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依娜
摘 ?要:語言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文明的產物,它會隨著文化的發展而獲得傳播動力,但也會被文化所約束喪失一部分的影響力,但總體而言,語言可以反映出對應語言區域的文化特征。若想實現高效、高質量的英漢翻譯工作,就必須以母語文化作為基礎,深刻感悟目標語言區的風土人情,運用符合對方語言思維的表達方式,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實現英語與漢語之間的靈活轉換與應用。
關鍵詞:跨文化;英語作品翻譯;工作阻礙;優化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7-0-03
不同國家、地區的語言習慣與文學創作特征也不盡相同,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翻譯總需要面對特定語境下的文字,假若將連貫的文字拆解成單詞的組合進行翻譯,就會導致譯文僵硬、刻板的情況發生,不但有違“信達雅”的翻譯原則,還會使原義失真,在溝通過程中形成嚴重的障礙。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外文學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擔負起了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任[1],對外英語翻譯或是對內英語翻譯都是英語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確保信息溝通的無障礙,為了還原英語文學的本來面貌,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克服文化障礙是影響翻譯質量的決定性因素[2]。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一定要做到忠于原作,從形式、內容、節奏、典故等多方面進行考量,遵從“信達雅”的翻譯原則,沖破固定語言思維模式的束縛,打破語言溝通的壁壘,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以跨文化的視角實現英語翻譯工作的高質量提升。
一、跨文化視域下英語翻譯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礙
(一)語言文化方面的障礙
追本溯源,英語與漢語的起源存在極大的不同,漢語是由象形文字進化而來的,蘊藏豐富的符號化物象,而后又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在不同時期融合了豐富的意象,最終構成完備的現代漢語體系;而英語的發源較晚,二十六個基礎字母中不能融合足夠的意象,英文單詞的詞義表達也更加抽象。以代表年輕的單詞“young”為例,在漢語語境中,“年輕”這個詞既可以代表一個人的生長階段,又可以對一個人身上所蘊藏的青春活力予以贊美,而英語的“young”則更側重于對成長階段的描述,更多的是展現“未成熟”的意思。并且,漢語中的很多意象也難以通過英語表達出來,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就必須懷有跨文化的視角。
(二)表達思維方面的障礙
翻譯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譯者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要以某種語言為原型,充分考慮到讀者的思維方式拆解原句,構建出新的表達形態。英美文化與我國文化在思維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英美文化側重于展現個人的聲音,進而形成整體性的看法,更加注重對人的個性的展現,有著濃重的個人主義風格;而我國文化則比較注重整體性,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一個整體下對個人成員進行精細的雕琢,有著強烈的集體主義追求。另外,英語使用者多以表達自己的看法為主,強調“I”的價值,其語言表達也會更加側重于保持結構的整體性,這主要由于英語中的各種意義都有獨特的表達方式,而這些表達方式往往是無可替代的;反觀漢語表達思維,強調語言的邏輯性,對前后矛盾的情況要尤其重視。
(三)生活習慣方面的障礙
由于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差異,世界各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在不同生活習慣的支撐下,獨特的風土人情隨之誕生,總體而言,當地的生活習慣能夠對肢體行為、語言習慣、思維邏輯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在廣袤的國土上生活著不同民族的人民,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也催生了多種方言,在這些方言中,意象、物象的表達形態亦有所差異。而英美是傳統的海權大國,在大航海時代中,英美國家的領土遍布全球,這也使英美語言具有極強的開放性,能夠更容易接納世界各地的文化觀念,也更容易誕生“舶來詞”。但這并不意味著漢語是閉塞的,英語語言的傳播是在全球海運事業的影響下走向高潮,對海與水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而漢語則是一門扎根黃土的語言,作為農耕大國,中國人民對土地的眷戀已經深深地融入漢語言中。在與財富相關的詞匯中,漢語中有“揮金如土”的記載,將財富與土地建立聯系,而不是“揮金如水”“揮金如木”,反觀英語,對“揮金如土”的形容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土與水的差異也就代表了兩種文化區民眾生活習慣的差異。
(四)自然條件帶來的翻譯障礙
除了語言文化、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的差異外,自然條件也是能夠影響翻譯工作的重要因素。自然條件對語言的影響尤其深遠,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符號,我們可以從語言中窺探出當地氣候狀況等一系列自然條件。例如,經常被提及的西風、東風,分別代表著萬物寂靜的蕭瑟與草長鶯飛的活力,但在英語語句中,東與西的含義則完全相反,這主要是在漢語語境下,東西經常代表氣候條件,西風是由雪山向平原地帶席卷的寒風,而東風是由海洋向大陸吹拂而過的暖風,古詩人、古詞人也通常會借用東風與西風來表達心境的起落;而英語中的東與西更傾向對方位的描述,進而衍生出富人區、貧民區的比較,這個明顯的差異就是不同的自然條件導致的。
