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惠
(桂林市永??h第二明德小學,廣西桂林,541800)
小學生勞動教育是指在小學階段,通過在課程中引入與勞動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制度建設作出了系統設計和戰略部署,規定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得少于1課時,同時還要在課外校外安排必要的勞動實踐,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1]此后,勞動課正式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獨立課程。
雖然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部分農村小學的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當前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存在目標重知輕行、內容偏離生活、方法以講授為主、途徑囿于校園、評價方式靜態單一等問題。此外,部分農村小學缺乏專職教師和專門的場地、設備,實施途徑較少,考核評價方式單一,師生勞動價值觀存在偏頗,小學生勞動素養水平偏低等現象突出。[2]作為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桂林市永??h第二明德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充分認識到了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及其必要性和緊迫性,以新課標為指導,構建了符合我校實際的“羅漢果種植主題”勞動教育課程。本文將對該課程的設計理念與實施實踐進行總結和經驗分享,為其他農村小學勞動課程的開展提供參考。
我校所在地永福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的西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短夏長,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較為充沛。羅漢果是桂林的土特產,也是國家首批批準的藥食兩用材料之一。史料記載,永??h種植羅漢果已有300多年歷史,1995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羅漢果之鄉”。近年來,永??h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種植羅漢果,取得了明顯成效。羅漢果已成為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果”。
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小學,84.32 %的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學生父母主要從事農作物的種植和交易產業,大多數家長都有羅漢果種植經驗。在此背景下,我校從“農”字下功夫,開發學校勞動校本課程,以此積極探索“校園、家園、田園”三園聯動的勞動教育實施路徑,著力打造一所田園教育、鄉村勞動相結合的農村寄宿制示范學校。
我校基于“羅漢果種植”進行勞動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校的資源優勢。一是師資條件。我?,F有教師46人,其中具有農業勞動經驗的教師37人。二是種植環境。我?,F有勞動種植基地2.3畝(1畝約等于666.67平方米),生均1.96平方米,可為在校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活動場地。三是實踐操作。2020年,我校開設了蔬菜種植課程,指導學生種植了白菜、空心菜、絲瓜、南瓜等蔬菜;2021年,我校開設了以“以躬身實踐,傳耕讀精神”為主題的玉米種植活動,讓學生鍛煉自我,在探索中成長;2022年,我校申報“喜迎黨的二十大,基地勞動育新人”勞動主題教育活動案例榮獲桂林市中小學主題活動案例一等獎。
2022年,我校以“新課標下以勞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高年級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的實踐研究——以第二明德小學為例”立項桂林市基礎教育改革勞動教育校本課題。從這些實踐案例提煉出“農耕技術育人、學校田園基地育人”的明德學子形象,凸顯我校的育人特色,獲得了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為持續深化通過校本課程開展勞動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發展,受城市化、應試教育及學生父母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家中長輩不愿意、不舍得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農業勞動,不重視學生參加農業勞動和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不利于學生勞動技能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大削弱了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因此,以“羅漢果種植”為主題開展勞動教育,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在國家課程校辦化、校辦課程生活化、地方課程特色化等理念的指導下,我校積極構建校本勞動課程。一是著力構建課程體系設計。我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勞動素養的四個核心價值,即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構建了“主題班會、勞動周、學生社團、家校共育”四種課堂模式,并在“五育并舉、學科融合”的理念下構建“羅漢果種植”課程體系。二是精心設計課程內容。我?!傲_漢果種植”校本課程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
為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勞動能力,我校通過建立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價四種勞動素養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在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同時,激勵學生進一步投入學習過程。
第一,教師評價。教師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評價,能夠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有助于學生及時調整后續學習行為。同時,教師以評價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鼓勵,也有助于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教師對勞動的積極反饋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勞動的意義,更加尊重勞動者和勞動成果。另一方面,教師的正向反饋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光榮”的價值觀。
第二,學生自評。將評價的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認知,有利于學生自主提高勞動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突出評價目標的導向化,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評價標準,確保學生自評的有效展開,避免評價結果過于主觀。
