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內在邏輯、驅動因素與實施路徑

2023-07-29 05:51:06李宇晨李輝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3年1期

李宇晨 李輝

摘要:[目的/意義]智庫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智庫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提升智庫在公共治理中的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能力,推動智庫適應數字時代國家治理新要求。[方法/過程]本文將智庫數字化轉型納入公共安全治理的分析框架,根據“風險防范–應急處置–危機管理”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闡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并分析數字時代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和現實困境,進而指出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結果/結論]本文基于公共安全治理的視角,從高質量政策產出、多元主體共治、快速決策反應和動態決策管理方面切入,分析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從技術、資源和政策三個角度分析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當前,智庫數字化轉型還面臨著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尚未健全、資金不足、人才短缺以及法律規制不完善等困境。為推動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要加快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創新,加強智庫數字化轉型財政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引進數字化轉型所需的高端人才,完善數據應用與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充分發揮智庫評價的激勵作用。

關鍵詞:智庫 數字化轉型 公共安全治理

分類號: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1.1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受害人視角下新型網絡詐騙犯罪治理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2GLB031)研究成果之一。

1 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興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其對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深刻影響與變革,數字治理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領域的重大命題。智庫作為從事公共政策研究和提供決策咨詢的專門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數字化轉型是智庫順應數字時代國家治理新趨勢的必然要求。

數字化轉型肇始于商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概念[1]也最早出現在商業領域的研究中。在信息社會,數字化轉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研究主體主要是產業數字化轉型和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入數字化社會,隨著數字技術開始應用于社會生活之中,政府治理數字化逐漸被提上議程,公共管理領域對數字化轉型的關注正是始于對“電子政務”[2-3]“數字政府”[4]“數字治理”[5-6]的基礎性研究,這些研究已經蘊含了數字化轉型的思想。當前,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型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應用,表述數字化轉型的政府數字化、數字政府、數字治理等概念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因此,有關數字化轉型的定義層出不窮、多種多樣,但綜觀以往研究,數字技術均是定義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詞。2019年,格雷戈里·維亞爾(Gregory Vial)對數字化轉型的定義進行了總結性概括,其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旨在通過融合信息、計算、通信和連接技術,觸發實體屬性產生重大變化,從而改善實體的過程”[7]。其中“實體”既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行業和社會,這就意味著數字化轉型的概念突破了研究主體的局限性。此后,學者們開始將數字化轉型的概念直接引入公共治理領域,產生了以“城市數字化轉型”[8]“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9]“政府數字化轉型”[10-11]“公共部門數字化轉型”[12-13]“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14]“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15-16]等為主題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對公共治理領域有關主體數字化轉型的要素、問題、路徑和影響等進行了闡述。

目前,有關智庫數字化轉型的研究呈現以下兩種研究脈絡。第一,以數字技術為切入點,分析智庫應用數字技術的價值和路徑,其中以大數據技術為典型代表。例如,陳光義[17]分析了大數據對提升智庫咨政水平的重要作用,并給出智庫應用大數據的發展建議;蔣勛等[18]從情報視角分析了大數據在驅動智庫應急決策中的作用;韋冬妮[19]等對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智庫數據管控的安全性進行了研究;趙豪邁[20]認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知識服務領域的創新,提升了智庫的數據意識和研究效率,能夠推動智庫決策支持能力建設。第二,以智庫數字化轉型滯后的現狀為出發點,系統性地分析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阻礙因素,并較為全面地給出加快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建議。這類研究雖然不直接使用數字化轉型的概念,但通常以“信息能力”“數據建設”“數據驅動”等作為研究主題。例如,歐陽劍等[21]提出數據驅動型智庫的概念,探討了數據驅動型智庫的理念和研究范式;彭洲紅等[22]通過調查發現了智庫在信息資源、信息素養、信息技術和人才隊伍等四大信息能力要素建設上存在的問題,并指出智庫信息能力的提升路徑;呂嵐等[23]分析了我國高端智庫數據建設與管理現狀,并從數據管理意識、數據管理體系與規劃和數據管理能力評估三個方面提出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有關智庫研究的文獻中已經呈現對數據技術、數據資源等數字化轉型核心要素進行積極探索的研究趨勢。然而,在回答智庫“為什么”和“怎么樣”運用數字技術提升政策研究和決策支持能力的問題上,這些研究的系統性仍有待提升,且缺乏特定的情景構建與分析視角。因此,有必要結合智庫成果應用的現實情境,對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邏輯、動因和路徑進行更加系統、全面的探究,豐富智庫數字化轉型的理論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本文嘗試從公共安全治理的視角分析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和驅動因素,從智庫整體建設的角度探討智庫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指出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為智庫數字化轉型和數字能力建設提供參考。

