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芳 張翼
摘 要:互聯網時代,許多藝術類專業高校增設《陶藝》課程進行選修,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二是為了讓學生從之前平面的知識結構向三維立體塑造過渡。但選修課學生沒有陶藝基礎,在上此課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對陶瓷工藝不夠了解、缺乏相應的創新性。因此,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一定的教學創新,將互聯網上的信息技術融入《陶藝》課程中,能讓學生更加了解這門課程相關知識的同時,為之后的立體塑造打好基礎。
關鍵詞:陶藝;創新;互聯網;信息技術
1 前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同時,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指出:“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陶藝通指陶瓷藝術,其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發展而不斷傳承和更新。當代教育強調勞育、美育、智育等全面發展,普通高校陶藝課程由此孕育而生,為了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要,通常作為一門極具美育、勞育特色的選修或必修課程進行開展。尤其隨著近年來各地逐漸將陶藝制作培訓等活動作為網紅式休閑方式進行推廣,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掌握了我國傳統悠遠的陶瓷文化,也使在陶藝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擔負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愈加沉重[1]。在高校開展陶藝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藝術審美意識、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和對創新的思路啟蒙的同時,也增加了勞育、美育、智育的育人觀念。
2 傳統《陶藝》課程中的教學痛點
《陶藝》課程藝術類課程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實行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陶藝的本質為一種材料性的手工藝術,必須借助土、水、火、釉等,通過陶瓷成型方法來實現創作意圖。通過課程學習引導學生進行陶瓷藝術創作,培養學生能獨立掌握陶瓷藝術制作技法和陶瓷藝術鑒賞的能力。讓學生在今后能夠運用所學的陶藝相關知識進行藝術創作和支撐轉化為其他材料的技能。
隨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不同領域之間進行了破壁融合,不少先進科學技術融入教學當中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陶藝作為藝術類傳統手工藝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一直是老師做,學生看,再練習,這就導致以依靠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沖突,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以下教學痛點,主要有:
2.1淺——陶藝知識結構單一
學生課程上通過傳統教學模式的培養,對于陶藝知識的獲取只限于老師的教授,而不能從多方面、全方位地去獲取。
2.2疏——陶藝制作流程生疏
傳統陶藝制作過程當中有七十二道工序,而有些工序是不能夠通過直觀的方法去了解,導致學生對于一些陶藝制作流程感到陌生。
2.3弱——陶藝作品審美薄弱
在傳統的陶藝教學過程當中,只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而忽視了學生藝術審美的培養。
2.4拙——陶藝作品創新不足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吸收知識的過程過于單一,學生一味模仿老師的創作,過于追求技能方面的成長而缺乏個人創新能力的表達。
3 教學模式重構
《陶藝》課程一般分為理論部分和實訓部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理論部分一般就是介紹陶藝的相關作品和技法,實訓部分則讓學生進行作業創作。基于傳統陶藝課程教學模式中的痛點,將傳統的《陶藝》課程內容進行了教學重構,從原來的兩個部分變為四個部分:
(1)理論部分:針對“淺——陶藝知識結構單一”這一痛點,通過互聯網技術中的數字博物館和數字展覽來概述陶藝的歷史發展概況,以數字互聯網技術來耕種學生的陶藝課程基礎和豐富學生的陶藝理論知識。
(2)實訓部分:針對“疏——陶藝制作流程生疏”這一痛點,通過互聯網技術中的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進行課程教授,虛擬仿真技術能夠讓學生了解一些不能用肉眼直觀感受的技術,例如陶瓷在窯爐中燒制時窯內的火的變化或瓷的變化過程。
(3)審美部分:針對“弱——陶藝作品審美薄弱”這一痛點,通過智慧教室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翻轉課堂讓學生自己發現陶藝作品的美,自主性的學習來分享陶藝優秀案例以此拓展學生的眼界,以此提高學生的作品審美能力。
(4)創新部分:針對“拙——陶藝作品創新不足”這一痛點,讓學生在課后通過互聯網查找自己家鄉感興趣的事物,然后通過與家鄉的品牌IP或具體事物的再創作,以地方特色創新設計來發散學生的專業創新思維能力。
4 教學內容的探索
摒棄傳統的、單一的、模式化的實踐教學內容,取而代之以開放式的、可自由選擇的實踐教學內容,對激發學生創作熱情、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2]。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教材以及課堂的固定模式,能夠借助互聯網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元素在教學開展過程中的限制,實現虛擬線上教學、教師與教學資源共享以及實時教學和自主化學習的教學發展目標,這也為高校教育改革中個性化教學開展以及人才培養能力的強化提供了堅強的依托[3]。利用當代互聯網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融入課程,相比傳統課程,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讓學生能夠更加多方面、全方位的了解陶藝的相關知識要點;理解和掌握更多、更加富有創意的陶藝制作方法;更加直觀的可視化教學也能讓學生更快捷的熟悉陶藝制作的各個流程步驟。因此,此次教學創新的教學內容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索:
4.1現代多媒體技術數字博物館擴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取大多來源于書本內容,基于此,在課程設置上,將現代多媒體實景技術融入課程,讓學生即使在學校也能通過互聯網技術觀看到全國各大博物館館藏、機構展覽的相關作品,以此來擴展學生的陶瓷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陶瓷藝術審美。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在故宮博物院的線上數字文物庫中,將故宮博物院從原始時期的陶一直到現代的當代陶瓷都制作成了高清電子圖片放于網上,學生能在電腦前就清楚的觀看到故宮博物院的一系列館藏作品。現如今,還有很多國家的、私人的博物館開通了線上博物館技術,此類博物館除了各省的省級博物館外,還有國家級博物館的數字展廳、機構或私人數字展覽等等,通過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的觀看傳統與現代的陶藝作品,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在后續的陶藝制作打好夯實的理論基礎。
4.2陶藝游戲app寓教于樂
