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 范喆 許夢璐

除雪作業撒布融雪劑
車輛救援是公眾出行服務的基本保障。近年來,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交控”)堅持推動車輛救援服務管理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救援生態架構,在提升高速公路車輛救援服務質量的路徑上不斷探索實踐。
伴隨著江蘇路網流量持續攀升,交通事故也呈多發、高發態勢,尤其在公路超大流量飽和運行下,一起輕微的交通事故都將對道路正常通行產生嚴重影響。2023年一季度,江蘇路網累計實施車輛救援4.7萬起,日均522起;重大節假日期間,單日最大救援量達1464起,較平日增長近兩倍,固有的救援模式難以滿足快速救援需求。
江蘇地處長江中下游,水網稠密,河流遍布。每年1月、6月、11月等季節交替月份,雨霧冰雪等高影響天氣頻發,由此帶來的道路通行能力降低、路面濕滑、能見度低等不利因素,極易引發交通事故。據統計,高影響天氣下,江蘇路網事故發生率超平日兩成以上。實施車輛救援的同時,清障養護部門還須參與樹木倒伏、鏟冰除雪、路面積水等應急處置工作,給救援服務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江蘇境內G2京滬高速、G15沈海高速、G25長深高速、G42滬蓉高速等多條國家高速公路互聯互通,主通道沿線區域范圍內工商企業、物流港口、倉儲基地聚集,交通流量長期保持高位,運輸車型結構相對復雜,貨車占比高,涉及貨車交通事故占全省貨車事故總量一半以上。貨車事故特別是?;奋囕v事故處置復雜,耗時較長。防范事故風險、高效應急處置、力保主通道安全暢通,是江蘇救援又一重大課題。
面對新的挑戰,單純依靠增人增設備難以突破瓶頸,對此,江蘇高速以大數據思維,在智慧賦能車輛救援方面作出一些探索,搭建了“五個一”智慧救援服務生態體系。
健全路網信息采集和運行狀態感知體系,是車輛救援精準高效的服務基礎。江蘇高速持續推進運行監測大數據工程。一是匯聚數據資源池,在省級和路段兩級調度指揮中心匯集了高速公路、地方普通公路監控視頻、可變信息屏、ETC門架、氣象站等數據資源,接入收費站、服務區、清障大隊、“兩客一?!钡葎討B數據,豐富路網感知體系,為車輛救援提供數據支撐,日均共享數據量上億條。二是織密視頻監測點,在全國視頻云聯網基礎上,推進視頻加密、高清改造、自動巡檢等專項提升工程,建立全天候、全覆蓋的路網視覺感知體系,同時利用救援車輛車載監控設備和無人機,形成以固定視頻為主,移動視頻為輔的江蘇省“一張網”視頻監測網絡。三是串起感知聯動線,圍繞違章停車、行人上高速、拋撒物等異常事件主動偵測,試點開展視頻AI技術研究,實時分析各類視頻數據源,自動檢測、主動預警,及時提醒調度和救援人員介入處置。

內外互聯
以5G、AI、SD-WAN等新技術為底座,打造高速大腦先導工程。一是數字分析,精準配比救援力量,通過平臺對歷年事故多發路段、救援平均里程、救援工作效率等數據的分析,科學配置救援資源,解決救援距離過長、作業量過大等問題,為江蘇救援實行三級駐點模式提供了數據支撐。二是數字運算,超前洞察救援事件,利用數據融合、流式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交通擁堵“1公里”級實時監測,通過搭建路段仿真場景模型,注入多項交通擁堵處置預案,對未來擁堵情況進行精準預測、提前預警,科學調配救援力量做好管控和救援準備。三是數字孿生,虛擬映射救援演練,建立全國首個最長水下隧道太湖隧道預案孿生實驗室,以孿生實景演練診斷現有預案,實現智能匹配與聯動應用。目前,江蘇高速正在開展真實環境下的車輛救援場景研究,通過平臺集聚的監控、分析和預測技術,為應急救援提供數據信息支持,支撐救援單位及時、準確做出決策。
研發上線“一路三方”協同調度指揮云平臺,實現全鏈條、全覆蓋、全方位的救援協作管理。一是指標評價動態化,通過“云-邊”協同傳輸通道,將救援車輛實時位置、行駛軌跡、車載狀態等數據統一匯聚云端,自主評估救援作業服務效能,動態生成路段救援質量考核指標和個人救援效能評價指標,實現救援服務評價由簡單的數據統計向智慧分析轉變。二是作業流程標準化,基于清障作業、現場安全、設備使用等救援管理,將流程審批、管理查詢、量化考核等工作上云,規范救援服務各個環節的操作要求與操作流程,開設微信、支付寶等電子支付賬戶,實現支付電子化、發票無紙化、作業標準化、統計信息化、收費流程化。三是協作聯動常態化,匯聚高速交警、交通執法、地方職能部門等一路多方7000余名工作人員陸續加入調度云平臺使用群,實現跨地域、跨層級、跨行業的協同指揮,確保道路救援資訊第一時間上傳共享,聯合開展救援研判,高效出動救援裝備,有力保證各方力量的高效救援。

