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騰
摘 ?要:“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將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是對黨中央開展黨史教育的回應,也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落實。兩者的融合有利于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培養有信仰的高質量教師隊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豐富的八閩黨史教育資源、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以及當代師范生“學高為師”的初心和“上下求索”的精神面貌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礎。因此,需要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社會大課堂三方面著手,推動地方黨史教育資源開發利用與師范生綜合素養提升的相融并進,進而實現黨史學習教育同培養高質量教師隊伍工程的“同頻共振”。
關鍵詞:福建地方黨史;黨史學習教育;師范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7-000-03
“歷史是一面鏡子,是最好的教科書”。2021年2月20日,黨中央立足于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動員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1],對教師隊伍寄予殷切期望,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將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當中,用紅色資源滋潤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是發揮黨史育人重要功能的客觀要求,也是推進新時代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邏輯。
一、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的現實價值與意義
師范生作為國家未來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決定著未來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因此,將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當中是一項有著深遠意義的舉措。其不僅有利于推動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還有助于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一)兩者融合是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應有之義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斗歷程,是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黨史承載著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傳承著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學習黨史有助于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地方黨史作為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如此。高等學校將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到日常教學實踐當中,將價值觀教育融入日常教學當中,將理想信念內涵于知識傳授當中,是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舉措。
(二)兩者融合是培養高質量教師的題中之義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高質量教師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大先生”。而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主力軍,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生力量。因此,對師范生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將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中,有助于師范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意識,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看待歷史問題,進而能夠分清歷史的主流與支流,提高政治自覺和政治站位,堅定理想信念,成為“高素質”的人民教師。
同時,高校教師將地方黨史教育資源同學生培養體系的融合過程中,為師范生未來從事教師職業,利用地方黨史教育資源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意義,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將為教育事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三)兩者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地方黨史是一代代共產黨員用信仰譜寫的偉大史詩。在這部偉大史詩中,老一輩革命家為了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新一代的建設者為了祖國的發展嘔心瀝血……這部踐行信仰的史詩當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價值和精神價值。因此,將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是推動師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德育的必修課。黨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譜系,是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用好地方黨史學習教育資源,為師范生講好黨史,有助于師范生賡續好這些優良作風和精神財富,靶標好未來對教育事業的崇高理想,將實現個人價值的“小我”同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大我”有機融合起來。
當前社會出現在大學生身邊一些極端錯誤的思想,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道路上的嚴重阻礙,其中以歷史虛無主義為最。歷史虛無主義中否認歷史事實和真相的觀點,否認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認為歷史并沒有客觀的存在,或者歷史上發生的事件、人物和事實沒有任何意義。其將歷史看作是一個由權力和政治目的主導的建構,認為歷史中的故事和事件是被精心編排和操縱的,對歷史文獻持不可信態度,認為歷史故事皆為虛構、歷史事件不是夸大便是縮小。其背后邏輯的必然便是否定本民族文化、精神,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將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當地師范生培養體系,學好、講好、用好黨史,歷史虛無主義便會被連根拔起,進而才能守住和傳承好民族的根與魂,扎扎實實地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福建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當地師范生培養體系的實踐可能性
福建省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這里積淀了豐富的黨史教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疊加上師范生“學高為師”的初心和“上下求索”的精神面貌以及高校雄厚的專業師資力量為當地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扎實基礎:八閩豐碩的紅色資源
福建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2]。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做出重要指示,福建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獨特優勢[3]。
福建省在黨的百年歷史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福建省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是萬里長征的起點,中央紅軍長征的重要出發地;是紅軍長征勝利的戰略基地[4];閩西是紅軍的誕生地之一,是共和國領袖和將帥的搖籃;福建寧化為紅軍提供后勤補給,有著“中央蘇區烏克蘭”美譽;福建莆田是中共閩中地方組織的發源地和主要活動地,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斗爭史持續24年,贏得了閩中“紅旗不倒”的贊譽……15萬八閩兒女參與革命[5],其3萬人走上長征路,被殺害和被摧殘致死的革命群眾約達47萬人……古田精神、才溪鄉調查精神等在此孕育……指引中國革命道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誕生于此……
