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2000—2014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的數據,從微觀層面測算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指標,用來反映企業的實際生產效率,并通過實證考察了參與出口對于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進而體現出口對企業競爭力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出口企業存在顯著的“出口學習效應”,參與出口能夠顯著地提高本國企業的生產效率,同時進一步對企業所有制、資本密集度以及企業所處地區等異質性特征進行考察并得出結論。
關鍵詞:出口;全要素生產率;企業異質性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的迅速增長,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也急劇上升。基于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這種關系,學術界一直把這兩者當作重點話題來進行研究。近年來,關于進出口貿易的計量分析更多將關注的視角從宏觀層面轉向了企業等微觀層面,因為這些微觀層面的本土企業才是承載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載體,是促進中國進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從而能夠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動力,企業出口與生產率之間的關系也成了經濟學研究所關注的一個新的熱點。最早提出出口與企業生產率的關系并進行了實證研究的學者為Bernard和Jensen(1997)。目前學術界對于企業參與出口行為能否提高生產效率主要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支持出口學習效應,另一種觀點支持自我選擇效應。關于這兩種出口促進企業生產效率觀點的相關典型文獻比較多,眾多學者也都嘗試著通過對不同國家的實證研究來找尋能夠支撐各自理論觀點的經驗證據。
一、模型、變量和數據說明
1.實證模型的設定
為考察出口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設定計量模型如下:
lnTFPit=α0+α1EXPORTit+α2CONTROLSit+εi+μi+νi+eit
(1)
其中,控制變量的集合為:
CONTROLS=β1企業年齡+β2企業規模+β3融資約束+β4創新能力+β5政府補貼(2)
其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企業和年份。TFP表示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文中取對數,用來衡量企業的生產效率;EXPORT是出口虛擬變量,出口為1,否則為0;εi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μi為行業固定效應,νi為地區固定效應;eit為隨機擾動項。系數α1表示其他控制變量不變時,出口企業和非出口企業生產率的百分比差異。
2.主要變量的界定和衡量
(1) 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是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用來衡量企業的生產效率水平,也是本文研究的問題所在。本文主要采用LP法來計算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2) 出口變量EXPORT
出口虛擬變量(EXPORT)為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我們用該變量來判斷出口企業和非出口企業之間的實質性差別。
(3) 控制變量
本文控制變量如下:企業年齡,即企業成立的時間,考察出口企業的年齡對于生產率的影響,用公式計算為企業年齡=當年年份-企業開業年份+1,取ln(企業年齡+1)進入模型;企業規模,用來反映出口企業的規模對生產率產生的影響,以企業的全部從業人員作為代理變量,取ln(全部從業年平均人數+1)進入模型;融資約束,企業融資約束越小,表示企業面臨的融資問題就越大,對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就會越小,采用企業利息支出與固定資產合計之比來衡量;創新能力,一般來說,出口企業的創新能力越強,越有利于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該變量直接用企業的新產品產值作為代理變量,取ln(新產品產值+1)進入模型;政府補貼,表示為政策變量,用來檢驗國家的政策補貼對企業生產率的促進作用,用企業的補貼收入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來衡量,取ln(補貼收入+1)進入模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3.數據說明
(1)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2000—2014年的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由于2009年和2010年的數據缺少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和出口交貨值等一些重要指標,因此將這兩年的企業數據剔除,因為樣本數量巨大,這兩年的數據缺失并不會對整體的研究結論產生影響。
(2) 數據處理
先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的單年年份合并為2000—2014年的面板數據,考慮到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存在指標缺失和異常等問題,本文在計量估計過程中對樣本數據中明顯不符合會計準則和規模以上標準的企業樣本予以剔除。經過處理后的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的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二、計量分析和結果
1.基本估計結果
我們采用高維固定效應模型來檢驗出口對于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模型中控制了年份、省份和行業固定效應,得到的結果見表3的列(2) 。
從表3的列(1) 可知,當不加入控制變量和固定效應,僅考察企業是否出口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時,得到的估計系數為0.728,結果顯著為正,符合我們的估計預期。從表3的列(2) 可知,當加入了企業的控制變量與固定效應,利用高維固定效應模型估計出來的出口虛擬變量系數顯著為正,系數為0.141。這表明當控制其他因素不變時,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要比非出口企業高出14.1左右。因此可以說,對比那些非出口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出口企業的生產效率存在著明顯的提升。所以,鼓勵國內企業進一步擴大出口,是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為了進一步驗證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還采用了資本勞動比(企業固定資產總額/企業員工數)來作為企業生產效率的代理變量。結果見表3的列(3) 和列(4) ,從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解釋變量出口對于企業生產效率的系數依然是顯著為正的,盡管系數有所差異,但并不影響最終結論。