2 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

公共安全涵蓋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生產安全、環境安全等諸多領域,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安全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層面,能夠為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分析提供現實情境和價值歸宿。從公共安全治理的視角來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在于: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智庫形勢研判預警、信息接收感知、事態追蹤評估和主體連接引導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以適應公共安全源頭治理、應急處置、危機管理和協同治理的現實需要。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分析框架見圖1。

2.1 智庫數字化轉型產出高質量公共安全政策

智庫數字化轉型應順應公共安全源頭治理新趨勢。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中的重要集合,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源頭治理是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源頭治理的基本含義是指從公共安全治理的源頭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安全風險發生的概率,降低公共安全治理成本。由于公共安全風險隱匿在正常的關聯之中,傳統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難以從搜集到的大量信息和錯綜復雜的聯系中發現公共安全風險,在公共安全治理中主要遵循“由果尋因”的逆向思維路徑,以公共安全事件的結果為起點,倒追結果發生的原因[24]。然而,公共安全事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各種因素及其聯系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這種方式只能找到引發結果的部分原因,就單一事件或環節做出應急處理,卻難以避免同一類型公共安全事件的再次發生。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公共安全某一領域所涉及的數據不僅來自傳統的物理空間,也來自網絡空間,這些數據是海量的、錯綜復雜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資源和技術上的支撐,能夠對公共安全領域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海量數據中探索公共安全風險發生的規律,從錯綜復雜的數據關聯中發現公共安全領域各種現象之間聯系,預測公共安全相關領域的發展態勢,使公共安全治理的重心由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的被動式、基于簡單因果假設的應急處置,轉變為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前的主動式、基于復雜相關性分析的源頭治理成為可能。

智庫數字化轉型可產出高質量公共安全政策。公共安全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諸多領域,兼具公共之“廣”和安全之“要”兩大特點。公共安全源頭治理必須以完整、有效的公共安全政策為抓手,依靠公共安全政策的邊界寬度和時間持久度對公共安全風險進行預防和管理。智庫作為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25],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傳統智庫在公共政策研究和提供決策咨詢的過程中,通常基于一定量的客觀信息進行經驗判斷,由于這種經驗判斷依據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和單一的,即便智庫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有限的和單一的信息參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限制公共政策精準性,影響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按照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為》一書中的觀點,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所有決策都是基于有限理性的結果[26]。因此,如果能利用科技手段來輔助決策,人類理性的范圍將會擴大,決策的質量就能提高。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27]。智庫在發揮咨政功能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題中之義。智庫數字化轉型能夠幫助智庫將海量數據中所包含的客觀事實以及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充分挖掘出來,擴大智庫研究制定公共安全政策的參考源,并與自身擁有的行業洞見和豐富經驗結合互證,實現公共安全政策研究制定中“人智”與“技智”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進而產出高質量公共安全政策研究成果,切實發揮公共安全政策在公共安全源頭治理中的制度性和基礎性作用。

2.2 智庫數字化轉型賦能全連接多元主體共治

智庫數字化轉型提升智庫影響力,增強公眾公共安全意識。在公共安全領域,科技、管理和文化被看作公共安全治理的三大支撐要素[28]。其中,文化要素主要是指公眾的公共安全素質。當前,公眾公共安全需求不斷增加,但公眾公共安全意識淡薄,公共安全素質有待提升。智庫影響力是智庫評價的核心指標,智庫的公眾引導力是智庫影響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智庫而言,提升智庫公眾引導力的首要任務是與公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智庫數字化轉型要求智庫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感知公眾公共安全需求熱點,運用新媒體的強大傳播力,提供與公眾公共安全需求相匹配的互動內容,廣泛吸引公眾關注,進而以點帶面地傳播智庫觀點,引導公眾增強公共安全意識,提升公眾公共安全素質,形成更強有力的公共安全保障文化支撐。

智庫數字化轉型連接多元主體,增強公共安全協同治理能力。公共安全治理是一個涉及社會多方面、多層次、多維度的問題,是一個多領域交融的系統性工程,僅靠政府單一主體、僅憑政府一己之力,難以保證公共安全治理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治理主體多元化是公共安全治理中善治的標志之一,智庫作為專門為黨和政府提供決策咨詢的“智囊”,理應在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吸收多元主體信息以及加強多元主體間連接聯系中發揮積極作用。智庫數字化轉型有助于實現公共安全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目標。一方面,智庫數字化轉型能夠極大地提升智庫獲取來自不同主體信息的能力。在傳統上,政府是智庫研究公共安全政策、參與公共安全決策的主要信息源,而智庫數字化轉型能夠依托大數據技術,將來自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信息進行匯總,以作為智庫研究公共安全政策、生產公共安全治理意見的依據。智庫在生產公共安全政策和公共安全治理意見中采納、加工、融合來自多元主體的信息,實質上就是公共安全治理中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表現。另一方面,智庫數字化轉型打造多元主體連接新平臺。首先,智庫數字化轉型能夠借助數據的強流動性為黨政部門、社科院、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智庫之間的信息共享、人員交流、智慧碰撞、產品對接等提供更為便捷的方式,消除智庫之間的信息孤島,促進公共安全智庫聯合體的建設。其次,智庫利用數字技術能夠為多元主體打造更加開放、包容的治理平臺,充分調動各部門、各行業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積極性,進而憑借對多元主體更強的黏性增強智庫的紐帶作用,加強政府、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公民個人之間的連接與聯系,從而有助于多元主體參與公共安全治理。