第三,生生互評。組內互評有利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針對同學的學習成果提出自己的評價觀點,能夠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生生交流。此時,教師也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質量分析,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
第四,家長評價。邀請家長參與勞動素養評價是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學生的成長。家長可以介紹自己在羅漢果種植方面的經驗,與學生進行交流,在豐富勞動實踐內容的同時增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家長參與教學評價能夠讓家長更充分地了解學校的教學內容,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聯系,進而實現家校共育。
為確保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我校根據勞動核心素養和學生勞動實踐的主要表現,配套設計了課后多維評價,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羅漢果種植”課后評價
我校的“羅漢果種植”課程的教學目標分為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傮w目標是通過勞動實踐育人,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勞動素養和實踐能力。具體目標是通過“羅漢果種植”課程,讓學生認識“勞動光榮”,鼓勵學生參加勞動實踐。同時,通過勞動實踐,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以動手實踐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勞動,讓學生在“彎腰流汗”中認識“勞動創造美”,以此塑造自我。具體而言,我?!傲_漢果種植”課程設置了認知篇、栽培篇、鑒賞篇和感悟篇四個勞動項目。
一是認知篇。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合作方式學習“羅漢果種植”的主題勞動項目。在主題班會中,我校開展了“羅漢果名片設計”的項目化學習。具體來說,教師在活動前發布任務、組建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信息、初步制作。之后,小組按照前期討論的結果設計式樣名片。該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信息搜索、信息整理、小組協作及創新創造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和綜合能力有積極作用。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認知篇與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
二是栽培篇。在勞動周以勞作實踐學習勞動技能。羅漢果的秧苗是怎么來的?培育秧苗需要多長時間?種植羅漢果需要的土壤有什么條件等系列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首先,學生咨詢家庭長輩,了解羅漢果秧苗可以用種子、扦插、壓蔓來完成,掌握種植的季節、需要的土壤以及羅漢果的成長環境,提升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接著,在種植實踐中,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刨坑、下苗、澆水、施肥、插芊、蓋苗……通過實踐勞動,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家人的種植艱辛。最難的是5月到7月的點花(羅漢果是雌雄異株)勞動。上午點花,羅漢果的生長成活率較高;下午點花,羅漢果生長成活率較低。點花時,學生全家齊上陣,分秒必爭,要趕在上午完成點花工作。到了收獲時節,羅漢果的采收也是非常辛苦的。1畝羅漢果地大約可產10000個羅漢果。在山嶺田地間,上萬次的采收搬運過程能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與不易。
三是鑒賞篇。在制作名片時,學生了解了羅漢果的價值。利用社團課進行勞動與知識的融合,分享羅漢果的收藏、加工、制作等環節,了解羅漢果的作用和價值。
四是感悟篇。實踐才有體悟,教師布置撰寫習作。在羅漢果種植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父母勞動的不易,懂得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懂得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果實。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里,學校的勞動教育是班級的教育任務,未列有專設課程,通常就是每周用一節課來完成“大掃除”任務和班級衛生值日等。但國家教育方針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勞動教育的內涵并不局限于此,而應全面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加深學生勞動教育與生活認識之間的聯系。
學生通過“羅漢果種植”課程自主勞動,在體驗式學習中收獲了知識,在勞動實踐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意義和價值,符合知識性教學的需要,在順應國家對勞動教育要求的同時,也讓學生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和主動勞動的習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勞動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熱愛勞動,并在勞動中收獲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維度樹立學習標桿,實現學生的互比、互學、互促。[3]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勞動,還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激發勞動積極性,讓勞動進一步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使勞動成為學生未來人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我校在“羅漢果種植”校本化課程中,讓勞動教育從校園勞動走向田間勞作,并鼓勵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教學,讓學生真正明白幸福生活靠勞動創造而來。
在新課標導向下,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途徑,培養小學生勞動素養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校依托地方自然條件優勢和學校的教學資源,開發“羅漢果種植”校本課程,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讓學生學到了課堂里學不到的知識,還讓學生對勞動有了新的認識。之后,我校將繼續深化勞動教育的相關研究和實踐,為我國勞動教育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