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
摘 要:本文以中國鋼琴曲為研究視角,探究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創作的關系,通過對中國鋼琴曲發展歷史的梳理、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概念論述,以及中國鋼琴曲創作的影響因素研究,分析得出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創作相互發展、相互融合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鋼琴曲;傳統音樂;當代音樂;創作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0-00-04
中國鋼琴曲作為中國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且融合了豐富的傳統音樂元素和具有創新性的當代音樂風格,是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相互交融的典型代表。本文將從中國鋼琴曲的發展歷程、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定義、創作手法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探討中國鋼琴曲創作中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關系。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鋼琴曲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結合在中國音樂中的意義和發展趨勢。同時,本文也將嘗試對中國鋼琴曲未來的創作方向進行展望。
一、中國鋼琴曲的發展歷程
(一)萌芽期間(1910-1929年)
在西方音樂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音樂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以沈心工、李叔同、蕭友梅、王光祈等為代表,這些學貫中西、具有愛國熱情的音樂家們在中國音樂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音樂運動。同一時期,為中國歌曲而誕生的鋼琴伴奏在“中國化”鋼琴音樂創作方面也進行了各種探索。比如青主的《大江東去》、蕭友梅的《問》、趙元任的《賣布謠》、黃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鋼琴伴奏都以突出歌曲要表達的情感和色彩的變化為中心思想,成為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藝術創作初期(1930-1949年)
這段藝術創作時間大約經歷了20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30-1937年):這一時期,許多俄羅斯鋼琴家、音樂教育家紛紛來到中國,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為我國培養了鋼琴音樂人才,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第二階段(1937-1949年):這一階段是戰爭和拯救與藝術發生密切關系的時期。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中國鋼琴音樂,雖然作曲家們的創作手法各不相同,但在音樂作品中又呈現出了共同的特點。
(三)20世紀中期中國鋼琴的藝術創作階段(1950-1976年)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藝術方針的具體實踐是當時中國鋼琴音樂流行的思潮。這一時期大多數鋼琴作品將中國古曲或者民族歌曲運用西方作曲手法,進行和聲和織體上的重新改編,突出了國人的智慧和藝術創造性。而這種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結合的藝術理念,也是這一時期中國鋼琴音樂風格特征的另一種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高度重視音樂教育,除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上海音樂學院以外,又先后在北京、沈陽、成都、武漢、西安、廣州、等城市設立了專業音樂學院,鋼琴教育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鋼琴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年輕的鋼琴家如倪宏珍、傅聰、李敏峰、殷承宗等引人注目。20世紀60-70年代,鋼琴家和聲樂舞蹈表演藝術大師們聚在一起討論用“番劇”唱腔與鋼琴相結合的問題。因此,當時廣為人知的鋼琴伴奏《雙撇筍》、鋼琴《紅燈記》《甘灑熱血寫春秋》《家住安源》等紛紛登場[1]。
(四)20世紀末中國鋼琴多元化創作階段(1977-1999年)
1976年的新思想觀念開始將這一時期的音樂思潮從“一元化”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理性思考和創作實踐齊頭并進,創作了許多風格迥異的優秀鋼琴音樂作品。黃安倫的《序曲與舞曲》就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榮獲了《國慶》周年器樂創作比賽二等獎。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這種創作態勢可謂突飛猛進,傳統民族風格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的創作觀念已經成為這一時期鋼琴音樂創作的突出特征。
當下中國的鋼琴音樂已邁向創作、演奏、多媒體等方向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已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鋼琴作曲家,如譚盾、趙季平,及鋼琴演奏家如郎朗、王羽佳等國際鋼琴大師,創作出大量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不僅促進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繁榮,也將中國鋼琴曲不斷推向全世界。
二、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
(一)傳統音樂的定義和特點
傳統音樂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音樂形式,通常在一定時期內由民間流傳或受到官方文化保護,具有特定的創作和演奏規則,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時代、某一社會和某一文化的特點。傳統音樂可以包括各種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民族音樂等多種類型。