2.3 智庫數字化轉型實現高效率應急決策咨詢

智庫數字化轉型提升公共安全決策反應速度。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是公共安全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保障性環節。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極強的突發性,智庫作為黨和政府的決策咨詢機構,在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必須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出應急處置的決策參考方案。信息是決策的基礎,信息獲取能力直接影響智庫在應急決策中的反應速度。智庫數字化轉型能夠利用數據技術優勢,大幅度提升智庫信息獲取能力,進而提升智庫在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中的決策咨詢能力。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應急處置階段的工作包括追蹤事件源頭、部署處置力量、掌握輿論動向、關注事態發展、防止次生事件等。由此可知,智庫通過機器學習、可視化數據分析、智能圖像和視頻分析、時空軌跡分析、社交網絡分析、情感與輿情分析等數據融合處理技術,才能夠對跨領域、跨部門、跨組織邊界的信息進行快速融合分析,并在短時間內提出可靠的決策咨詢意見。智庫數字化轉型賦予智庫對信息即時獲取和分析的能力,使智庫能夠在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快速做出反應,及時向決策者提供有充分數據支持的決策方案。

2.4 智庫數字化轉型賦能全過程決策動態管理

智庫數字化轉型助力公共安全危機動態管理。危機是由突發事件引起的一種狀態、情境[29],公共安全事件引發公共安全危機,公共安全危機治理強調對危機進行全過程動態治理。智庫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對決策進行動態管理,及時對決策進行評估、調整和補充,是智庫充分發揮決策咨詢作用的應有之義。缺乏強大的數據能力支撐,智庫在決策評估和動態管理中就難免會捉襟見肘。一方面,就決策評估有效性而言,智庫僅僅依靠經驗判斷和基于有限信息的分析,無法全面綜合地掌握公共安全危機的態勢,也就無法對決策做出準確評估;另一方面,就決策管理的時效性而言,傳統智庫從搜集信息到評估態勢再到對決策做出調整補充,整個過程將不得不消耗大量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公共安全危機的態勢可能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以致調整補充后的決策在沒有付諸實施前已經帶有一定的滯后性。相反地,智庫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有效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將決策調整前的數據采集、數據組織與儲存、數據分析等工作在時間上合而為一,極大地縮短決策與事態之間的時間差,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的滯后性。此外,智庫數字化轉型使智庫能夠依靠數字技術模擬公共安全情境,并根據數據挖掘中發現的規律,準確預測公共安全危機發展態勢,從而使智庫能夠在向決策者提供決策咨詢時賦予決策一定的超前性。

3 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

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主要包括數字技術、數據資源和現實政策指引。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創造出海量的公共數據資源,這些數據資源本身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又促進并依賴數據挖掘、分析、應用技術的再發展。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本身的優勢和價值以及兩者間的相互作用成為數字時代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底層驅動因素。同時,數字時代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離不開數字治理,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實現更需要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支撐。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在國家治理中的現實價值孕育了有利于其自身發展的現實政策,而智庫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則必然要受到現實政策的牽引驅動。由此可見,數字技術、數據資源和現實政策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智庫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現實驅動力。智庫數字化轉型驅動因素結構見圖2。

3.1 數字技術驅動

智庫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目前,對數字技術的認知主要是基于應用層面,包括社交媒體、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遍布道路、公共場所的電子監控,火車站、高鐵站進行身份驗證的人臉識別,疫情防控中使用的健康碼、行程碼……公共安全領域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成熟和推廣應用成為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公共安全領域所應用的數字技術較為多樣,具有代表性的是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

