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李遠航
[關鍵詞] 鄉村振興;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運維管理機制;生態服務;彭陽縣
[摘要] 林草產業在推動鄉村生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新發展階段。彭陽縣位于黃土高原干旱丘陵溝壑區,是六盤山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格局十分重要。基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理念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等,探究彭陽縣的林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意義重大。通過闡述彭陽縣林草建設和林草產業發展現狀及成就,分析了目前彭陽縣林草資源建設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家政策導向,總結了新發展格局下的林草產業發展機遇,提出了加強品牌效應和運維管理機制兩方面思路,以期為彭陽縣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參考和理論依據。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6-0007-04
1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解決好“三農”工作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承載著鞏固拓展生態扶貧成果的重要任務,擔負著謀求鄉村經濟發展新路徑、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全局使命,是推動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實現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文明的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人才引進、文化傳承、組織創新、生態改善的重要物質保障基礎,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路徑[1]。林草產業是陸地生態建設的重要載體,推動林草產業興旺和林草產業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生態體系的基礎保障。推進鄉村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加強林草產業經營和管理,不僅可以促進生態服務功能和效益的提高,還可以激活林草產業經濟,提升林業產品價值[2]。因此,必須建設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推動可持續發展生態治理保護,助力產業振興,以此全面促進鄉村振興。
彭陽縣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建縣37 a來一直堅持生態發展,把發展林草業作為建設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扎實推進,打造出了流域綜合治理樣本的“彭陽模式”,不斷推動“四個一”(“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林草產業工程,促進“山綠”與“民富”雙贏目標的實現[3]。然而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并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夯實產業高質量發展動力基礎的理論對策和實施建議尚未形成;同時,如何打造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構建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的彭陽林草產業發展模式也是之后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因此,筆者擬通過探究彭陽縣林草資源建設和林草產業發展現狀,明確現存問題和未來發展機遇,探索彭陽縣林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彭陽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效參考。
2發展現狀及成就
2.1彭陽縣自然概況
彭陽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殘塬溝壑區過渡地帶,按自然條件劃分為西南部土石質山區、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南部紅茹河河谷川道殘塬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 248~2 418 m。年平均氣溫7.4~8.5 ℃,年降水量350~550 mm,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2.2林草資源現狀
2.2.1林草資源持續增長
彭陽縣堅持“生態立縣”理念不動搖,加快推進生態治理與修復,堅持水土流失治理和林草植被建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底,彭陽縣森林資源得到較大增長,林地面積129 747.54 hm2,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51.20%,全縣森林覆蓋率為30.64%[4]。縣內安家川、茹河和紅河3個流域的森林資源空間分布較為均衡,森林覆蓋率分別為35.90%、29.33%、26.20%。
2.2.2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彭陽縣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提升了森林涵養水源功能,促進了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進一步加強了森林的固碳制氧作用。根據六盤山林區相關調查研究結果估算,全縣森林生態系統年涵養水源量6 299.53萬m3,年固土量263.23萬t,年固碳制氧量15.69 t,森林生態效益和服務功能顯著。
2.3林草產業發展成效
近年來,彭陽縣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拓展鄉村振興發展路徑,貫徹落實“兩山”理念,深入踐行“四個一”林草產業工程,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命線,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布局,林草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全縣生態經濟林保存面積達到3.6萬hm2,林業總產值突破4.9億元,為全縣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5]。
2.3.1特色林果產業提量增效
全縣完成“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建設總面積3.20萬hm2,其中特色經濟林果業達到5 333.34 hm2,包括發展擴建以蘋果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改造提升以庭院紅梅杏為主的果木林,引種試栽矮砧蘋果、花椒等林木優良品種,擇優推廣蘋果、紅梅杏、花椒、大果山楂、大果榛子、文冠果等經濟林樹種的優良品種,投資培育萬壽菊、油用牡丹、波斯菊及蜀葵等觀賞花卉的優良品種。
2.3.2林下經濟發展穩步提升
全縣以現有林地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著力發展林下養殖業和林下種植業,實現林下朝那雞、月子雞養殖年出欄量75萬只;林下養蜂年增長1 000箱以上,養蜂規模達到1.2萬箱;林下種植柴胡、秦艽等中藥材7 466.67 hm2。截至2019年,全縣林下經濟年產值達到9 100萬元[6]。
2.3.3種苗培育產業實現多元化、規模化經營
全縣大力推動種苗培育產業發展,通過引進企業,采用“林場+企業”“企業+企業”“企業+林場+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整合資源,實現林草產業市場化、規模化、多元化發展經營。全縣已經開發各類苗木留床面積2 037.33 hm2,其中年出圃各類苗木9 749萬株、年采收各類林木種子68.5萬kg、年收集以紅梅杏為主的果樹良種穗條80萬根;引進了美國紅楓、天目瓊花、紫丁香等林木優良品種38個,培育彩葉樹苗木266.67 hm2。