傳統音樂具有明顯的文化地域性,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特點和文化背景;傳統音樂通常是由老一輩音樂家通過口頭教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具有明顯的口耳相傳的特點;在創作上有一定的規則和格式,如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樂器演奏方式等,這些規則通常被認為是傳統音樂的精髓和靈魂;傳統音樂通常具有宗教性或社會性的特點,可以作為某種宗教或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如婚禮、葬禮、宗教儀式等;傳統音樂注重通過音樂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意境,以達到感染聽眾的目的。總的來說,傳統音樂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音樂形式,具有一定的規則和格式,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宗教性和社會性[2]。
(二)當代音樂的定義和特點
當代音樂是指在當代時期創作的音樂,通常指的是20世紀后期至今的音樂形式,其具有創新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多元化和多變性。
當代音樂包含了多種音樂形式和流派,如搖滾、流行、電子、爵士、古典等,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多元化和潮流化;當代音樂通常具有實驗性的特點,包括對音樂形式、演奏方式、樂器使用等的實驗和創新;當代音樂常常將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如將傳統音樂和電子音樂融合,形成新的音樂風格;當代音樂反映了當代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反映了年輕人的進取意識和價值觀,反映了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和流行文化的發展;當代音樂通常接受新技術的應用,如電子音樂、數字音樂等,使得音樂的創作和演奏更加方便和多效性。總之,當代音樂具有多樣性、實驗性、融合性和反映社會變化的特點,同時也接受新技術的應用,反映了當代社會人們對于音樂理念和創作思想上更新迭代的意愿[3]。
(三)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聯系和區別
聯系: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都有一定的文化思想內涵,反映了不同社會、不同民族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都有一定的創作和演奏規則,這些規則通常被認為是音樂的精髓和靈魂;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都受到歷代音樂家的傳承和發展,新的音樂形式和流派也在不斷涌現,被不同的受眾群體學習推廣。
區別:傳統音樂是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音樂形式,而當代音樂是指近代時期創作的音樂;傳統音樂通常是由老一輩音樂家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的,而當代音樂則通常由科學嚴謹的記譜法記錄下來,或者借助更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創作和演奏;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在風格和元素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傳統音樂通常以傳統樂器演奏或者人聲傳唱為主,而當代音樂則包含更多樣化的演繹方式,包括電子音樂、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傳統音樂通常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音樂知識和文化背景的受眾群體,而當代音樂面對的受眾群體范圍更大更廣泛,尤其以年輕人群為主。
三、中國鋼琴曲創作的影響因素
(一)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
在文化傳統方面,中國古典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不僅古琴、笛子、二胡等傳統樂器的演奏和創作對中國鋼琴曲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傳統音樂中韻律、節奏和調式等元素也為鋼琴曲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和素材。此外,中國古典文學、詩詞和繪畫等藝術形式也對中國鋼琴曲在創作的線性思維的音樂結構上產生了影響,如將詩詞的意境和繪畫的意象轉化為鋼琴曲中模糊的和聲色彩和散而不亂的節奏特征。
在歷史背景方面,中國鋼琴曲的發展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初,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中國鋼琴曲開始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逐步融合了西方音樂在旋律表現和曲式結構方面的作曲技法。20世紀中期,中國鋼琴曲的曲風變得更加充滿革命情懷。改革開放后,中國鋼琴曲開始注重傳承和創新,吸收國外的音樂理論和創作手法,同時也注重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多元化發展的特點[4]。
(二)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
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對中國鋼琴曲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20世紀初期,中國的鋼琴曲創作開始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出現了許多以西方音樂為基礎的鋼琴曲作品。但同時,這些作品也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體現在作品中的旋律、和聲、節奏和曲式等方面。例如,趙元任先生創作的鋼琴曲《偶成》,既有西方音樂的縱向織體運動,又成功地融入了我國的民族調式。
此后,中國鋼琴曲的發展歷史中也出現了許多受民族音樂影響的作品。這些作品通常使用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旋律和節奏特點,融合了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效果和表現方式,從而營造出一種具有濃郁中國人文情懷的音樂藝術文化。例如,陳培勛的《平湖秋月》是一首典型的廣東音樂題材的鋼琴作品,由于陳培勛是出生于廣東省的一位具有深厚藝術修養的本土作曲家,他所創作的《平湖秋月》改編自當地的民間粵曲,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表達了作者對于家鄉夜景的贊美和熱愛。
