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潔,冉令霞,呂士敏,邱曉玉,阮喜各,李紅蕓
(1.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山東濟南250012;2.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
膀胱癌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后常采用尿流改道技術,即在腹壁作永久性回腸或輸尿管皮膚造口,通過佩戴集尿袋收集尿液解決患者的排尿問題[1]。由于排尿方式發生改變,泌尿造口因排泄物為液體且呈持續排放狀態,導致患者身心及社會功能發生一系列改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加上經濟壓力,給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交帶來負性影響[2]。研究表明,造口患者在治療和護理同時需接受個性化健康指導,并通過主動有效且信息完整的健康教育來緩解負性情緒,減少并發癥。多元化階段式護理模式,即在患者入院及出院后較長恢復期內,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和實際護理需求建立詳細檔案,精準實施多種護理方案,并有針對性地選擇調整最佳聯合護理方案,以促進術后康復。本研究對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進行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探討該模式在泌尿造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并行手術治療的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經病理學診斷為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術;③無語言溝通障礙,具備自我表述能力;④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者。將2020年6月1日~2021年5月31日52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2021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52例患者設為實驗組。對照組1例因并發癥中途退出、1例因身體不適為由退出研究,觀察組2例因并發癥中途退出。最終納入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患者年齡52~73(59.13±4.02)歲,病因均為膀胱癌,疾病類型均為MIBC。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59.14±4.21)歲;腹腔鏡手術42例,開放性手術8例。實驗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59.10±3.47)歲;腹腔鏡手術40例,開放性手術1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因、疾病類型、手術方式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護理模式。①基礎護理:患者術后需要臥床休息,同時注意泌尿生殖系統、皮膚、口腔等方面的護理。此外,須保持病房環境整潔,定期清潔消毒、開窗通風。其次,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制訂飲食計劃,指導患者多食高纖維營養食品,少量多次,以保證營養充足。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應盡快下床并進行體育鍛煉,以促進康復。②預防感染:保持管道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性質,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及時處理異常情況;指導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技巧,防止肺部感染。③造口護理:術后,家屬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造口觀察和護理,使其在住院期間盡快掌握更換造口術袋的技術,能及時發現造口術并發癥并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④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前,應指導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如排尿、洗澡、飲食等,告知患者購買造口術產品的方法及戶外活動的注意事項,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交活動,邀請他們加入同類型的患者微信群,互相鼓勵,幫助其融入社會。
1.2.2 實驗組 采用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①建立健康教育護理小組:該小組由護士長和科室造口傷口小組人員組成,組內護士每天對患者進行評估。同時,小組成員根據外科醫生、營養師和心理咨詢師的意見,結合患者需求制訂個性化照護計劃。在護理過程中,護士需結合護理方法和知識規范護理,在患者出院前為其建立個人健康管理檔案,內容包括患者姓名、診斷、病情、手術方式、出院日期,出院前造口情況、責任護士信息等,并讓患者及時反饋自我管理手冊。②健康促進的背景信息:每周四在醫院開展泌尿造口術護理方法的相關講座,講座內容包括現場教學清潔造口和底板更換,培訓方式包括視頻、模型嘗試或其他方法。③院內健康教育:包括對更換過程的說明和解釋及制袋的注意事項,制袋的類型和輔助用品,觀察并發癥、飲食注意事項,更換袋的技能評估和出院指導。在患者住院期間,研究人員指導患者掃描微信群碼,添加科室的微信小組和研究人員的個人微信,并指示使用手機閱讀和發送微信,責任護士能及時回答患者的問題。④心理護理: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定期與患者積極溝通,幫助患者解決一系列不良情緒,提高自我保健的積極性,保持良好飲食習慣,進行心理咨詢,消除術后不良情緒,指導患者積極進行術后康復。通過微信和電話提前通知患者醫生和護理人員組織的活動,如專題講座、知識問答等,為患者提供交流、互相幫助和鼓勵的平臺,以提高患者信心并盡快融入社會。⑤建立科室微信公眾平臺:由專人維護微信公眾號,發布有關泌尿外科和造口術的科普知識及專家護理經驗分享,形式包括文章和科普視頻,同時鼓勵患者在微信群及評論區分享自身護理經驗,增強患者信心,并改善生活質量。⑥家屬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家屬膀胱癌的相關知識,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并指導配偶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配偶需通過短信提醒和便條紙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家屬需引導患者合理發泄情緒,正確治療疾病,積極應對手術,減輕患者的壓力反應。
1.3 評價指標 在患者出院后3個月后對其完成各項指標的評定。①心理應激反應指標:根據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進行比較。SDS、SAS均含有20個項目,每項1~4分。SDS評分>72分為嚴重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53分為無抑郁;SAS評分≥70分為嚴重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51~59分為輕度焦慮,<50分為無焦慮。②生活質量:采用腸造口生活質量量表(COH-QOL-OQ),內容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健康4個內容,共含43個項目,計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③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進行評估,內容包含自我護理概念、知識、責任、技能,共43個題目,總分17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護能力越強。④造口知識掌握情況:由專門護理小組使用自制問卷對兩組患者疾病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包括復診延續、飲食注意、并發癥處理和造口袋更換,正確率>80%視為合格。
2.1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COH-QOL-O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COH-QOL-OQ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造口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造口知識掌握情況比較[例(%)]
3.1 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改善泌尿造口患者負性情緒 泌尿造口術是維持患者生理功能的重要方法,但排尿方式的改變,不僅會造成患者身體不適,還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如果造口術后未得到良好的護理,將會導致一系列并發癥并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有研究表明,包括自尊水平、病恥感等在內的心理狀況均可影響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水平[3]。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可在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基礎上改善患者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與劉晶等[4]的研究結論一致。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治療依從性。此外,健康系統和信息是腫瘤患者普遍需求,其內容主要集中在疾病相關信息、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如何改善預后等方面,信息需求的具體內容與程度隨著治療進程的發展而變化,具有階段性、延續性等特點。多元化的階段式健康教育內容涵蓋疾病相關信息,且實時動態更新,滿足患者及家屬疾病信息需求,緩解不良情緒。
3.2 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泌尿造口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水平和生活質量 自我護理能力反映了在發生護理缺陷時滿足患者自我護理或調整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5],強化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可提高造口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而強化健康教育已被證明在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中發揮重要作用[6-8]。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造口護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明顯提高,同時其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表明應用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專業的造口術患者健康教育團隊,加強對造口術袋更換的培訓和教育,可使患者及家屬盡快掌握更換尿道造口術技術,并熟悉相關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對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未來可以將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重點放在患者及家屬的自我保健能力上,以便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護理活動,從而提高患者出院后操作成功率,減少因護理不當導致的并發癥。
綜上所述,多元化階段式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泌尿造口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同時促進掌握造口護理的相關知識,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