3存在的問題
在彭陽縣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經過全縣干部群眾共同努力,彭陽縣的生態建設、林草產業、居民收入和生態文明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然而受資金投入、經濟回報、制度保障、科技創新等因素制約,在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下,彭陽縣的林草建設和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3.1林草資源修復與管護任務依舊繁重
(1)生態修復難度進一步增加。隨著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治理修復,彭陽縣林地結構和分布發生顯著變化,容易進行植被恢復的宜林地已經改造完成,剩余治理區立地條件差,生態修復難度進一步增加。同時,受氣候干旱以及造林規劃對水資源短缺估計不足而導致的林分密度和空間結構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造林成果難以鞏固。
(2)林草資源難以有效管護。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林草資源保護壓力持續增加,林地、草地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并存,違規占用林地、草地用于農業、工業發展的問題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林草部門難以有效監管。 張帆等: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彭陽縣林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同時,森林草原防火及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督查督辦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和裝備配套不完備,智能化監測預警設備等準備不足。此外,森林和草原保護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生態獎補政策落實不到位,全民參與管護意識不強。
3.2林草產業發展基礎薄弱
(1)缺乏創新人才和專業技術。充足的人才、技術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能,然而隨著城市化不斷加速,鄉村青年人才流失,不能滿足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林業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同時,基層工作人員知識老化,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不足,致使環節復雜、技術種類較多、技術集成困難的高新技術難以推廣。
(2)信息化監測監管體系亟待加強。全縣林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不高,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務方式急需創新和探索。如缺乏互聯互通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各部門自動化系統相對獨立,信息數據難以充分共享和利用;監測預報站網不完善,數字化場景范圍不夠,預報與監測方案單一;模型算法與工程實際管理需求不符,已有信息化設施存在老化現象,急需設計更新。
3.3林草產業發展保障支撐機制不完善
(1)發展體制尚需進一步改革。推進林草產業發展不僅需要市場化經營,還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目前財稅政策對林草產業發展補貼的范圍有限、力度不足,尚未形成系統化的財稅制度,因此除加大退耕還林(草)的生態補貼外,還需發揮稅收調節作用,增收高碳高污染產業稅費,以補貼林草產業建設。另外,林草產業建設投融資機制尚不完善,缺乏市場經濟驅動與調節,國土綠化及生態建設資金只能依賴國家財政,難以吸收社會資本;林地確權改革尚未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不明確,存在經營權落實不到位、處置權設置不完整、所有權虛置等問題。
(2)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融合不足。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的矛盾依然是社會發展的瓶頸,兩者仍未得到有機結合。林草建設中高投資、低效益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生態產品供給和生態公共服務能力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同時對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考慮不足,尚未完全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實現路徑,導致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融合度不高,協同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
(3)運維管理機制不明確。目前,鄉村發展受小農經營主體制約,分散種植方式難以開展集約化規模化高效生產,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的現狀也制約了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合作社及農戶入股合作等途徑的實現。同時,由政府出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缺乏監管機制,農戶缺乏維護意識,導致撂荒等現象發生,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4新發展格局下的林草產業發展機遇
4.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林草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突出林草產業的重要性。同時,針對林草建設投資大、收益小,難以形成經濟效益的問題,明確提出必須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探索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路徑,將二者融合發展、協同推進,從而為林草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4.2“兩山”理念助推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兩山”理念的第一階段“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就是要守護好綠水青山,積極推進生態體系建設,大力促進林草建設。第二階段“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就是要把林草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要先于經濟社會發展,表明黨和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立場。第三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新發展階段的更高要求,謀求中國經濟發展新路徑,通過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建立“養山富山”新發展格局,推動高端生態轉化為高端產業、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品、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保護治理與生產生活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4.3鄉村振興戰略為林草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快促進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提高相關產業市場競爭能力,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林草產業發展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優勢,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地位明顯,也可為推動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動力[7]。唯有厚植生態底色,才能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新樂章,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林草產業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