通過陶藝游戲app讓學生在體驗陶藝游戲的過程中了解和熟悉陶藝拉坯技法。選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的樂趣中進行陶藝知識的獲取,達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在游戲中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來制作陶器,當制作完成時,還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出售獲取的金錢可以去換取新的圖案(圖案風格非常多,有中國風、歐美土著、歐洲古代等)。游戲簡單而有趣,非常容易就能上手,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體驗了陶瓷制作樂趣的同時,勾起學生對陶藝課程的學習興趣。陶藝正是由于其制作過程的隨意性以及多種可能性并存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4]。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和當代先進的數字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在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地加強專業技能知識,同時注重培養現代化的專業人才目標,注重對學生藝術素養、學習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4.3虛擬仿真技術帶學生直觀的探索未知領域
傳統的介紹陶瓷燒制技術只能停留在口述和長年不斷的燒制實驗。虛擬仿真技術的出現革新了這一觀念,其實驗性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使學生能在不實操的情況下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實驗探索,沉浸在實驗當中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能夠隨學生的意圖進行多種創新性實驗,形成具有交互效能多維化的實踐操作環境。不同的虛擬實驗數據操作不僅能解決很多專業上口頭、書本無法直觀講述的事情,還能極大地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創造的能力。例如鄭州輕工業大學在國
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中的項目“鈞窯燒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是將鈞瓷在氣窯和材窯燒制過程進行了虛擬仿真的程序設計,讓參與者可以在線上進行鈞窯瓷的模擬燒制。通過這款虛擬仿真的程序,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的、直觀的了解柴窯和氣窯的窯體構造,并了解窯爐各個部分的結構和作用,同時,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對應燒制過程的操控順序和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能夠在實驗過程中了解一遍。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能夠解決燒制過程前準備時間長、燒制作品的時間長和費用高、過程無法參與等問題,燒制原理和內部窯爐陶瓷變化等能夠更加直觀的進行了解和探索。
5 教學特色與創新點
5.1數字博物館進課堂
受疫情影響,數字博物館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網絡用詞,其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博物館數字虛擬化,將博物館的展示場館和展示場景通過數字虛擬的技術手段完全的呈現在網絡上。學生通過網絡登錄數字博物館進行線上參觀,讓枯燥的書本知識變成鮮活的數字模型,更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了解當代的先進技術和提高藝術觀賞性。傳統的陶藝課堂利用教師講課開啟學生的專業學習之旅,但是現在學生對老師口頭單純講述純理論的知識興味索然。因此,本課堂首先通過融入線上數字博物館讓學生在疫情時期也能有種親臨博物館的感覺,觀看中國傳統的陶瓷作品,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傳統陶瓷文化。
5.2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探真知
虛擬仿真實驗是采用了虛擬結合現實的方法,在互聯網端通過數字技術將實驗平臺數字虛擬化,讓學生能夠通過這個平臺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進行虛擬仿真的實驗操作。在陶藝課程當中,燒制陶瓷的原理僅單純地利用口頭講述或是圖片展示,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因為窯爐內的高溫原因,一般是看不到陶瓷燒制變化過程的,但是通過線上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當中的陶瓷燒制仿真實驗,借助平臺的 3D 虛擬仿真技術資源開發與應用平臺,在虛擬的環境中模仿真實環境進行實驗活動,使學生了解陶瓷窯室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掌握柴窯和燃氣窯燒制的技術原理;通過虛擬仿真項目庫的資源支持下,能夠掌握陶瓷燒制過程中升溫曲線的燒制技術,實現柴窯和燃氣窯燒成的個性化教學設計。
5.3寓教于樂——利用游戲app讓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邊玩邊學
現如今有專門針對陶瓷設計研究的手機app,是利用數字技術在手機終端創建一個虛擬的陶藝實踐環境,通過此技術學生可以在app中通過相應的操作以完成陶瓷作品的設計創作,通過數字app的實踐,讓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陶瓷的制作和成型過程,開發了學生的創作思路,在不需要熟練陶瓷制作技術的前提下也能通過此app進行陶瓷藝術的設計。在學生興趣范圍內增加游戲體驗環節,讓學生在游戲過程當中對于陶藝的制作、裝飾和燒制都有初步的了解,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掌握和理解陶藝的相關專業知識,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實踐當中能夠更加投入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
6結論
時代的發展推動著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不斷前行,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亟須在當下尋找適合學生學習的新方式。通過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將互聯網數字技術融入課程結構是現在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教學趨勢。學習過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過程,學習是主體和大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此次教學模式的探索是將互聯網數字技術融入陶藝課程,其特點是注重實際應用,能夠很好地將學習理論研究的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將互聯網教學模式融入陶藝課程,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將理論所學知識運用到專業課程的實踐當中,加深藝術素養,為將來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齊.基于在教改情境下的陶藝課程實踐探試教學.中國民族博覽[J].2020(12),30-31.
[2]施方也,昝輝.面向素質教育的高校公選陶藝教學探究與實踐.實驗技術與管理[J].2019,36(08),230-233.
[3]陳明睿.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具體應用.數字技術與應用[J]. 2022,40(05),28-30.
[4]方漫,周芳.論陶藝教育的素質教育功能.中國陶瓷[J].2009(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