物聯網技術是各種類型“互聯網+”應用的技術基礎。物聯網通過遍布社會各個角落的實體傳感器,對諸如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各種信息實施捕捉采集。在公共安全治理決策中,智庫通過物聯網能夠感知公共安全風險狀態,追蹤公共安全危機動態,評估公共安全事件損失,從而實現數字化的即時感知、管理和跟蹤等。云計算是虛擬化、并行計算、分布式計算等傳統計算技術和網絡技術融合的產物,能夠為用戶提供軟件服務、平臺服務以及基礎設施服務。云計算技術可以為智庫數字化轉型提供高效、穩定、可靠的數據運行環境,智庫依靠云計算技術強大的連接性和開放性能夠獲取動態的、易使用的計算資源,并且無須投入高昂的成本。企業云、社區云、政府云以及公共云等的建設為不僅為智庫提供了豐富的云端數據資源,也為智庫進行公共安全相關數據上傳、計算、下載和共享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通道。大數據是公共安全治理的無形資產,是智庫數字化轉型的數據資源。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資源屬性不僅在生產領域得到體現,在國家治理領域,數據的資源屬性也同樣凸顯。大數據技術可以支撐智庫數字化運行,幫助智庫采集和分析公共安全領域有關數據,挖掘數據背后的規律,高效地獲取數據價值。

3.2 數據資源驅動

數據作為一種資源應用于生產領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區別于前兩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繼資本、勞動力之后又一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的資源屬性更加凸顯。然而,數據的資源屬性和價值絕不僅體現和作用在生產力的發展上,還體現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作用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公共安全領域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加速了全社會公共安全數據的產生,來自公共安全相關領域的各種信息均能夠通過數字技術進行“0”與“1”的符號計算轉化為數據。公共安全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的海量數據及其資源屬性同樣作用于公共安全治理之中。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智庫作為提供決策咨詢的研究機構,所獲取的信息越完全,則決策的質量就越高。形形色色的APP,無處不在的二維碼、條形碼,遍布社會各個角落的音視頻傳感器……數據產生和流動在人們衣、食、住、行的所有領域。海量數據匯集賦予和增強了數據的資源屬性,數據越多,數據就越能夠真實地反映數據背后的客觀現實和復雜關系,完全信息是蘊含在大數據之中的[30]。據此可知,由于公共安全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公共安全數據的龐大數量恰恰增強了公共安全數據的資源屬性。因此,基于公共安全治理的視角,對智庫而言,海量的公共安全數據為智庫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數據資源支撐。這些數據資源能夠反映公共安全態勢,蘊藏著公共安全各要素之間的復雜相關性和未來變化的方向,是智庫研究公共政策、提供咨政建議的重要參考。總之,數據在公共安全領域的巨大價值成為驅動包括智庫在內的公共安全治理主體進行數字化轉型的資源性因素。

3.3 現實政策驅動

公共安全治理是國家對一定時期公共安全相關的方向、目標、任務、政策等全局性、長期性問題進行規劃協調、秩序安排等一攬子的制度體系[3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2]。近年來,新冠疫情防控使數據和數字技術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人們熟悉的健康碼、行程碼背后所應用的數字技術和產生的數據資源,為追蹤確診病例密接人員、開展核酸篩查以及加強人員流動管理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數字治理在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33]。2021年1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的《“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又一次強調要“推進核心技術、產業生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打造數字國家新優勢”。

201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充分發揮智庫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此后,黨中央又分別審議通過了《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和《關于深入推進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繼續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在這些政策文件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已經成為新時代智庫建設的方向。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之“新”包括更加靈活的智庫建設方式、更加多樣的智庫成果形式和更加先進的智庫研究方法[34],其中每一項都離不開數據、數字技術和數據治理思維的支持。由此可見,在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是提升公共治理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題中要義,是智庫回應黨和國家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指向要求的重要著力點。

4 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4.1 智庫數字化轉型成本高、持續投入時間長

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實質上是將數字技術引入現有智庫管理架構,推動智庫管理方式、信息結構、決策機制、研究過程等發生系統性重塑,客觀上要求智庫沖破傳統決策情形下的路徑依賴,改變原有的智庫決策思維邏輯,推動智庫決策過程趨向智能化、智庫資源管理趨向高效化、智庫成果研究趨向精準化,從而帶來智庫管理研究范式乃至運行體制的顛覆式創新。數據技術是智庫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是撬動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先導性要素。在公共安全治理領域,由于公共安全所涉及的主體范圍十分廣泛,所包含的領域眾多,產生的海量數據必須集合系統性的數字技術手段進行處理,才能充分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在對北京市部分高校智庫的調研中發現,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引入初期需要大量的成本,且數字化轉型的建設周期較長,需要源源不斷的投資。這就意味著智庫要實施數字化轉型必須承擔較大的資金壓力。部分智庫人員在調研訪談中表示,在智庫資金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會貿然進行數字化轉型。

