104,122.
[8] 孫其信,林萬龍.胸懷“國之大者”高質量推進新農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2(12):18.
(責編: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