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資助育人背景下,大學生的感恩教育開展得如何是衡量高校資助育人效果的重要標準,也是評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關鍵指標。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西藏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不斷加大對西藏高校學生的資助力度,幫助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黨和政府還一直高度重視師范生的培養教育,為拉薩師專培養師范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然而一些學生的感恩意識淡薄,學生感恩教育的效果不容樂觀。文章通過研究拉薩師專學生感恩教育現狀,探討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徑,增強拉薩師專學生的感恩意識,并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報效祖國。
關鍵詞:資助育人;拉薩師專;學生;感恩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7-0-03
隨著政府對西藏高校資金支持力度的增大,拉薩師專學生資助工作范圍越來越廣泛。實際工作中,拉薩師專資助工作注重于經濟幫扶,但在學生的感恩教育等品德教育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資助育人效果未達到預期目標。本文主要研究拉薩師專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徑,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學生成為一名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拉薩師專學生資助育人情況
(一)拉薩師專學生資助概況
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西藏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加大財政對西藏教育的投入,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1]。目前,拉薩師專學生可享受的國家級資助項目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生源地和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師范生“兩免一補”、退役士兵教育資助、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學費代償或學費補償;學校層面的資助有校內勤工助學、校級獎學金、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學費減免等;社會資助有西藏體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中心助學金、愛心人士社會資助等。2021年度,政府、學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類政策措施共資助拉薩師專學生6 000多人次,資助總金額3 600多萬元[2]。其中,享受師范生“兩免一補”資助學生人數為5 000多人,占全校總人數的97%點多。同時,6名同學獲得國家獎學金、158名同學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62名同學獲得國家助學金、667名同學獲得校級獎學金,231名畢生業享受一次性求職補貼,4名學生辦理了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9名學生享受了應征入伍退役士兵學費減免或學費補償資助政策,93名學生受到西藏自治區福利彩票發行中心資助,75名學生受到西藏體育彩票管理中心的資助。此外,還有個別貧困學生在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上通過自身勞動獲取相應報酬,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拉薩師專資助體系的建立健全,使越來越多的學生享受到了實惠,感受到了溫暖,滿足了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3]。
(二)拉薩師專學生資助育人情況
資助育人是我國高?!笆笥恕斌w系之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直接作用是“助人”,而最終目標是“育人”[1],通過資助的手段,來實現育人的目標。拉薩師專建立健全了各類資助體系,百分之九十多的學生享受到了國家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經濟壓力,使他們能夠安心完成學業,但是資助工作人員忙于事務性工作,存在“重資助輕育人”現象,開展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形式單調、方式缺乏創新、內容不夠充實,對學生誠信、感恩、責任、奉獻意識等品質的培養和教育有待加強。
二、拉薩師專學生感恩教育現狀
(一)學校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力度不夠
隨著國家對西藏教育投入的加大,拉薩師專近年來也開始重視學生的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納入資助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中,但是在實際的資助工作中,往往更多關注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而對學生感恩教育效果并不樂觀。一是感恩教育體系有待完善,學生感恩教育未能從課程體系、教材應用、教學設計、感恩踐行等方面全面實施[4];二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誠信、感恩教育培育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開展感恩教育相關活動缺乏創新性,主要是教師口頭傳授理論知識和講授道理,缺少引導學生親自實踐感恩行動、體會感恩意義,未能激起學生感恩行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校園感恩文化建設有待加強,校園內或學校公眾號缺少感恩主題宣傳標語、海報等,無法構建濃郁的校園感恩文化氛圍,也無法有效引導孩子們培養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恩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家長對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