4.2 智庫數字化轉型的人才結構亟待優化

智庫被稱為“思想庫”“智囊團”,大大小小的各類智庫本身就是一個個“人才庫”,但在智庫數字化轉型中,數字技術的應用對智庫的人才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成熟的智庫研究矩陣應該由領域知識專家、大數據分析師和軟件開發人員共同組成[35]。在智庫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理想的情況是智庫專家既懂得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具有深刻的行業洞見和豐富的經驗智慧,也具備數字思維、懂數字技術、會用數字手段。換而言之,智庫數字化轉型需要復合型人才的支持。然而,在實際調研中發現:一方面,由于智庫數字化轉型與智庫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在數字化轉型初期,智庫數字能力尚未形成,智庫人才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發揮咨政功能時,依然主要遵循傳統的決策思維慣性和行為習慣,因此,智庫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即便智庫愿意投入時間和資源對智庫專家進行培訓,使其具備一定的數字技術能力,其能力水平相較于受過專門教育的專業人才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公共安全問題往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因素,需要跨專業知識的結合才能解決。這就意味著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制定公共安全政策、化解公共安全風險、處置公共安全事件需要匯集不同領域眾多專家的專門知識,不可能要求所有專家都具備數字技術能力。在對某公安智庫進行的調研訪談中,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相較于培養智庫原有專家的數字技術能力,當前智庫數字化轉型亟須引進專業的數據分析和軟件開發人員以快速優化智庫人才結構,打造成熟的智庫研究矩陣,從而在智庫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人才與技術的積極相互作用,加快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4.3 智庫數字化轉型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整個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海量的數據。伴隨碎片化、半結構化數據的大量產生和不斷匯集,事物之間的相關性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越來越能夠被數據完整地反映出來,數據的資源屬性更加明顯。在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動因之一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動因之一就是要提升智庫運用數據資源的能力,發揮數據在智庫咨政中的資源作用。公共安全數據具有公共屬性,數據是智庫的參考源,智庫在采集和應用公共安全數據時,不得不面對數據產權問題、數據安全問題、數據道德倫理、公民隱私保護等敏感問題。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只是對數據安全和數據開放做出了原則性和指導性的規定,針對上述問題目前仍缺少具體完備的法律與制度進行規制。數據治理體系不完善為智庫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與挑戰,使數據要素在智庫參與公共安全治理中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4.4 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不足

當前,智庫作為國家治理能力建設中的智力基礎設施,數字化程度落后于市場上為企業和個人提供知識服務的咨詢公司[36]。造成我國智庫數字化轉型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智庫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不足。一方面,智庫憑借其在長期參與國家治理的歷史傳承中所形成的深厚知識、經驗的沉淀,實際上在對政府機關的政策建議和策略支持中處于較強的知識壟斷地位,政府對智庫決策建議和政策研究成果也有“定向采購”的意味;另一方面,智庫本身所從事的咨政工作是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導向、以社會責任為基本準則的,智庫在公共安全治理中所扮演的咨政角色和智庫研究成果的公共屬性,使智庫不會像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一樣需要為應對競爭壓力而進行數字化轉型。智庫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對智庫更深層次的重塑與再造,不僅要依靠數字技術的引入,還需要智庫從戰略層面建立起對數字化轉型的準確認知,進行數據理念的革新。智庫在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時,必須明確戰略規劃,深刻認識公共安全治理的現實需求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義,準確把握數字時代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充分認識自身數字化水平和數字應用能力范疇,對“為什么要進行智庫數字化轉型”進行深入思考;否則,智庫就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數字化轉型。

5 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實現路徑

5.1 加快智庫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創新

智庫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的創新是智庫數字化轉型中基礎性、系統性工程。沒有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的作用會受到限制,人的主觀經驗與數據的客觀理性難以調和。智庫數字化轉型必須對打破智庫傳統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桎梏,及時進行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創新,建立與數字化轉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智庫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智庫在政策研究和咨政建言方面獲取全面的信息,實現快速決策反應和動態決策管理,并促進公共安全治理中多元主體參與。在人員管理、政策需求分析、成果加工與產出、智力成果應用效果追蹤與評估等方面,智庫應根據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進行創新和調整,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化轉型的效能和價值,避免由于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固化而限制智庫數字化轉型的效能發揮。

5.2 加大智庫數字化轉型資金與政策支持力度

《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庫。”在智庫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政府將發揮關鍵性作用。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庫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數字技術硬件設備購置和軟件開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的支持。我國智庫具有較強的公共屬性,其資金主要來自中央和地方財政。在智庫數字化轉型階段,各級政府可根據智庫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規劃提供專項財政,幫助智庫打下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另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掌握著公共安全領域大量的數據資源,在智庫數字化轉型中,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幫助智庫建立與公安部門、環保部門、公共衛生部門、安全生產部門、氣象部門等政府部門的數據資源共享機制,為智庫數字化轉型提供數據資源支持。

