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麗環,李福灼
(1.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022;2.南寧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當前,開展勞動教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問題。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加強學生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2]《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注重多維度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對學生勞動成果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是否熟練掌握勞動知識以及是否掌握相關的勞動技能并能運用于真實的勞動情境,也要關注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3]勞動課程的育人效果和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體系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由于學術界對勞動素養評價體系的研究較少,成熟的勞動素養評價理論和評價工具仍需廣大學者進一步研究和開發[4],有必要開展勞動素養評價研究,探索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體系。
勞動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課標強調勞動教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主要是指在勞動課程和勞動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完善學生品格和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3]勞動素養作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既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正因如此,許多教育研究者從不同維度對勞動素養的內涵與特點進行探討。[5]
勞動素養具有綜合性、體驗性、社會性和階段性等特點。[6]勞動素養的綜合性是根本屬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內容和外在行為表現的多樣性。體驗性是重要屬性,指的是個體在勞動素養形成過程中的身心體驗,強調通過個體體驗和動手實踐,加深對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的理解,形成勞動思維。勞動素養的社會性是特殊屬性,主要表現為:既要求學生學會面對真實的社會生活,投身于現實生活與勞動實踐,也要求學生學會在勞動過程中改造社會,并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塑造精神世界,提高勞動素養。勞動素養的階段性是基本屬性,指的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表現為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培養內容不斷深入,學習難度逐漸加深。
通過查閱和分析文獻發現,各國的勞動素養評價工作呈現出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的特點。尹堅毅認為,勞動素養評價可以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對學生的勞動素養評價包括在勞動實踐中觀察學生發生變化的過程和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科學判斷的過程。[7]王暉等人認為,芬蘭的勞動課程十分注重通過評價結果激發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例如:在手工課中,一方面,教師會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勞動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另一方面,教師會在課程結束后,根據學生提交的作品和勞動成果對他們的勞動能力進行結果性評價。[8]董澤華等人認為,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勞動品質的關鍵是在真實情境中關注和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因此,表現性評價法是評價學生勞動素養的關鍵方法和手段。[9]陳鵬等人認為,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中進行增值評價更有必要,不同于傳統教育評價法,這種方法將勞動教育評價的主要方向從“一切為了分數,一切為了升學”轉變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10]
在搜集、整理、分析當前學界對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方法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以往的教育評價方法綜合運用于中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方法。為全面促進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對構建學生勞動素養多維評價體系很有幫助,本研究結合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等多種方法,對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進行全面的評估。
對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過程性評價是通過對學生在學習和勞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持續的觀察、記錄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態度、實施勞動的策略等方面。過程性評價的目的是通過評價結果激發學生勞動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和收獲的成就感,讓學生在享受勞動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勞動素養。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做出評價,也要引導學生在這些方面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和反思。其中,對學生勞動觀念的評價是關于學生對勞動、勞動者、勞動結果的總體看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勞動態度的評價;對學生勞動能力的評價是關于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工具的使用、完成勞動任務的操作技能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對學生勞動習慣與品質的評價是關于學生安全、規范勞動等勞動習慣和有始有終、認真負責、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等勞動品質的評價;對學生勞動精神的評價是關于學生對完成勞動任務的質量要求,以及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個人精神和意志等方面的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一種事后評價,通常是在教學活動結束一段時間之后,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業表現是否達到了教育目標。[11]對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總結性評價是在學期中、學期末或學年末進行的階段性綜合評價,能夠反映學生在此階段的勞動課程中的學習水平和核心素養。中小學對學生勞動素養的總結性評價應涉及以下內容:學生是否積極、愉快地參加勞動,學生能否認識到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最光榮等勞動理念;學生能否合理設計勞動任務;學生能否熟練使用勞動工具、規范擺放勞動工具并主動清理勞動現場,保持環境干凈整潔;學生能否通過合作完成任務;學生能否認真地、有始有終地完成勞動任務;學生是否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是否對勞動作品質量有較高要求。課程的期末考試、結課作業都是總結性評價的具體方式,因此,綜合性的勞動素養評價體系需要結合課程實施過程中各階段對學生勞動素養的總結性評價。