4.4“雙碳”戰略為林草產業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雙碳”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當前指導我國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戰略。“雙碳”戰略提出了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國內正在探索低碳綠色發展模式,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同時,推動和革新碳交易機制,不斷拓展碳金融市場和財稅制度,為林草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林草建設創造了資金來源和可持續通道。
4.5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賦予林草產業發展新任務
立足黃土高原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以生態建設推動生產力布局、資源利用方式和國土空間開發的優化調整,是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對于保護好黃土高原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寧夏全境屬于黃河流域,其南部的六盤山是國家“兩屏三帶”和寧夏“三屏一帶五區”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彭陽縣位于六盤山東麓,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小流域均為六盤山生態屏障的重要部分,生態格局十分重要。推動林草建設和林草特色產業發展相互融合、協同發展,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賦予彭陽縣“十四五”林草產業發展的新任務。
5發展林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策略
5.1強化品牌效應,打造高質量綠化模式
黨和政府不斷推動的林草建設工程極大地促進了生態綠化,改善了生態環境,切實提升了鄉村生態宜居水平。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下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林草工程建設和林草產業發展不僅要強化綠化、保土蓄水、碳匯等生態服務功能,還要滿足區域經濟建設需求,在考慮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同時實施對林分結構的優化調整,探索具有品牌效應的林草特色產業,打造高質量綠化模式。第一,通過林草建設,推動林果產品和林下經濟發展,打造一鄉一產、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品牌,并通過形成農村合作社和引進企業的模式形成規模化、多元化發展,同時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物流、冷鏈倉儲、電商售賣和直播帶貨等服務體系建設。第二,利用特色產品品牌效應,將休閑生態旅游和體驗式旅游結合起來,為游客提供林副產品的品嘗、采摘服務,打造特色旅游模式。第三,探索不同時間上的林草配置,利用不同林果的開花結果周期,構建不同時間節點的山花節模式,適當延長彭陽縣的旅游期,同時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觀賞享受。第四,加強林草建設管理。過去的人工林建設未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其林分密度、林齡和空間結構不合理導致自然退化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林分改造要改變原有的林草建設模式,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強化技術支撐,探索出適宜當地水資源的林草配置模式。在山坡林草建設空間配置上,要利用地形特點進行林果種植,形成“山下農田發展,山腰經果林建設,山頂生態綠化”格局,實現產品種類的多樣化,既兼顧水土保持、國土空間優化和生態保護,又提升經濟價值。
5.2強化制度保障,推進運維管理機制改革
各級行政部門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導者,應不斷引導企業和農戶參與產業振興,通過建立資源互補、收益共享的合作平臺,細化各主體的責任權限,促進支撐體系建設,推進運維管理機制改革。第一,林草工程建設項目要加強監督約束,不僅需要加強行政監督,還要引導群眾監督,打造“三分建七分管”模式。第二,推進林權改革。對于山林地承包經營管理,不僅要集約化建設,還要集約化經營,同時要實行三權分置,承包人依法獲得對承包山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山林權抵押、擔保等權利。同時,放開土地流轉管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入市場機制,將林草資源納入社會資本,鼓勵發展家庭承包、村集體經營和合作社模式,并由政府部門進行監管,形成規劃、建設、運營和監管一體化運行。第三,落實經營主體責任制,建立完善的問責機制,對經營不善者要追究其責任,收回山林地使用權,對管理不善的流轉商戶同樣要進行責任追究。要建立相應的績效評估考核機制,對經營商戶進行考核評估,不僅要考慮將創造利潤、就業等指標納入評估機制,還要兼顧長期性指標,避免企業過分追逐短期利益,而忽略地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錢千東,熊琪琦.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振興的困境與發展路徑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2(8):97-99.
[2] 趙國林.聚合林草產業優勢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7):68-70.
[3] 張偉正.彭陽縣林草產業發展探索及建議[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3):156-157.
[4] 李正君,翟紅霞.彭陽縣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2):158,166.
[5] 翟紅霞.對“十四五”彭陽縣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研究與思考[J].農業災害研究,2020,10(9):176-177.
[6] 趙玉明,翟紅霞.彭陽縣林下經濟發展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24):142,144.
[7] 張濤,曹虎,張兆銘.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林業產業發展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13):106-108.
[作者簡介] 張帆(1984—),女,河北邯鄲人,高級工程師,碩 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工作;通信作者李遠航(1993—),男,河南漯河人,博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1-08
(責任編輯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