5.3 加強智庫數字化轉型所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智庫數字化轉型必須有充分的人才保障。首先,智庫要通過培訓提高智庫人員對智庫數字化轉型的認識,要讓智庫研究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均能在培訓中增強數字意識,樹立數據思維,充分認識數字化轉型對智庫建設的重要意義,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適應數字時代背景下國家治理發展趨勢。其次,智庫要加強研究人員數字能力培訓,使智庫專家、學者能夠掌握一定的數字技術,讀懂數據信息。再次,智庫要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智庫在數字化轉型中除重視現有人員數據思維和數字能力的培養以外,還需加強數字技術應用、數據分析等領域專業人才的引進,只有將領域知識專家、軟件開發人員和大數據分析師均納入智庫人才隊伍之中,組成完備的智庫數字化人才矩陣才能夠為數字化轉型提供全面的、專業的人才支持。最后,應建立智庫育人才的培養機制。由于國外大多數的高校智庫掛靠高校及下設二級學院,可以通過授予學位的形式進行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招收,實現智庫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36]。我國高校、科研院所類的智庫本身也承擔著人才培養的任務,因此,這類智庫可以結合我國高等教育交叉學科建設的契機,探索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實施智庫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為智庫數字化轉型和未來發展儲備人才。

5.4 完善數據應用與安全法律法規

在公共安全治理中,政府掌握著大量的數據。智庫進行公共安全治理的政策或決策研究時,需要從政府獲取數據支持。鑒于政府數據資源的公共性,數據安全是數據共享的題中之義,沒有數據安全就沒有數據共享。目前,我國數據應用于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對政務數據安全僅有原則性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37]。這就導致政府部門在與智庫進行數據共享時,會因法律對某些數據安全問題沒有明確規定而采取保守態度,從而使智庫在獲取數據資源時受到限制。因此,我國應加快數據安全領域的立法和立法解釋工作,立足數字時代面臨的現實問題,進一步明確各類機構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在法律授權范圍內,積極制定和完善公共領域數據應用與安全相關法規、政策,為公共領域數據應用劃出清晰的數據安全邊界。

5.5 充分發揮智庫評價的激勵與引導作用

智庫評價是智庫行業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智庫評價對智庫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勵和規范作用[38]。智庫評價應當尊重智庫發展規律,根據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實踐,科學設置評價指標,為智庫建設指導方向,并基于評價結果為智庫發展提供針對性建議。智庫作為一種非營利性的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機構,提升智庫數字化轉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是推動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問題。當前,智庫能力已經成為研究智庫評價體系的新視角[39],智庫評價不僅要關注智庫的成果產出和影響力,還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關注智庫能力建設。智庫評價與智庫建設相輔相成,中國特色智庫評價體系的構建必須以中國智庫建設的實踐為基礎[40]。因此,在推進智庫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正確發揮智庫評價的作用,根據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涵,科學、合理設置智庫數字化建設的評價指標及權重,增強智庫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并為智庫數字化轉型提供規范指引。

6 結語

智庫數字化轉型是智庫適應數字時代國家治理新趨勢和新要求的必然選擇。本文基于公共安全治理的視角,分析了智庫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在公共安全治理視角下,智庫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智庫產出高質量的公共安全政策,促進公共安全治理多元主體共治,實現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快速決策反應和對公共安全危機的動態決策管理。當前,先進的數字技術、海量的數據資源和良好的政策環境為智庫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的驅動力,但智庫數字化轉型還面臨建設資金不足、人才隊伍結構亟須優化、法律制度尚未健全、轉型動力不足等現實困境。為此,在國家和政府層面,要加強對智庫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力度,盡快制定完善數據應用與數據安全法律、法規,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實踐為基礎,充分發揮智庫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調動智庫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對智庫自身而言,要正確認識數字化轉型對智庫長遠發展的戰略意義,增強數字化轉型的自覺性,大力培育和引進數字化轉型所需的高端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智庫數字化轉型絕不止于數字技術的引進與應用,還包括智庫管理模式、組織結構、運行機制等全方位的變革。本文只對智庫數字化轉型中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創新進行框架性表述,未來可以就智庫數字化轉型中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創新開展進一步研究。同時,如何在智庫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體現中國特色這一智庫建設的“關鍵詞”,更加清晰、深刻地闡述智庫數字化轉型在中國之治中的價值,也值得繼續進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COILE R C.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ealthcare[J]. Physician Executive, 2000, 21(4): 8-15.

[2] 潘峰, 張志清, 張瑞軍. 電子政務與政府行政管理[J].統計與決策, 2003(6): 57-33. PAN F, ZHANG Z Q, ZHANG R J. E-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3(6): 57-33.

[3] 俞華, 蘇新寧, 胥家鳴.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戰略的實證研究[J]. 情報科學, 2004, 22(2): 133-137, 142. YU H, SU X N, XU J M. Positive researches on e-government strategy in China[J]. 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22(2): 133-137, 142.