近年來,一些作曲家開始嘗試摸索某些實驗性的創作理念,試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鋼琴音樂語言。這些作品通常采用一些現代音樂技巧和元素,如不同于傳統調式的調性、極端的音高、夸張的音響效果、復雜的節奏和不同聲效的混合音響,這些創作理念的實驗性也從另一方面推動了中國鋼琴曲的發展。總的來說,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的不同對中國鋼琴作品的藝術性和發展性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也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角度的創作空間和表達方式。
(三)社會需求和市場影響
除了文化傳統、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之外,中國鋼琴曲創作還受到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影響。在市場需求和社會變革的推動下,鋼琴曲的創作也不斷發生變化和創新,有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開始探索新的創作方式和音樂表現手法,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和審美口味。
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加強,中國鋼琴曲開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嘗試將西方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創作出富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曲,進而推動了中國鋼琴曲的發展和傳播。隨著年輕群體對音樂品位和審美觀念的日新月異、不斷變化,部分鋼琴曲開始向現代流行音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等不同音樂流派靠近,以滿足年輕群體的需求和追求,這種變化也促進了中國鋼琴曲種類上的多樣性和形式上的新風格的形成。
社會需求和市場影響在中國鋼琴曲的創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不僅反映了社會的變革和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中國鋼琴曲的創新和進步提供了大量的動力和各種方向的可行性。中國鋼琴曲以一種雅俗共賞的方式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并且以全新的姿態和方式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下去。
四、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創作的關系
(一)傳統音樂元素的運用
在當代鋼琴曲創作中,傳統音樂元素的運用是一種常見的手法,可以使作品既保留傳統音樂的特色,又融入當代的音樂語言,具有一定的時代感和審美價值。許多中國鋼琴曲作品中都融入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如民族樂器的模仿、民間曲調的運用、民間戲曲的借鑒等。
五聲音階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音階,也是中國音樂文化的獨特標志之一。在中國鋼琴曲中,五聲音階的運用非常廣泛,可以是單純的旋律,也可以是和聲、韻律、節拍等方面的應用。例如,《彩云追月》中就采用五聲音階寫成,簡單質樸、線條流暢、優美抒情。民族樂器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具有獨特的音色和表現力。在中國鋼琴曲中,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可以使作品呈現出獨特的民族情調。例如,《夕陽簫鼓》就形象地模仿了鐘鼓、簫、琵琶、古琴等民族樂器的音色以及帶有傳統音樂音響特點的曲調。同時,也有一些當代作曲家通過創新運用傳統音樂的調式和節奏,創作出具有現代感的作品。總的來說,傳統音樂元素的運用可以使當代鋼琴曲更具備中國特色和文化內涵,也是一種對中國傳統禮樂文化觀念的傳承和發展。
(二)當代音樂風格的影響
中國鋼琴曲是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其創作既受傳統音樂的洗禮,又受當代音樂風格的影響。在當代音樂的發展中,不斷涌現而出的新的風格和流派,對于中國鋼琴曲的創作也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方面,受到當代音樂風格的影響,使中國鋼琴曲在音樂語言、和聲、節奏和結構等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流行音樂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鋼琴曲中的旋律更加簡潔明快、易于記憶,并加入了更多的和聲色彩和節奏變化。同時,搖滾音樂和爵士音樂的影響也使得中國鋼琴曲中出現了更多的自由即興的表演方式和強調音樂表現力的直觀的演繹手法。另一方面,中國傳統器樂以和西方鋼琴相結合的方式,在現在中國鋼琴曲中不斷互相碰撞出火花。例如,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古箏、笛子、二胡等樂器在中國鋼琴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和模擬,為中國鋼琴曲增加了獨特的音樂特色和魅力。并且,通過高新科技以及數字音樂的加入,人們可以在鋼琴作品中聽到各式各樣的傳統器樂的混聲音效,滿足了人們追求新事物和傳承舊的民俗之間的一種平衡。同時,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也對中國鋼琴曲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使得中國鋼琴曲面臨著更加廣泛和多元化的受眾需求,創作者也在不斷地探索如何將傳統和當代的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的需求。
中國鋼琴曲作為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結合體,其創作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共同推動著中國鋼琴曲的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國鋼琴曲也將在傳承傳統音樂的同時,不斷創新和發展,以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和挑戰。
(三)傳統與當代的結合