從控制變量來看,企業年齡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為負,說明隨著企業年齡的增長,企業越出口越不利于其生產效率的提升。這可能是因為存在越久的企業機器設備老化磨損越嚴重,并且越老的企業越容易因循守舊,不愿接受新鮮事物,從而會對企業生產效率產生負向影響。企業規模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規模越大的企業越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生產效率。通常情況下,規模越大的企業自身的人力物力等要素會更加專業全面,更容易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企業融資約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越小,就越有利于企業進行研發支出和設備更新,從而就越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企業的創新能力對于生產效率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創新能力越強的企業,生產效率提升得就越快,創新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推動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企業獲得的補貼收入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為負,說明補貼收入增加會使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可能是因為補貼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也會引起企業資源的不當配置,引發一些利益相關者產生懈怠和不努力的行為,削弱了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動力,從而導致企業生產效率的下降。
2.不同所有制類型企業的估計結果
為了進一步考察企業出口對生產率的影響作用是否會因為企業所有權屬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將所有樣本分為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兩個子樣本分別進行估計。從估計結果可以得出,國有企業出口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而非國有企業的出口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并不顯著,這說明國有企業在參與出口時,企業生產效率提升得會更加明顯。主要原因可能是:國有企業是國家扶持的企業,具有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優勢,它一般不存在融資約束,擁有充足的資金來進行設備的更新和研發投入,這種自身的研發能力和成果使得企業具備了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因此,國有企業在參與出口的行為中更容易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其他非國有企業則不具備這種“待遇”,它們在設備更新與研發投入過程中投入的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都需要靠自己來承擔,所以受到各種自身條件的限制,導致非國有企業在參與出口行為的過程中不會有明顯的生產效率提升。
3.具有不同資本密集度企業的估計結果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資本勞動比較高意味著企業比較重視設備更新和研發投入,由此帶來的較高的研發能力也更能促進企業在參與出口過程中生產率的提升,因此,本文進一步將樣本劃分為高資本密集度企業和低資本密集度企業。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出口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無論是高資本密集度企業,還是低資本密集度企業,參與出口都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但從出口虛擬變量的回歸系數可以看出,高資本密集度企業要比低資本密集度企業的系數高。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資本密集度企業相對于低資本密集度企業有更高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在參與出口的過程中,這種能力更有助于企業辨別有用知識,并且能夠為模仿、消化和吸收相關的技術援助知識提供支持。因此,在參與出口的過程中,高資本密集度企業要比低資本密集度企業有更高的生產效率的提升。
4.不同地區企業的估計結果
為了進一步考察企業所在地區的不同對生產效率的影響,本文將樣本劃分為三個地區,分別為東部、中部和西部。由估計結果可以得出,位于東部地區的企業出口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為負,而位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企業出口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為正,且西部地區企業出口系數高于中部地區。這說明企業位于中西部地區要比位于東部地區更有利于參與出口,提高生產效率。主要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區相比于東部地區來說人員較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其市場需求量也相對較小,因此中西部地區更需要擴大出口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而相比之下,東部地區大多處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具有充足的市場需求。在如此優渥的條件下,企業很難再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發展條件,從而導致出口時企業生產效率下降。
三、結語
結果發現,參與出口顯著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說明我國企業能夠通過出口來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通過出口的學習效應來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本文充分考慮到不同所有制、不同資本密集度和企業所在不同地區等方面的異質性,也一一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驗證:從企業所有制來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能在參與出口的過程中顯著提高企業生產率,但由于自身的差異,其生產率的效應也不同,其中,國有企業的生產率提高能力要比非國有企業強;從企業的資本密集度來看,高資本密集度企業與低資本密集度企業都能在出口中提高企業生產率,但高資本密集度企業要比低資本密集度企業在出口中更有利于提高生產率;從企業所在地區來看,中西部地區參與出口時能夠明顯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而東部地區在出口時則會降低企業的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BERNARD A B,JENSEN J B.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Cause,effect,or bo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7:1-25.
[2]LEVINSOHN J,PETRIN A.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NBER Working Paper,No.7819,2000.
[3]錢學峰,王備.異質性企業與貿易政策:一個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18(07):169-192.
[4]李蘇蘇,葉祥松,張少華.中國制造業企業出口生產率優勢的識別與分解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02):48-69.
[5]李麗霞,李培鑫,張學良.開發區政策與中國企業“出口-生產率悖論”[J].經濟學動態,2020(07):65-83.
[6]包群,葉寧華,邵敏.出口學習、異質性匹配與企業生產率的動態變化[J].世界經濟,2014(04):26-48.
[7]王聰,李曉慶.出口競爭與國有企業生產率[J].產業經濟評論,2021(04):23-51.
[8]魯曉東,連玉君.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估計:
1999—2007[J].經濟學(季刊),2012(02):541-558.
[9]聶輝華,江艇,楊汝岱.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的使用現狀和潛在問題[J].世界經濟,2012(05):142-158.
[10]孫學敏,王杰.全球價值鏈嵌入的“生產率效應”——基于中國微觀企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16(03):3-14.
作者簡介:何欣雨(1996— )女,漢族,黑龍江人,黑龍江大學碩士在讀,應用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