[4] 戴長征, 鮑靜. 數字政府治理: 基于社會形態演變進程的考察[J]. 中國行政管理, 2017(9): 21-27. DAI C Z, BAO J. Digital governance: A perspective from social form evolvement[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7(9): 21-27.

[5] 韓兆柱, 馬文娟. 數字治理理論研究綜述[J].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16(1): 23-35. HAN Z Z, MA W J.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digital governance theory[J]. 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6(1): 23-35.

[6] 黃建偉, 陳玲玲. 國內數字治理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J]. 理論與改革, 2019(1): 86-95. HUANG J W, CHEN L L.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domestic digital governance[J]. Theory and Reform, 2019(1): 86-95.

[7] VIAL G. 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28(2): 118-144.

[8] 陳思思. 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構建“四梁八柱”治理框架[J]. 科學發展, 2022(4): 87-96. CHEN S S. Promote Shanghais urb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building a “four beams and eight pillars” governance framework[J]. Scientific Development, 2022(4): 87-96.

[9] 翁士洪. 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與創新[J]. 中州學刊, 2022(5): 75-82. WENG S H.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22(5): 75-82.

[10] 陳笑語, 王曉靈. 政府數字化轉型: 邏輯進路與關鍵問題[J]. 新疆社科論壇, 2022(2): 80-83. CHEN X Y, WANG X 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government: Logical approach and key issues[J].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2022(2): 80-83.

[11] 孟天廣. 政府數字化轉型的要素、機制與路徑: 兼論“技術賦能”與“技術賦權”的雙向驅動[J]. 治理研究, 2021, 37(1): 5-14, 2. MENG T G. Elements, mechanism and approaches towa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The dual drivers from technical empowerment to the state and society[J]. Governance Studies, 2021, 37(1): 5-14, 2.

[12] 孟慶國, 李曉方. 公共部門數字化轉型: 供需視角與轉型深化[J]. 電子政務, 2022(5): 2-8. MENG Q G, LI X 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ector: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deepening of transformation[J]. E-Government, 2022(5): 2-8.

[13] 李曉方, 谷民崇. 公共部門數字化轉型中的“數字形式主義”: 基于行動者的分析框架與類型分析[J]. 電子政務, 2022(5): 9-18. LI X F, GU M C. “Digital formalism”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ector: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ype analysis based on actors[J]. E-Government, 2022(5): 9-18.

[14] 鄭闊實, 王秀蕾.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研究[J]. 行政與法, 2021(11): 42-50. ZHENG K S, WANG X L. Research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under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Administration and Law, 2021(11): 42-50.

[15] 李建寧, 鐘玲. 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對數字弱勢群體的影響及對策[J]. 領導科學, 2022(2): 103-106. LI J N, ZHONG L.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on digital vulnerable groups[J]. Leadership Science, 2022(2): 103-106.

[16] 喬天宇, 向靜林. 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底層邏輯[J].學術月刊, 2022, 54(2): 131-139. QIAO T Y, XIANG J L. The underlying logic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2): 131-139.

[17] 陳光義. 大數據對提升智庫咨政水平的作用及發展建議[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8, 3(1): 71-77, 92 CHEN G Y. The rol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big data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sultative level of the think tank[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8, 3(1): 71-77, 92.

[18] 蔣勛, 張志祥, 朱曉峰, 等. 大數據驅動智庫應急決策的情報架構[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9, 42(8): 25-32, 16. JIANG X, ZHANG Z X, ZHU X F, et al. Intelligence architecture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in big datadriven think tanks[J]. Information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 2019, 42(8): 25-32, 16.

[19] 韋冬妮, 齊彩娟, 張澤龍, 等. 基于深度數據挖掘和區塊鏈技術的智庫數據管控方法研究[J]. 電子設計工程, 2022, 30(13): 114-118. WEI D N, QI C J, ZHANG Z L, et al. Research on think tank data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thods based on deep data mining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J]. 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 2022, 30(13): 114-118.

[20] 趙豪邁. 以大數據技術推動新型智庫決策支持能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J]. 決策咨詢, 2022(3): 42-46. ZHAO H M. Using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capacity of new think tanks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J]. DecisionMaking & Consultancy, 2022(3): 42-46.

[21] 歐陽劍, 周裕浩. 數據驅動型智庫研究理念及建設路徑[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1, 6(3): 20-27, 36. OUYANG J, ZHOU Y H. Research 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ata-driven characteristic think tank in China[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1, 6(3): 20-27, 36.

[22] 彭洲紅, 陳霏, 李剛. 新型智庫信息能力要素與建設路徑[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1, 6(3): 1-9. PENG Z H, CHEN F, LI G. Information capability elements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new think tank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1, 6(3): 1-9.

