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兵 徐海艷 汪中瑞 汪隆
摘 要: 研究通過主題搜索,在CSSCI數據庫獲得2012—2021年間756篇國內慕課研究有效文獻;利用CiteSpace軟件,通過繪制時間知識圖譜和空間知識圖譜探尋了國內慕課研究現狀,通過繪制內容知識圖譜揭示了10年來國內慕課的研究熱點與主題演變。基于研究結果,認為為更好地促進我國慕課發展,國內慕課今后應在本土化慕課課程共同體構建、慕課教研室共同體構建、慕課學習數字生態體系構建上下功夫。
關鍵詞: 慕課;一流課程;CiteSpace;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 ?G40-0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3)03-0096-07
A Probe into MOOC Research in China and it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UANG Hongbing1,XU Haiyan2,WANG Zhongrui1,WANG Long1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 2.School of Arts and Humanities,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izhou,Zhejiang ??318000,China)
Abstract: ?Through subject search,756 effective literatures on MOOC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1 were obtained from CSSCI database.CiteSpace software is use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MOOCs in China by draw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knowledge maps,and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themes of MOOCs in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 is revealed by drawing content knowledge maps.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it is concluded tha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OC,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MOOC curriculum community,MOOC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community,and MOOC learning digital ec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 MOOC; first class courses; CiteSpac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慕課起源于加拿大,興起于美國,2013 年是我國慕課元年。10年來,我國學者不僅在慕課建設方面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在慕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科學分析慕課研究文獻,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當前我國慕課研究的現狀和熱點趨向,反觀其薄弱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為慕課發展提供思路和建議。在此方面,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探索。如,王晴分析了我國MOOCs研究的網絡結構與主題聚類[1],謝梅、秦海波等探尋了國內慕課研究的熱點以及發展趨勢 [2-3]。這些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仍不夠深入,未能很好地對一定時期內國內慕課研究進展進行整體梳理與思考。
因此,本文擬運用文獻計量學研究方法,采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繪制2012—2021 年間我國慕課研究知識圖譜,探尋研究現狀、揭示研究熱點與主題演變,為我國慕課建設與研究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數據全部源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以“慕課”或“MOOC”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22年4月8日,時間跨度為2012—2021年,剔除新聞報道、書評、專欄介紹等非學術文章、重復文獻以及無效記錄,最終得到756篇文獻。
CiteSpace是陳超美博士研發的一款多元、分時、動態的引文分析可視化知識圖譜軟件[4],是當下使用較廣的科學圖譜工具之一。利用 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手段能夠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學界將通過此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視化圖形稱為“科學知識圖譜”[5]。
二、研究概況
(一)時間知識圖譜
將756篇有效文獻按發表年份繪制時間知識圖譜(見圖1),可以發現10年間國內慕課研究數量以2015年為分水嶺,呈現猛增后逐年下降趨勢。這是否說明國內慕課研究熱潮已去?根據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此時段我國慕課研究的國際發表量急劇上升,截至目前,總量躍居世界第一[6]。這說明,隨著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7]、《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8]與《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管理的若干意見》[9]等一系列涉及慕課建設的國家層面意見的頒布與實施,國內慕課研究已開啟高質量發展模式,主要發文期刊已開始從國內向國外轉移,中國慕課研究國際話語權逐步得到提升。
(二)空間知識圖譜
由圖2可知,國內慕課研究學科差異性較大,教育學科領域慕課研究約占70%,位列第3的語言學科領域慕課研究僅占約4%。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語言學及其他學科慕課建設數量少,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上線慕課數量便是很好的例證。