二、跨文化視域下克服英語翻譯障礙的具體策略
(一)認清中外文化差異的現實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全球文化也呈現一體化發展的態勢,在此背景下,各地文化交流愈發頻繁,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文化交流都呈現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性也不可回避,作為翻譯者,應當重視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3],用自己的智慧促進全球文化的融合。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對英美文學作品作者的成長經歷、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作品蘊藏的宗教信仰、創作思想具有全面的認識,并積極研究和探討作者的創作思想。由于每個作者的創作思路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其作品在結構、形式、修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在對兩種文化進行全面理解的同時,譯者還要盡可能地堅守作者的創作主線,用譯文讀者的思維方式,實現兩種文化的融會貫通。總體而言,譯者應采用多種有效方法,對英美兩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擁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排除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種種隔閡,最終為讀者提供高質量、內涵深刻的譯文。同時,譯者也要特別注意各國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這些制度很可能會對作品翻譯產生決定性影響。譬如,西方奉行的個人主義與東方普遍認同的集體主義,二者的差異比較明顯,那么“英雄”“奉獻”等相關表述就會因為觀念的差異而出現不同,假若譯者沒能認清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就容易招致讀者的反感。因此,在對國家和民族切身利益進行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譯者應該對這一獨特的文化差異給予足夠的關注,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本來的面貌。
(二)提煉純熟的跨文化翻譯技巧
第一,掌握視角切換的技巧。在英語翻譯過程中,由于中文與英文有著各自不同的表述方法,因此中文表述往往以“人”為主,英文的表述往往以“事物”為主,需要注意不同表述方法之間的恰當過渡。因此,譯者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往往需要充分考慮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應當靈活采用視角切換的技巧。
第二,掌握虛實切換的技巧。中文與英文在描述事物時所選用的詞語也有明顯的不同。英語往往會在“虛”“實”的轉化過程中,選用更加抽象的表述方法;而中文對“虛”“實”的轉化通常都會采用更為詳細的表述方法,直接采用意象、物象相互替代的方法進行表述。因此,為了解決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譯者就應當選取一些抽象的詞匯或句式,靈活采用虛實切換的技巧。
第三,意象替代的技巧。在英語翻譯中,原作物象、意象的喪失都會對譯文的質量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為了保持原文的意義,譯者往往就會采用直譯的方式,倘若做出任何不必要的變換,就會使譯文產生歧義。在經歷探索后,現階段英漢互譯中存在一種意象、物象相互替換的翻譯方法,即將原文的意象使用譯文的物象進行替換,或是與之相反,將原文的物象采用意象譯文的方法進行替換,相對于直譯,替換法更加強調原文意義的繼承,是更有“人文價值”的翻譯方法。
第四,掌握句式轉換的技巧。通常情況下,中文句型都比較穩定,這種穩定性來源于幾千年來的發展與檢驗,即便遇到再多難以表達的事物、情緒,中文都能夠通過固定用法之間的組合進行表達,保證原義的真實性[4]。而英語句式繁雜且變化頻繁,部分新奇的句式變化時常會讓譯者摸不著頭腦,因此為了最大限度保留原義,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都要掌握中英互譯過程中句式結構的變化規律,采用更加靈活的句式替換、組合應對復雜的情景。
第五,掌握正反語切換的技巧。在中英文中,“是、否”與“yes or not”分別代表了肯定與否定,但在使用過程中,中文的“是”具有更大的應用范圍,而英語則需要以“is”和“yes”來面對不同的情況,與之相對的是,“否”和“不”的使用也容易出現混淆。除了同義混淆外,在不同語境下,“是”和“否”的用法也不盡相同,比如,在英漢互譯中,“是”和“不”往往會被直譯成“是”和“否”,在復雜語境中就極容易出現嚴重錯誤。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尤其關注正面和負面詞語的用法,在保證原義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正反語切換的技巧,最大限度保證譯文的精確性。
第六,靈活掌握適配的技巧。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英語翻譯時,譯者要掌握目的語的特征、習慣、用詞,靈活運用英語翻譯技巧,使讀者能方便、準確地接收原文的內涵,享受“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同時還要保證英文原文與中文譯文意義的完全吻合。
第七,掌握詞性調整的技巧。在英語翻譯中,俗語的翻譯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俗語翻譯容易受到地理、文化、歷史、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使譯文失真,造成詞不達意的后果。要使兩種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實現相同的表達效果,就需要譯者置身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翻譯工作。因此,在俗語翻譯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技巧就是:即便很多詞匯并不完全符合其本義,譯者也要通過詞性變更的方法,將動詞轉化為介詞,將名詞轉化為形容詞、動詞,實現對原義的精確詮釋。