拉薩師專很多學生出生于偏遠的農牧民家庭,家長普遍接受的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很多家長經常忙于務農、放牧或外出務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掙錢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供子女上學等,沒有花充足的時間和精力與子女交流、溝通,也不懂得作為家長如何培養教育孩子,沒能發揮好父母作為子女第一任教師的作用,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家長只要支持和滿足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經濟需求就可以,盡可能滿足子女在物質方面的一切需求,只要求子女取得優異的成績來回報家長無私的奉獻,而沒有要求子女對父母自身表示感謝,久而久之使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認為家長花錢養育自己是理所應當,就形成了大手大腳花父母錢的不良習慣,自己生活得舒坦了,也就更不能感受到家長的艱辛之苦,弱化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激之情,養成了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性格,不懂得感恩和回報。
(三)社會功利主義價值觀弱化了學生感恩意識
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西藏全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也不斷改善,享受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同時也有一些負面因素影響著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在社會經濟環境大背景下,人們更加追求享樂的生活方式,一味地追求物質生活條件,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嚴重存在金錢和利益至上的功利化觀念,忽視了精神追求的滿足,這對高校廣大學子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和感恩習慣的養成產生了負面影響。在平時的學生管理中,了解到拉薩師專個別同學缺乏節約的意識,在消費方面吃喝玩樂,盲目攀比,追求品牌,提前消費;在日常行為方面,不愛護公共環境、不隨手關燈、關水等行為;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參與社會或學校一些無償活動的積極性不強,要求所有參與或付出都要有獎勵或金錢的回報,缺乏責任感,這些負能量導致了學生感恩意識弱化。
(四)學生自身缺乏良好的感恩品質
有些學生無視學校和教師的悉心培育和關懷,對他們所創造的良好的學習條件和舒適的生活環境非但不感激反而各種抱怨,發表不實言論,故意損壞校園公共財產,不遵守校紀校規,缺乏集體榮譽感,不按時完成自己學業任務,個別學生為了獲得資助,不如實匯報家庭經濟情況,夸大事實,給資助評定工作造成干擾。除此之外,日常學習生活中,有些學生缺乏對教師尊敬和感激之情,對自己的學業也不上心,存在上課遲到、無故曠課、上課玩手機、違反課堂紀律等現象,也不愿意參加社會志愿服務,不愿承擔相應責任,對學校缺乏感激之情。這些學生平時習慣了獲得國家和學校的關懷,覺得享受資助是理所當然,卻沒有通過資助用來努力提升個人品質和能力,也就缺乏回饋社會的感恩品質和感恩能力。
三、拉薩師專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探析
(一)整合感恩教育資源,豐富感恩教育內容
第一,加大各類資助政策的宣講,增強學生感恩意識。學校通過各類資助政策宣講會、各班主題班會等方式,并借助校園廣播、文化走廊、公告欄、黑板報等傳統媒介與校園宣傳電子屏、學校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媒體的雙重作用,深入各班教室、宿室、食堂、圖書館等學習生活區進行各類學生資助政策的宣傳,并向學生公開各類獎助的評選條件、過程、結果,讓學生了解并享受到黨和政府的各類學生資助政策和特殊關愛,使學生懂得黨的恩情,激發對黨的感激之情,并將這份感激之情轉化為報恩的行動力,練就本領,奮發圖強,立志報國。
第二,感恩教育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堅守高校主陣地。堅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學校實施感恩教育工程中融入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西藏歷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等思政課程內容,讓學生掌握黨的知識,了解黨的光輝發展歷程,銘記黨的恩情,懂得舊西藏的苦,珍惜新西藏的甜,明白“惠在何處,惠從何來”,明白西藏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黨的關懷,使學生心存感恩,培養學生成為知恩、識恩、感恩、報恩、施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5]。
第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感恩品質。感恩教育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重要的內容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滲透到高校學生感恩教育之中,可以更好地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在社會經濟環境大背景下,人們更加追求物質生活條件,注重眼前的個人經濟利益,嚴重存在金錢和利益至上的功利化觀念,忽視了個人精神追求的實現,這對大學生自身觀念、生活方式、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不利的消極后果。學校在感恩教育實施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身、完善自身行為,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來增強感恩意識,促進感恩行為。
第四,深入挖掘模范先進事跡,激發學生感恩情懷。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過程中,要進一步挖掘榜樣人物和優秀事跡,塑造感恩美德的典范,從而激發廣大學生感恩之情。學校資助部門積極搜集受助學生在畢業后傳遞愛心、回報社會的先進事跡,并邀請模范畢業生到學校開展自強自立典型先進事跡宣講會、報告會,并向廣大在校生征集個人先進事跡材料和圖片等,評選出最優秀、典型、感人的個人事跡材料和圖片進行宣傳報道,以此來傳遞榜樣人物的正能量,用模范人物的感恩情懷激發每一名學生的感恩意識,增強學生的感恩情懷,促進學生發奮有為,樹立積極進取的信念。