從國內慕課研究發文期刊分布來看(如圖3所示),刊文量20篇以上的有11種期刊。其中,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刊《現代教育技術》發文量最多,高達98篇;中央電化教育館主辦的《中國電化教育》次之,發文53篇;國家開放大學主辦的《中國遠程教育(綜合版)》排名第3,發文49篇;旨在推廣外語教育技術的《外語電化教學》發文量最少,僅有20篇。數據表明,國內教育技術領域重要學術期刊、圖書情報專業重要學術期刊是我國慕課研究最主要的發文期刊,對我國慕課建設實踐與慕課理論研究支持力度最大。國內其他相關重要期刊也應給予慕課研究適當的發表空間,以更好地順應國家慕課建設規劃、助力慕課數字化轉型,促進國內慕課高質量發展。
(三)內容知識圖譜
1.國內慕課研究的重要文獻。蘭國帥和張一春指出:“高突現性論文是指那些被引頻次在時間維度上出現突增的論文。突現性高的節點意味著這些文獻在相應時間區間里受到格外關注,一定程度代表了某學科在相應時間區間的研究前沿與熱點。”[10]表1對國內慕課研究共被引論文突現值最高的前13篇文獻按突現值進行了匯總。
這些高突現值文獻根據主題大致可分為4類。第1類包括王萍[11]、樊文強[12]、李青和王濤[13],以 及康葉欽[14] 等學者所著的4篇學術論文,文獻突現區間跨度為2013至2016年,旨在闡述慕課類型及其發展路徑,指出慕課主要分為基于行為主義的xMOOC和基于聯通主義的cMOOC,強調SPOC或為慕課可持續發展的新形態。第2類包括黃如花和劉龍[15]、王志軍和陳麗[16]以及王宇和汪瓊[17]等學者所著的3篇學術論文,文獻突現區間跨度為2014年至2021年,聚焦慕課學習即慕課互動與任務設計展開研究,主要探討學習者的在線互動學習、教學交互的模式與方式,以及慕課環境下的真實學習任務設計等。第3類是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陳麗教授所寫的2篇學術論文[18-19],文獻突現區間跨度為2016年至2019年,全面探索了“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和變革趨勢,深入分析了“互聯網+”時代教育哲學與教育原理的發展脈絡,為構建本土化的可持續的MOOC研究與實踐生態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第4類包括王文禮[20]、王左利[21]、黃如花和李白楊[22],以及蔡文璇和汪瓊[23]等學者所著的4篇學術論文,文獻突現時間區間跨度為2014年至2018年,主要闡述慕課的發展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尤其是對當下教學各環節和學習各要素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局部性的解決方案。
2.國內慕課研究的熱點。一般來說,文獻的關鍵詞是文獻核心觀點的體現,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可以把握特定研究領域研究熱點。關鍵詞共現網絡是指關鍵詞在文獻之間共現的頻次所形成的網絡,其中節點(見圖4中圓圈)的大小代表關鍵詞的個數,節點越大,表明出現的頻率越高;關鍵詞之間的連線表示它們共同出現在同一篇論文當中,連線越粗代表它們共現強度越強。中心度則表示該關鍵詞出現在多篇論文當中,中心度越大表示該關鍵詞越重要(根據現有研究,通常中心度大于 0.1 便可確定研究熱點的臨界點)。所以,開展研究熱點分析需要綜合考慮關鍵詞共現頻次以及中心度兩個要素。
將閾值設定為7,采用尋徑網絡算法,同時將相同或相似關鍵詞進行合并(如將“MOOC”合并到“慕課”等),可得到圖4所示2012—2021年國內慕課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從圖4可以看出,共被引文獻突現值最高的前13篇文獻的主題與高頻關鍵詞基本一致,慕課、在線學習、翻轉課堂、信息素養、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影響要素、大數據等關鍵詞節點較大,說明在樣本文獻中出現頻次較高,可看作近10年來我國慕課研究的熱點。熱點演變情況下文單節論述。
三、 國內慕課研究熱點演變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為了全面把握國內慕課研究概貌,更好地考察國內慕課發展的動態演進,本文在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基礎上進一步繪制了 2012—2021年國內慕課研究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具體做法是:首先進行關鍵詞聚類。關鍵詞聚類分析,就是CiteSpace基于關鍵詞的屬性,借助算法,按照相似性原則將關系緊密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同時賦予每個關鍵詞一個值,同一聚類中值最大的關鍵詞就作為該類的標簽。然后采用對數似然率算法,通過CiteSpace標簽自定義功能,基于聚類包含的主要關鍵詞將自動聚類標簽進行相應修改,最終繪制成 2012—2021年國內慕課研究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756篇文獻的關鍵詞共生成14個聚類標簽,如圖5所示,包括慕課、高等教育、影響因素、學習投入、課程建設、商業模式、慕課研究、慕課平臺、網絡課程、教學模式、信息素養、慕課評價、交互設計、私播課(SPOC)。
這14個聚類根據其共性特征和主題屬性大致可概括為六類:慕課開發、慕課授課、慕課學習、慕課評價、慕課應用以及慕課研究。
第一類,慕課開發。包含“#0慕課”“#1高等教育”“#4課程建設”3個聚類。“互聯網+教育”不是簡單地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高等教育的技術平臺或工具,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陳麗指出,“互聯網+教育”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推動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形態[24]。2010年微博的興起、2015年微信公眾號的橫空出世、2017年短視頻的迅猛發展,不僅對傳統課堂帶來巨大沖擊,也進一步催化了在線教育的發展。從2012年國際慕課元年至今,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慕課建設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慕課課程開發諸環節得到廣泛重視并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22年11月,我國慕課數量已超過6.19萬門,用戶達4.02億,學習人數已達9.79億人次,中國慕課學習人數和數量均居世界第一[25]。
