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榮 陸旻瑤
摘要通過對高校社科普及的SWOT分析,總結我院陶文化特色社科知識普及的經驗做法,提出創新高校社科普及的方法與途徑,以期對高校社科普及工作水平的提升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 ?高校;陶文化;社科普及
高校開展社科普及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科發展的背景,推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了解社會現狀,凝聚社會合力,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依托陶都得天獨厚的優勢,以“納陳吐新、精益求精、鍥而不舍、追求卓越”的陶精神育人,創造性地將陶文化有機地融入校園環境、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創業教育等活動中,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工作。
1高校社科知識普及的SWOT分析
(1)高校開展社科知識普及的優勢(S)
一是具有科普資源優勢,學校的圖書館、科技館、校史館等可以向社會公眾開放,將其作為進行社科普及教育宣傳活動的重要科普資源。二是具有智力資源優勢,學校有較多的專家學者、社科科技人才、教師和學生,具有較強的社科普及宣傳隊伍。三是具有科技成果優勢,學校教師的科技成果可轉化為社科普及資源,并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社科普及活動。
(2)高校開展社科知識普及的劣勢(W)
一是高校部分師生對社科普及的概念不清、內容不明,對社科普及的意義認識不足。二是高校對社科普及工作不夠重視,社科普及機構不夠健全,社科普及的社團較少,社科普及專業人員嚴重缺乏。三是社科普及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科普內容陳舊、科普方式落后,科普效果有待提高。四是高校社科普及資源利用率低,開放程度較低,共享程度不夠,部門協調性不足。
(3)高校開展社科知識普及的機會(O)
一是政府部門逐漸重視社科普及工作,近年來,各省、市、自治區都分別出臺了社科普及條例,使社科普及工作有法可依,社會科學的地位得到提升,有力推動了社科普及工作的開展。二是加大了社科普及工作的力度,在組織領導、經費支持、工作方式等方面有了較好的保障。三是大眾對社科知識的需求不斷增長,社會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快速,社科普及工作的意義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4)高校開展社科知識普及的威脅(T)
一是人們對社科普及的認識錯位,往往將科學普及簡單理解為自然科學知識的普及,而社會科學被束之高閣。二是社科工作組織機構松散,研究人員處于散兵游勇狀態,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距甚遠,社會影響力小。三是社科普及的方式、方法還停留在較低水平,網絡技術的發展,社科普及宣傳的手段和方式不適應時代要求。四是社科普及工作機制不完備,經費投入不足。
2學院陶文化特色社科知識普及的經驗做法
(1)成立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組織
一是學院成立了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開展社科學術交流、組織社科實踐活動,就傳統陶瓷工藝、陶瓷文化傳承、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作專題講座,提高學生對陶文化的認知水平,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二是在學院內部組建社科普及學生社團,吸引廣大學生參與相關社科活動。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在實踐中去探尋陶文化,領悟陶精神。建立“樂陶社”“雕刻社”“釉彩社”等陶藝社團,由教師、學生組成志愿者隊伍,深入周邊中小學和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陶瓷文化體驗活動。三是成立全國非遺文化傳承職教聯盟,利用學院專業和師資條件,選擇部分省內外高校,開展陶瓷文化方面的學術交流、作品展示、陶瓷非遺傳承傳播活動。
(2)建立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基地
一是充分利用宜興地方資源,建立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基地。學院為全國職業院校非遺教育傳承示范基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點等。2022年,學院“陶瓷非遺文化傳承基地”獲無錫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通過承辦全國陶藝教育論壇、海峽兩岸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論壇、國際陶藝教育交流活動、當代紫砂雕塑展、江蘇留學生“絲路青年行”陶藝制作體驗等活動,推動陶瓷文化藝術的發展與薪火技藝的傳播。二是發揮學院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作用進行陶文化交流,傳承和弘揚傳統工藝和文化。通過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陶瓷發展歷史、陶瓷產業動態和陶瓷文化內涵。在非陶藝專業的教學計劃中開設傳統文化鑒賞類的公共選修課,普及陶瓷知識,提高鑒賞能力,豐厚學生的藝術修養。三是充分利用圖書館、美術館、展覽館等校內公共文化設施,建立社科創新團隊,積極開展社科理論進基層、社科宣傳普及周等活動。
(3)創新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活動