[23] 呂嵐, 傅志杰, 安達. 淺談國家高端智庫數據建設與管理能力[J].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 2021, 16(2): 192-196. LV L, FU Z J, AN D. Data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bility of national high-end think tank[J]. Journal of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21, 16(2): 192-196.

[24] 孫粵文. 大數據: 風險社會公共安全治理的新思維與新技術[J]. 求實, 2016(12): 69-77. SUN Y W. Big data: New thinking and new technology of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in risk society[J]. Truth Seeking, 2016(12): 69-77.

[25]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 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評價與政策建議: 2013—2017[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8: 23, 96. Center for Think Tank Studies. Chinese think tanks report influence ranking and policy suggestions: 2013-2017[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8: 23, 96.

[26] 赫伯特·西蒙. 管理行為[M]. 楊礫,韓春立,徐立, 譯.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88: 78-82. SIMON H. Administrative behavior[M]. YANG L, HAN C L, XU L, Translate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Press, 1988: 78-82.

[27]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 第七卷[G].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90. MAO Z D.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Volume 7[G].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6: 90.

[28] 范維澄. 以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推進公共安全治理現代化[J]. 學術前沿, 2022(11): 12-24. FAN W C. Modernizing public safety governan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afe and resilient city[J]. Frontiers, 2022(11): 12-24.

[29] 徐艷晴. 從“風險”到“危機”: 基于傳遞關系的動態框架分析[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29(4): 43-47. XU Y Q. From risk to crisis: Dynamic framework analysis based on transmit relationship[J].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2011, 29(4): 43-47.

[30] 何大安. 大數據革命與經濟學創新[J]. 社會科學戰線, 2020(3): 47-59, 282. HE D A. On the big data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innovation[J]. Social Science Front, 2020(3): 47-59, 282.

[31] 徐明. 公共安全治理中地方政府行為失范及其治理策略: 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43(1): 39-63. XU M.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anomie and governance strategy in public safety governance: Taking the epidemic of COVID-19 as an example[J].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2021, 43(1): 39-63.

[32] 范維澄. 推進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 人民論壇, 2020(33): 23. FAN W C.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J]. Peoples Tribune, 2020(33): 23.

[33]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 35.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G].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0: 35.

[34] 王方.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內涵、建設實踐及著力點研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1, 6(1): 36-41. WANG F.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key points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1, 6(1): 36-41.

[35] 周湘智. 未來智庫建設的幾個突破方向[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03-24(002). ZHOU X Z. Several breakthrough directions for futur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N]. China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22-03-24(002).

[36] 袁清, 鄭杰欣. 新型高校智庫人才隊伍建設優化路徑[J]. 中國高等教育, 2021(21): 62-64. YUAN Q, ZHENG J X.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in new university think tank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21(21): 62-64.

[37] 丁偉峰. 政務數據安全風險與法律規制[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2(9): 106-108. DING W F. The government data security risk and legal regulation[J]. Frontiers, 2022(9): 106-108.

[38] 王文, 李振. 中國智庫評價體系的現狀與展望[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6, 1(4): 20-24, 71. WANG W, LI Z.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hink tank evaluation system: Present and prospect[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6, 1(4): 20-24, 71.

[39] 任恒. 從智庫影響力到智庫能力: 智庫評價體系的視角轉換與方式創新研究[J]. 情報雜志, 2021, 40(5): 178-185. REN H. From think-tank influence to think-tank capacity: The perspective conversion and approach innovation of think-tank evalu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21, 40(5): 178-185.

[40] 胡薇. 問題與路徑: 智庫評價及中國特色智庫評價體系構建[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6(6): 107-116. HU W. Problems and paths: Evaluation of think tan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evalu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26(6): 107-116.

作者貢獻說明:

李宇晨:確定選題,撰寫論文;

李 輝:指導、修改論文。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Internal Logic, Driving Factor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Li Yuchen Li Hui

School of Police Administration,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n help think tanks to improve their policy research and decision-making advisory capacity in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omote think tanks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digital era. [Method/process] This study bring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in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explain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model of “risk prevention emergency response crisis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in the digital era, and points ou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Result/conclus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policy output, multi-agent co-governance, rapid decision-making response and dynamic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policy. At presen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still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imperfect management mode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sufficient funds, shortage of talents, and im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 tanks, vigorously cultivate and introduce high-end talents needed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mprove data application and data security law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centive role of the evaluation of think tanks.

Keywords: think tank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久久91| 综合五月天网|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小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理论一区|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91网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福利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高清|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123欧美字幕|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黄色高清| 全部毛片免费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五月天综合|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色135综合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久久黄色视频影|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v|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色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欧美成一级|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av在线人妻熟妇|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精品视频福利|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婷婷综合色| 91美女视频在线| 无码内射在线|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国产第八页| 亚洲精品另类| 91亚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