寧滬高速大流量
圍繞司乘人員對高速公路通行信息和救援服務的多元需求,打造一站式救援服務平臺。一是一站式查詢,與互聯網“圖商”合作,研發“茉莉管家”微信小程序,打通線上便民服務渠道,以一張簡圖形式提供路況查詢、收費站開關、理賠點導航及防疫查詢等全方位信息查詢和自助服務,為出行公眾創建了便捷、高效、體貼的“一鍵”服務模式。二是一站式理賠,與保險公司深度合作,開設32個一站式輕微交通事故快處理賠點,提供清障交費、保險理賠等24小時服務,方便事故車主利用高速簡圖查詢,并自動導航至就近的快處快賠點辦理相關理賠手續。三是一站式辦結,按照分散服務向精準服務的轉型思路,開展客服平臺整合建設工作,對全國ETC服務95022、江蘇高速客服96777、省交通運輸廳96196、省政務服務12345等熱線平臺,以及江蘇高速對公服務微信公眾號、App等服務渠道進行數據融合,連通線上線下救援信息平臺入口,實現“一通電話、一次操作、一次性解決”。
探索創新救援現場安全監管和作業防護智慧化應用,構建人、車、環境一體化的救援裝備防控體系。一是單兵系統讓內外互聯,持續拓展救援單兵系統應用場景,自主研發車載攝像機、智能操控屏、云帽等智能終端,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打通救援現場至后臺的數據連接渠道,將作業畫面、音頻、數據實時傳輸至云平臺,隨時掌握現場動態,遠端及時指揮決策,實現內場外場時空無縫對接。二是預警終端讓風險可控,積極推廣救援車輛裝配智能駕駛安全預警終端,通過人臉視覺識別,實時監測疲勞駕駛、注意力分散及抽煙、低頭等危險駕駛狀態,及時提醒駕駛人員;同時基于車載攝像頭的前視危險駕駛預警系統,實現車輛發生碰撞前提前警示提醒,有效預防交通險情。三是孵化引領讓裝備增效,鼓勵員工開展小改小革、創新創效活動,精心培育23個品牌孵化站、65個品牌孵化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安全和冬防創新成果大賽,主動對接科研單位、生產廠商,聯合開發車輛救援智慧化產品。隧道百余項新型救援裝備投入生產應用,有效降低救援現場安全風險和人工作業強度,其中一批救援裝備已成為作業標配。
面對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高速公路救援服務應高度關注數字智能帶來的巨大影響,持續推動救援服務生態變革,走好高速公路智慧救援發展之路。
積極開展與消防、應急、急救、保險、通訊等單位的多元一體化合作,江蘇高速建立路網數據有序開放機制,讓一條“數據流”衍生出公眾服務和經濟發展的兩股“價值流”。在“一站式”理賠服務框架下拓展同保險企業的合作空間,探索設計契合度更高的故障救援、事故救援車輛清拖的保險險種,打造“事故發生-車輛救援-定損理賠”全流程數據服務鏈。
匯聚行業專家、高校、廠家、各省同行等優質資源和研究力量,江蘇高速加大智慧救援設施裝備研發力度,重點攻克長大橋、長隧道等應急救援短板問題,聯合開展監測預警、決策支持、無人救援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智能創新成果在救援服務領域的價值轉化。
江蘇高速根據自身情況,編制了《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服務管理規范》企業標準。將加快智慧救援產品、服務、平臺等標準編制,系統制定服務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規范管理、科技創新、優質服務的智慧救援標準體系,以更好地促進高速公路智慧救援服務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