第二類,慕課授課。包含“#8網絡課程”“#9教學模式”“#12交互設計”3個聚類。有學者指出,慕課作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網絡課程新形態和新資源,有利于推動課程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學習方式方法變革,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6]。慕課具有師生時空分離性、大規模、開放性等特征,既有別于傳統教學,也不同于以往的網絡課程。然而,縱觀本研究所檢索到的文獻樣本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慕課教學法。因此,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慕課教學法以更好地應用和建設慕課,更全面地促進課程交互,提升慕課完成率和教學效果,成為國內廣大慕課教師與研究人員攻堅任務之一。
第三類,慕課學習。包含“#3學習投入”“#10信息素養”2個聚類。 自2012年慕課學習方式誕生以來,其高注冊率、低完成率一直備受詬病,我國慕課也不例外。已有研究認為,高注冊率、低完成率的原因與慕課的開放性特征、學習者的學習投入[27]以及學習者的信息素養[28]不無關系。一方面,學習者信息素養有待自我或在教師指導、幫助下提高,以應對信息化學習背景下各影響因素對慕課學習的干擾;另一方面,慕課教師,甚至是教師團隊,有必要在異步或同步教學互動中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活動,如設計有針對性的互動話題,引導學生提升信息素養、適時調整或彈性加大慕課學習投入。同時,也有必要培養學習者的技術接受能力和在線自我調控學習能力[29],幫助他們更高效地完成慕課學習,并全面提高綜合素養。
第四類,慕課評價。包含“#2影響要素”“#11慕課評價”2個聚類。一直以來,課程評價都是檢視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慕課評價同樣如此,但慕課的課程屬性、特征與傳統課程教學有較大差異,所以其評價體系與傳統課程也有很大不同。慕課評價既要立足于其課程基本要素,也要充分考察課程運營各環節,同時還需評定是否有處置在線互動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總之,對慕課學習的評價,可主要從學生的投入度、互動狀況等進行考察,同時結合教師評價和同伴評價、終結性評價以及形成性評價[30],基于平臺數據使學習評價更為客觀、科學,通過評價促進學習者有效高效學習。
第五類,慕課應用。包括“#5商業模式”“#7慕課平臺”“#13私播課”3個聚類。眾所周知,慕課平臺是慕課的載體,從技術接受角度看,平臺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極大制約著慕課學習效果。但對平臺來說,其運維不僅需要技術支持,還需要資金支持。當前,我國眾多慕課平臺商業運營模式尚不成熟,運維資金大多靠縱向撥款和關聯企業支持,除少數平臺有紙質證書收費資金來源外,多數鮮有慕課收入。但私播課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慕課營運模式,為慕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第六類,慕課研究。這一類僅包含“#6慕課研究”1個聚類。慕課研究是慕課生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進行本土化慕課理論探索與構建,為我國慕課發展提供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支撐,對于我國慕課生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0年來,我國慕課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慕課數量早已躍居世界第一,但國內慕課研究總體上重理論探究輕實踐探索[31],本土化慕課理論研究與體系構建未能跟上慕課建設速度,亟待構建本土化慕課教學法生態系統,以更好地指導我國慕課高質量應用。
總體來看,高突現值文獻分析結果與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基本一致,不僅較為全面地反映了10年來我國慕課的發展概貌、特征、成就等,也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凸顯了國內慕課建設的不足,為后續慕課發展指明了改進方向。
四、啟示
得益于慕課研究的全面深入進展,10年來,國內慕課建設成績矚目。但在慕課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研究方法,檢索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得到756篇國內慕課研究文獻,采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繪制了 2012—2021 年間我國慕課研究知識圖譜,對我國慕課建設現狀進行了梳理,進而揭示出了國內慕課研究10年來的研究熱點與主題演變。研究結果可為解決國內慕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國內慕課建設與研究也可從中得到啟示。
第一,構建本土化慕課課程共同體。當前我國慕課數量雖位居世界前列,但慕課研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慕課建設距離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目標也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十分有必要整合現有資源,形成合力,組建以學科為類別,以具體科目為子類別的慕課共同體。同時,開發出的優質慕課應以區域、學校、課程層次為標簽,以便于學習者快速檢索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慕課。最大化發揮慕課資源效能,挖掘慕課潛能,發揮慕課資源優勢,不僅符合國家最新出臺的慕課建設規劃要求,也是探索我國慕課可持續發展路徑、模式,加速慕課數字化轉型進程的必然。
第二,構建慕課教研室共同體。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教研活動發生了諸多變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師教研更是幾乎全部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開展。顯然,對慕課教師或應用慕課資源教學的教師而言,在數字化時代,線上開展常態化教研愈發重要和必要。教師應通過慕課教研室共同體構建實現教研協同,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探索突破時空限制、線上線下混合的形式多樣的教師教研模式[32],探索國內慕課教研室共同體發展的路徑、方法和范式,構建本土化的慕課教學法,豐富本土化慕課數字化轉型內涵。