許多中國鋼琴作品不僅運用了傳統音樂元素和當代音樂風格,還結合了創作者自身的審美品位和創新思路,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風格。中國鋼琴曲作為一種融合了傳統音樂元素和當代音樂風格的音樂形式,傳統和當代兩個元素的結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鋼琴曲在創作中充分融合了傳統音樂元素,如古代宮廷音樂、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等。這些傳統音樂元素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中國鋼琴曲中,這些傳統音樂元素不僅被巧妙地運用到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等方面,還體現在曲目的標題、曲式和表現手法中。例如,陳其鋼的《京劇瞬間》《鋼琴協奏曲“二黃”》等作品就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京劇素材,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又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和藝術表現力。此外,中國鋼琴曲在創作中也融合了當代音樂風格的影響,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各種新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式不斷涌現。這些當代音樂風格在中國鋼琴曲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和應用。例如,現代主義強調創新和實驗,蔣祖馨用縱橫對稱結構創作的自由無調性作品《第一鋼琴奏鳴曲》和彭志敏用“裴波拉契數列”來組織樂曲結構的《風景系列》等作品就體現了實驗性技法的特點。
中國鋼琴曲在創作中將傳統音樂元素和當代音樂風格結合起來,創作出了一批既具有傳統音樂的文化底蘊,又有當代音樂的創新和時代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音樂藝術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且也在國內外贏得了不少贊譽和市場。同時,中國鋼琴曲也在不斷地將傳統和當代的元素進行融合。在作曲家的摸索探索中,他們通過運用傳統音樂元素,結合當代音樂的創作手法,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的現代鋼琴曲。其中,以作曲家譚盾的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為例,這一作品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傳統與當代結合的作品。整部曲子將傳統的音樂器樂音色和節奏與當代的作曲技巧相結合,每一首曲子都具有很強的個性化和創新性,組成了一幅幅賦予形象力的音樂畫面。
綜上所述,中國鋼琴曲的創作中,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元素的結合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傳統音樂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現代中國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音樂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的不斷發展,也為中國鋼琴曲的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創作可能性,使得中國鋼琴曲在海納百川、推陳出新的環境下不斷地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音樂文化的獨特風采。
(四)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在中國鋼琴曲的創作中,社會文化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文化藝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這就要求當代音樂創作必須與時俱進,緊貼當代社會的發展節奏和審美追求。中國鋼琴曲的創作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對其創作和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經歷了多次變革,每一次的變革都會對音樂的創作與演奏產生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中國的音樂藝術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變革,傳統音樂被視為“陳舊”的東西,人們開始向西方音樂學習。這一時期的中國鋼琴曲作品充滿了西方音樂元素,例如丁善德的《春之旅組曲》和桑桐的《內蒙組曲》等作品,這些作品強調了西方音樂的節奏感和縱向和聲結構。之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曲家對于傳統音樂元素的探索步伐,深入民間的各個地方。例如,黃虎威的鋼琴組曲《巴蜀之畫》,就是融合傳統與當時社會審美的作品,體現了地方風土人情的生活情趣。之后在六七十年代,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和許斐星六人改編的《黃河鋼琴協奏曲》,以中國黃河為主題,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和氣勢,同時也融入了現代音樂的元素和技巧。整首曲子氣勢恢宏,音樂的情感表達極其豐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風格的完美結合。
從中國鋼琴曲創作的角度來看,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傳統音樂元素的運用和現代音樂風格的影響,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使得中國鋼琴曲創作充滿了多元化和創新性,同時也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種傳承與創新的關系,體現了中國鋼琴曲的特殊身份和時代價值。
五、結束語
中國鋼琴曲的創作展現了作曲家對于傳統音樂的致敬和傳承,他們在創作中不斷尋找傳統音樂的靈感和元素,將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相結合,以新的形式和風格呈現給觀眾,這種創作方式既延續了傳統文化,又激發出了新的音樂題材。中國鋼琴曲的創作為我們展示了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之間的融合與互補,也啟示我們在今后的音樂創作中應該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好的音樂形式一定是能夠經久流傳,能夠受到不同年齡和社會階層人們的喜愛和推崇,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中國當代鋼琴作品能夠在多如繁星的世界優秀鋼琴作品中,占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劉婷.淺談中國傳統元素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繼承與發展[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2(05):33-34.
[2]朱敏潔.中國現當代音樂創作中傳統文化思想辨析[J].今古文創,2022(20):89-91.
[3]馬晨.從中國鋼琴曲剖析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創作[J].藝術家,2020(07):48-49.
[4]林莉.從中國鋼琴曲看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創作的關系[J].藝術品鑒,2019(2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