(三)尊重英語語言區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在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同樣不可忽視,因此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譯者要注意對宗教元素的適當保留與回避,在不違反規定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宗教“符號”。在英語語言體系中,宗教的典故、宗教詞匯已經深度融合至日常用語,即便極為嚴肅的書面用語也難以回避宗教文化帶來的影響。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對宗教文化抱有一定的尊重。
第一,采用讀者語言對宗教內容進行“同化”,在翻譯過程中更加重視讀者一方的思維模式與宗教信仰,采用意象、物象替代轉換的方式進行轉譯,使讀者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內涵[5]。
第二,采用原文語言對宗教內容進行“異化”,在翻譯過程中更加重視對原文作者思想的傳達,在某種程度上要使讀者閱讀向傳達原義讓步。
但是,無論采用哪一種翻譯方法,譯者都應當尊重宗教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立足宗教文化的差異性特征,盡量將原作者的真實情緒表達出來,避免原文含義的失真,這就需要譯者靈活應變,懂得靈活地選擇翻譯方法,掌握翻譯的節奏和范圍,做到既能將原文的主旨和內容表達出來,又能讓更多的讀者對作品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四)構建系統性的英語翻譯思維
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譯者應該非常注重對英語翻譯思維的培養與訓練[6],只有這樣,譯者才能夠輕易地將譯文引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一段又一段翻譯中積累經驗,實現不同思維方式與語言結構之間的快速轉化。在練習過程中,譯者應該對英美語言句式的基本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并掌握其語法的構建規律,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以達到原文消解、譯文重構同時進行的目的[7]。除此之外,譯者還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技能。
第一,譯者要掌握直譯技能,能夠將英文準確地轉換為中文,實現中英文之間的無縫切換。
第二,譯者要能夠做到對英文句義的平滑轉化,既能夠完全地展現藏于英文語句中的隱喻,又能夠將英文語句中的特定語句與中文隱喻相結合,達成“本土化”的“隱喻解讀”,幫助讀者減輕閱讀壓力。
第三,譯者要具備復合式翻譯的能力,首先就需要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深入了解,探究作者所要傳達的真正價值,牢記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延伸意義,在不破壞原作藝術價值的基礎上,以漢語語言習慣對英文語句進行重構,并在語句中插入中式哲思,實現對原文思想的替換與“補白”,從而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想法和情緒。
總體而言,在跨文化視域下的英語翻譯中,譯者必須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西方思維方式緊密結合,借由優秀的文化素養達成“信達雅”的中英互譯,為每一位中外讀者打開文化交流的窗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具有藝術價值、文學價值的作品能夠被更多讀者熟知[8]。
三、結語
在跨文化的視域下,英語翻譯通常采用視角互換等一系列翻譯技巧,實現原文與目標語言等值、英語與漢語相互轉化的目的,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含義,方便譯文讀者進行閱讀,還能夠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帶來便利。總體而言,英語翻譯的成才之路尤其漫長,若想實現“信達雅”的翻譯,就要求譯者對中西文化抱有深刻的理解,還要摸清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認清中外文化差異,尊重西方宗教文化,構建系統性翻譯思維的條件下,促成譯文質量的提升,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優秀英美文學作品的傳播帶來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曼.探究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性[J].今古文創,2021(32):125-126.
[2]郭涌濤.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方法分析[J].海外英語,2022(15):17-18.
[3]張翅.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探索[J].海外英語,2022(19):210-212.
[4]王鑫.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商務英語翻譯研究[J].海外英語(下),2022(10):45-46.
[5]林啟磊.跨文化視角下英語影視文學翻譯的原則與路徑探析[J].時代報告(奔流),2022(12):96-98.
[6]韓曉梅.英語文學翻譯美學價值與藝術特性的基本內涵[J].今古文創,2021(3):123-125.
[7]李真.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語翻譯功能分析[J].英語廣場(下旬刊),2022(6):13-15.
[8]高銳婷.文化背景差異下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3(3):86-88.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