對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應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成長和變化。然而,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只能用來判斷學生在某個特定的學習階段所取得的成績是否達到了要求,既不能體現學生勞動素養水平的發展和變化,也無法較好體現勞動教育在提升學生勞動素養水平中的作用。[9]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勞動素養時應增加增值性評價。增值性評價是指在勞動課程結束后的多個時間點,仍繼續收集學生的勞動表現和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評估學生勞動素養在某個勞動教育階段后的發展變化。增值性評價能夠全面真實地衡量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成效,以便及時調整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方案,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
根據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的定義和特點,本研究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維度構建中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量表,以7年級上學期部分勞動項目為例,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量表
對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評價應在真實的勞動情境下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維度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中小學應依據勞動素養的四個核心指標制訂評分規則,并細分為不同水平,對學生的勞動素養進行評價。如表2所示,根據“教室圖書角的整理與美化”這一勞動環節中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目標提出了具體的評分規則。這種可操作的評分規則有兩個作用:一是供教師參考,幫助教師對學生各個維度的勞動素養進行評分,在結合其他評價材料的基礎上為學生生成詳細的勞動成績評價報告;二是供學生參考,讓學生了解優秀勞動素養的標準,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素養。

表2 “教室圖書角的整理與美化”學生勞動素養評分規則
在明確勞動素養的內涵和評價指標的基礎上,中小學開展勞動素養評價的工作重心應放在落實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上。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創建符合我國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特點的體系化測評工具,以便提高勞動素養評價的可操作性。
一類評價工具被稱為紙質類評價工具,包括紙筆測驗和觀察法。紙筆測驗是測量學生具備哪些知識的有效評估工具。[12]這種類型的評估工具允許學生對自身的勞動素養進行自陳式報告,以此了解學生的勞動知識和勞動觀念。然而,還有一些教育目標無法通過紙筆工具進行評估,需要實地觀察學生的具體表現,了解學生的習慣和某種操作性技能,觀察法是另一種有效的評估工具。[12]教師可在特定的勞動情境下觀察學生的勞動并記錄學生在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等方面的具體表現。
另一類評價工具是非紙質類評價工具,即為每名學生創建電子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和勞動過程,包括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情況、學生勞動成果的展示情況、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情況等。結合紙質類評價工具和非紙質類評價工具,有利于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及勞動習慣和品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全面、實時地對學生勞動素養進行記錄和評估。
在勞動素養評價工作中,應強調多元主體參與評價的作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課程評價專家、社區人員、家長、學生等。首先,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要人員,了解課程設計,容易獲得評價材料,能夠保證評價的時效性。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表現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促進課程的改進,從而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教育水平。其次,課程評價專家了解勞動素養課程評價的原理、設計、方法等,能發揮專業特長,協助學校把課程評價工作做好。同時,還需要家長和社區人員的參與,他們在家庭勞動實踐評價和社會勞動實踐評價中有發言權。如在勞動課程診斷性評價中,家長可以向教師提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表現情況、勞動課程實施后孩子的勞動素養表現情況,社區人員可以對學生在社會服務性勞動中表現出的勞動行為和素養進行評價。最后,學生親自參加了勞動教育課程,對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和自身勞動素養水平有直接的發言權。
為了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勞動素養,應在真實的勞動環境中對學生的勞動表現進行評價,在學生勞動實踐過程中評估學生將勞動理論與實際勞動情境、勞動探索成果、勞動合作結合起來的能力。因此,學校應按照課標要求,豐富學生的勞動情境和勞動教育形式,開展豐富的校內外勞動教育,如組織學生開展不同類型的勞動教育實踐,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等。家長應鼓勵學生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圍繞房間的打掃清潔、櫥柜的整理與收納、食物的烹調、家用器具的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開展家庭勞動實踐活動。社區應協助學校完成服務性勞動實踐,為學生提供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勞動服務的機會。總之,為學生勞動實踐創設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真實勞動情境,有利于對學生勞動素養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和評價。
為提升勞動課程的育人效果和學生的勞動素養,本研究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維度,提出了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增值性評價三種評價方法,并構建了中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量表這一評價工具,可為中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的實施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