第三,構建慕課學習數字生態體系。數字學習生態近年來發展迅猛,但目前尚未出現單一的能夠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平臺[33],這制約著慕課的發展。慕課學習與應用既是慕課建設的出發點也是慕課建設的落腳點。慕課教學具有時空分離性,學習互動一直是制約慕課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34],互動缺失、不足、低效乃至負效在慕課學習空間時常出現。因此,構建完善的慕課學習空間生態體系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充分運用慕課平臺互動空間與平臺互動功能,發揮教師引導性,培養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協同SNS工具輔助構建慕課學習空間,彌補平臺互動功能不足或低效弊端。值得一提的是,防范慕課學習空間互動突發事件的預案制定與解決機制有必要一并考慮進來。
參考文獻:
[1] ?王晴.我國MOOCs研究的網絡結構與主題聚類:基于CiteSpaceⅢ的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5(5):18-23.
[2] ?謝梅,陳文俊.中國慕課研究的知識圖譜:熱點、現狀與趨勢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229-235.
[3] ?秦海波,張乃波,馮曉雯,等.國內慕課研究的熱點與發展趨勢: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科技促進發展,2021,17(3):1 449-1 457.
[4] ??李杰,陳超美.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第三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22:3.
[5]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 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2):241-253.
[6] ?黃紅兵,董艷,夏侯勤,等.國際慕課研究的計量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基于2012—2022年1775篇國際慕課研究文獻的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3):100-108.
[7]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Z].教高[2015]3號,2015-04-13.
[8]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Z].教高[2019]8號,2019-10-24.
[9]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管理的若干意見[Z].教高[2022]1號,2022-02-11.
[10] ?蘭國帥,張一春.國外高等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5(2):87-98.
[11] ?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2] ?樊文強.基于關聯主義的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遠程教育雜志,2012(3):31-36.
[13] ?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5):30-36.
[14] ?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
[15] ?黃如花,劉龍.MOOC在線交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圖書與情報,2014(6):18-22.
[16] ?王志軍,陳麗.cMOOCs中教學交互模式和方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2):49-57.
[17] ?王宇,汪瓊.慕課環境下的真實學習設計:基于情境認知的視角[J].中國遠程教育,2018(3):5-12.
[18] ?陳麗.“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與變革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6,34(4):3-8.
[19] ?陳麗.“互聯網+”時代教育哲學與教育原理的演變與發展[J].中國遠程教育,2019(7):9.
[20] ?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3-57.
[21] ?王左利.MOOC:一場教育的風暴要來了?[J].中國教育網絡,2013(4):10-14.
[22] ?黃如花,李白楊.MOOC背景下信息素養教育的變革[J].圖書情報知識,2015(4):14-25.
[23] ?蔡文璇,汪瓊.MOOC 2012大事記[J].中國教育網絡,2013(4):31-34.
[24] ?陳麗.在線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25] ?丁雅誦.以信息技術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4/04/nw.D110000renmrb_20230404_6-05.htm.
[26] ?張一春.精品一流在線課程設計與開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
[27] ?王文,王紓.學習投入研究的知識圖景及趨勢:基于科學引文數據庫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1,(8):78-91.
[28] ?鄭征,王瑜,季淑娟.1981—2020年我國高校圖書館現代化服務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1):62-73.
[29] ?鄭春萍,王麗麗.高校英語學習者技術接受與在線自我調控學習的結構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2020(2):64-70.
[30] ?李彥敏.慕課與課堂教學融合的行動研究:以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為例 [J].現代教育技術,2017(9):93-99.
[31] ?張志新,陳博,朱永海,等.我國慕課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7(12):101-107.
[32] ?教育部.關于公布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的通知[Z].教高[2022]2號,2022-02-15.
[33] ?祝智庭,鄭浩,許秋璇,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導向與生態化發展方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2(9):5-18.
[34] ?黃紅兵,鄧鷗翔.我國大學英語寫作慕課建設現狀與優化策略探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2(4): 80-88+120.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