為追憶百年奮斗歷程,福建省首批公布的革命文物名錄中,可移動文物14萬多件,不可移動文物1 657處[6]。這些文物都是百年黨史鮮紅的歷史見證,承載著無限榮光和光榮歲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福建省充分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公布了1 213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制定參觀學習路線509條[7],其中3條路線還入選了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路線”。這些豐厚的黨史學習資源為兩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二)動力來源:師范生“學高為師”的初心和“上下求索”的精神面貌
新時代青年選擇師范專業,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外,更多的是對教育事業崇敬。當下的師范生懷揣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夢想,守護著“學高為師”的初心,立志畢業后堅守三尺講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高為師”的初心是教師職業的根基。“學高”一方面指師范生自身充分的學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便是超高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師是一份神圣的職業,對上述兩方面的素養要求較高。而師范生這種立志投身新時代教育事業的初心為兩者的融合提供動力。新時代青年生逢盛世,素質過硬,堪當重任,有著闖勁,有著“上下求索”的精神面貌,是當下正能量風向的倡導者、新風尚的踐行者。這種積極進取、勇于探索、不斷追求進步的態度和精神狀態,不僅能夠激發新時代青年內在的動力,不斷地去尋找新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拓展自己的認知范圍,提高個人的能力水平,助推師范生個人成長發展;還能激發其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在原有的知識體系基礎上開創新的領域和新的價值,使其個人的師范生素養得到整體的躍遷。這一初心和精神面貌是新時代師范生自我成長的不懈動力,也是福建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當地師范生培養體系的動力來源。
(三)質量保障:高校雄厚的專業師資力量
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質量保障。在知識傳授層面,高校教師在學科領域和教學經驗方面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提供高水平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完整地還原黨史的原本面貌,解讀黨史蘊藏的深厚思想內涵,使師范生建立更加完整的黨史認知體系,在學習中受益匪淺;雄厚的師資隊伍能夠引導師范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其歷史思維和歷史文化素養,更好地認知和吸納地方黨史教育資源中孕育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人生指導層面,高校教授立于三尺講臺,以身示范,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立德樹人”的初心,通過課程思政講好黨史,為師范生的理想信念指明方向,為師范生提高教學技能和職業素養提供范本。高校專業師資為激活紅色黨史,傳承紅色基因保駕護航。
三、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的實踐路徑
(一)守好第一課堂:塑造師范生認知體系
地方黨史教育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必須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主渠道”。思政課堂上,高校教師要提高借用當地黨史詮釋百年征程的能力,要秉持“學馬”“講馬”“信馬”“用馬”的理念。在內容上,思政課教師要將地方黨史生動地嵌入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使師范生對于黨史的認知更加充實;在形式上,思政課教師可以借助紅色經典電影、老紅軍口述等更加形象的方式解讀黨史,或者將課堂搬到紅色研學基地,如在上杭縣古田會議會址講解“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思想等;在情感上,思政教師要對黨有著堅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聲情并茂地向學生講好黨的故事,塑造好黨的英雄人物……
(二)活躍第二課堂:激發師范生自主學習動力
第二課堂作為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手段。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地發揮第二課堂的效用。除了可舉辦地方黨史知識競賽、紅色征文比賽外,還可以結合師范生的專業特點,舉辦以黨史為載體的教案、課件、三筆字以及磨課等賽事。借助這些賽事,師范生一方面以賽促學、提能,另一方面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加深對黨史的認知。此外,高校完善機制,使學生社團在建黨紀念日、建軍節以及烈士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自發組織活動。完善和豐富以黨史學習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有利于提升師范生參與活動的成就感,增強師范生對黨史的親和力,進而激發其自主學習的動力。鼓勵師范生組成學術團體,借助專業教師的指導,開展田野調查,對地方黨史教育資源進行整理和研究,幫助師范生提高學術水平和科研素養的同時,助推地方黨史教育資源的利用。同時,可以將第一課堂融入第二課堂,使得學生在“學中實踐,實踐中學”。另外,可以逐步改革課程設置,對于學生第二課堂的活躍度給予高度肯定,形成示范效應。
第二課堂活動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因此要求組織者將黨史學習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另外,為了調動第二課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需要開展宣傳推廣工作,如海報、宣傳冊、網絡媒體等方式。第二課堂的拓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適宜的制度、縝密的組織、高效的宣傳、有效的示范等多項發力,激發師范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延伸社會大課堂:提升師范生探索能力
地方黨史學習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需要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搭建起供師范生鍛煉的舞臺。師范生在社會大課堂中能做些什么呢?以福建為例,地方中小學多設有各自的黨史校本課程,編寫人員的史學素養參差不齊,導致黨史讀本的質量無法保障。
師范生要深入社會大課堂,搜集各中小學黨史讀本,在大學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對讀本進行校驗再整理,使得地方黨史資源完整正確地展現在中小學生面前,呵護好這些中小學生內心稚嫩的紅色種子。另外,同一校本課程沒有統一的課件。首先,師范生可發揮專業特長,為校本課程制作有質量的課件,上傳至網絡,實現資源共享,供地方中小學使用,為地方教師講好地方黨史提供基礎保障;其次,可以根據部分黨史讀本,在大學專業教師和一線教師的指導下,打磨相關的黨史課程,分享云端,供中小學生線上學習……這樣一來,通過對地方中小學黨史校本課程教材的收集整理,打磨課程相應的教案、課件以及線上視頻,實現高校培養體系同地方中小學實踐體系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將高校研究成果迅速下沉至一線教學,從而實現產學研的有效循環。共享于網絡的地方黨史課程學習資源,能夠將師范生的實踐基地拓展至“線上”,模式為師范生適應線上教學等教學模式提供了“實踐場地”。由此,師范生教育實踐基地便可以通過社會大課堂得以聯通、擴展起來。
四、結語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決定著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關乎著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實施與推進。而師范生作為未來教育事業的主力軍,因此其理想信念教育格外重要。黨史學習教育正好契合師范生理想信念樹立的需要,這也正是地方黨史學習教育資源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的必然邏輯。因此,學校和社會需要統籌融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充分挖掘、利用好豐富的地方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借助高校教師的力量,將師范生培養成為“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
參考文獻:
[1]賈凡.國有企業青年創新人才培養開發策略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22(12):48-51.
[2]林清智,嚴順龍.賡續紅色血脈 汲取奮進力量[N].福建日報,2021-06-29(1).
[3]楊君玉.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教育的研究——以福建紅色文化資源為例[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5(4):127-131.
[4]劉敏.石城屏山 客家圍屋[J].旅游,2012(12):62-65+3.
[5]新華社新媒體.百年黨史的“福建地標”[EB/OL].(2021-06-15)[2022-02-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623622342457294&wfr=spider&for=pc.
[6]林清智,嚴順龍.砥礪初心再出發[N].福建日報,2022-01-06(1).
[7]希言.百年黨史礪初心 踔厲奮發向未來——福建發揮特色優勢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J].海峽通訊,2022(2):4-7.
(責任編輯:麻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