(二)加強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營造濃郁的感恩氛圍
第一,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豐富感恩活動形式。我國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美德和深刻的感恩思想的內涵,是進行學生感恩教育的絕佳契機,更能營造濃郁的感恩氛圍,有利于親身體驗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和樂趣,從而提升學生感恩意識,增強學生感恩能力和動力[4]。比如,利用國慶節、教師節、端午節、中秋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積極開展“感恩教育”為主題的學生活動,以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撰寫感謝信、書法比賽、微視頻拍攝、美術作品展、手工作品展、攝影圖片展等形式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生感恩主題實踐活動,有效培育學生立志報國、尊敬恩師、孝敬長輩、感恩他人的優良品質。
第二,加強開展校園感恩文化建設,營造校園感恩環境。校園環境影響著學生思想和行為規律的形成和發展,創建一個充滿感恩氣息和感恩氛圍的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是高校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6]。因此,拉薩師專通過校園內公告欄、宣傳欄、文化走廊、教室黑板報、校園網站、校園廣播、微信公眾平臺等渠道發布感恩宣傳標語、宣傳感恩知識、表達感恩情懷,努力營造濃厚的校園感恩氛圍,有效地引導學生產生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三)完善資助評選制度,為感恩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在資助綜合考評中,高校應注重學生感恩意識的評定。資助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學業任務,并存一個感恩之心,在將來回饋給社會,但如果資助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學生,就背離了資助的本意。因此,拉薩師專在評定學生各類資助時,把感恩意識、感恩行動納入到綜合考評中,加強學生資助的精準度,體現資助育人價值。在資助評定時,要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為基礎,把參與班集體活動情況、為集體爭光的榮譽感、參加志愿服務、參加義務勞動等指標納入綜合考評感恩積分項目中,有利于學生實現資助育人的初衷,從而充分發揮資助工作蘊含的育人功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7],學會獨立自強,練就本領,回報社會。
(四)建立家校聯系制度,發揮家庭教育基礎性作用
在家庭教育環節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和思想境界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孩子產生影響。那么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絡、溝通和交流,邀請家長同學校一起做好小孩的感恩教育,讓家長意識到不能只要求子女成績好,更不能無限制地滿足子女一切物質需求,而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身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參與到家庭勞動中或社會實踐,讓子女體會勞動的辛苦和意義,感受父母養家糊口的不易。同時,家長多與自己的子女交流,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也向他們傾訴家長勞動掙錢的艱辛,進一步引導孩子心懷感恩之心,并用實際感恩行動表達出來。
(五)提升自身修養,增強學生感恩品質
學生只有不斷地自我教育,不斷提升自身修養[6],才能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質。拉薩師專學生在進行自我教育時,要明確感恩教育目標和要求,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評、自我覺醒,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實現自我發展,提高感恩意識,培育感恩的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質,不斷發揮自我的感恩行動價值。
四、結語
感恩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內容。西藏廣大青少年學生沐浴著黨的陽關雨露,享受著社會主義新西藏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充分享受黨和國家各類優惠資助政策。因此,拉薩師專要在資助育人工作方式、方法上進一步創新和豐富,拓寬渠道加強學生感恩教育,提升學生的感恩意識,充分發揮出資助育人功能,讓感恩走入“知恩—識恩—感恩—報恩—施恩”的良性循環,使拉薩師專學子們懂感恩、念感恩、行感恩,成長為有愛心、有孝心、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有為青年。
參考文獻:
[1]卡毛措.西藏高校資助育人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藏教育,2016(7):31-33.
[2]壯丹麗.體系構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困境與突圍[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8,24(6):72-76.
[3]張彬,陳曉梅,黨林夕.高校資助育人體系中感恩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5):72-74.
[4]陳軍弟.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方鵬飛.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育人效能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1):98-101.
[6]曹敏然.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
[7]盧文忠.高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構建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9(31):10-11.
(責任編輯:麻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