一是積極主動地組織教師和學生科普志愿者,深入廠礦企業、社區農村、中小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社科普及活動,通過科普展覽、科普報告等形式,激發大眾的科學興趣。二是聘請專家教授、非遺傳承人、藝術大師等,開展紫砂陶歷史與文化、非遺保護傳承、紫砂陶創新設計等系列講座,組織開展陶文化知識競賽,讓學生了解陶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技藝的興趣,增強非遺文化保護意識,堅定文化自信。三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大力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增強社科知識傳播效果。通過網上科普基地、線上展館展廳、微電影微視頻、微信公眾號等載體與平臺,以大眾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科學知識普及,增強社科普及教育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4)建設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資源
一是積極開展陶文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圍繞陶文化歷史、陶文化故事、陶文化課程、陶文化工藝等編寫社會科學普及的圖書、音像制品,通過悠久的陶瓷歷史、燦爛的陶瓷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二是加強陶文化網絡課程建設,通過國家在線精品課程、微課堂、短視頻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讓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的陶冶。三是創新陶文化社科普及形式,通過陶文化創新實踐活動,陶瓷技藝實踐、陶瓷作品欣賞、陶瓷文化交流,幫助學生建立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
3高校社科知識普及的方法路徑
(1)高校社科普及的機制建設
一是加強高校社科聯建設,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深刻認識社科普及的意義和作用,激發廣大師生參與社科普及工作。二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理念,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倡導學生養成了解科普知識,培養科學習慣的良好風尚。三是從組織機構、部門設置、崗位職責、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加強學院社科聯的建設與領導,形成科學的管理體系、激勵機制、協作機制、經費投入機制等。
(2)高校社科普及的能力建設
一是創建社科普及工作品牌,發揮高校社科聯作用,成立社科普及基地、建設社科普及平臺、創新社科普及傳播方式、拓寬社科普及傳播渠道,傳播社科普及知識。二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社科普及載體、改進社科普及方法、探索社科普及途徑,組織開展各類社科普及活動,如非遺文創作品展覽,展示近年來學院師生的陶藝創新設計的作品。三是多方合作,匯聚各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進行社科普及研究,發揮校史館、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等社科普及基地作用和高校人才資源優勢,開展社科普及活動。四是圍繞師生普遍關注的問題,講師生聽得懂、愿意聽、喜歡聽的社科普及故事,攜手人文社科名家,開設人文社科大講堂,解答人文社科難點、熱點問題,開設人文微課堂,宣講社科普及新知識。
(3)高校社科普及的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社科普及隊伍建設,通過借助外力和用足內力,構建社科普及專家團隊和人才庫,開展社科骨干培訓,發掘社科普及人才。廣泛發動師生,加強學生社科類社團建設和學生志愿者隊伍建設等,組織工藝美術大師、學院教師、學生社團,周密組織社科活動。二是加強社科普及管理,提高社科普及水平。強化理論武裝,增強陣地意識,堅定文化自信,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凝聚共識,教師積極主動肩負使命,轉變觀念,提升思想境界,甘于奉獻,樂于服務。三是開展社科學術研究,立足實際,重點突出,提高研究成果質量。通過學術研討會、社會實踐、實地考察、網絡推廣等,發現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創造新成果。
(4)高校社科普及的資源建設
一是整合社科普及資源,加大學校社科普及機構與社會其他機構的合作交流,促進社科普及資源的共建共享,在資源共享中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社科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社科普及知識的利用率。二是挖掘整理歷史文化資源,梳理文化歷史脈絡。開設相關課程、編制宣傳材料,創作各類社科普及的動漫作品、科普動畫、科普短視頻,促進社科普及融趣味性、內容性于一體,增強社科普及效果。三是創建高校社科普及微信公眾號,進行社科前沿動態傳播推廣,開設社科新聞、社科前沿、社科服務、社科成果等相關欄目,打造社科普及活動品牌。
參考文獻
[1]閆欣欣.創新高校社科普及的方法和途徑[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05):23-24,31.
[2]許悅.江蘇高校社科聯服務功能的探索與思考[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8,36(03):108-111.
[3]楊慧,許悅,楊鳳敏,汪偉.高校社科聯建設工作現狀分析與發展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9(05):131-133.
[4]李海菊.數字經濟時代高校社科普及路徑研究[J].江南論壇,2021(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