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丙玉
(中鐵二十二局集團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人們對基礎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城市建設,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正朝著更高、更快、更深的方向發展,并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超高層建筑、高速交通、大型深基坑基礎設施。由于深基坑開挖會對土體造成擾動,使得土體發生位移變形,繼而對基坑支護結構及周邊建筑物結構安全構成很大危害,因此控制基坑開挖過程變形成為重中之重[1-2]。基坑穩定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問題,在土體開挖過程中,既需要考慮土體本身的強度與穩定性因素,還須考慮水的滲流作用導致的變形問題,以及基坑變形對周邊建筑物的影響,因此傳統的土力學理論分析已無法滿足要求。本文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利用數學模型進行了基坑降水影響半徑的風險研究。
某基坑工程位于廣州市花都區,工程施工點東南側緊鄰新街河,其余方向均有住宅區,且多為高層建筑,該處地下水位較高,在2m~7m之間,多年平均變幅在2m~4m,經現場土體鉆探取芯發現,土體層依次為雜填土層、黏性土層、中粗砂層、強風化巖層,水文地質復雜。基坑開挖深度為12m,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工作坑底板尺寸為長32m,寬16.5m,沿基坑外緣2m處布置管井降水點,每個降水點間隔距離為6m,共布置17處,基坑內布置5口疏干井。
假設在單位降水時間里,一單位面積內微分土體單元降水入滲強度W,流經該土體微分單元的流量為q,通過該土體微分單元后流量為q+dg,滲流場示意如圖1所示。
按達西公式,假設在距降水井中心r處,選取一圓環土體微分單元作為研究對象,如圖2所示,該圓環土體微分單元厚度為dr,經降水時間t后,降水深度為H,流入圓環土體微分單元為Qr,則通過該圓環土體微分單元后的流量為如圖2所示。
則流量可以表示為:
K為滲透系數,經降水時間t后獲得的總增量為:
經降水時間t后,在環形面積2πrdr中滲入的水量為:

圖1 滲流場示意圖

圖2 圓環土體微分單元
經降水時間t后,微分土體單元中降水量:
式中:μ為給水度。理論上,在微分土體單元中,滲入的水量和降水量應與獲得的增量平衡,則有:
整理得到降水高度與時間關系為:
已知降水時間t內,平均含水層厚度為HP,代入公式7中,則有:
當降水入滲強度W=0時,則有:
當降水時間t=0時,含水層水位高度H0為初始水位高度,假設在距抽水井中心r=R0處水位無變化,則降水時水位狀態數學模型為:
根據本工程項目實際水文地質條件對降水模型參數進行設置,含水層初始厚度H0=18.0m,地下水位埋深3m,滲透系數K=0.4m/d,給水度μ=0.1,抽水井半徑r0=0.25m,假設抽水井等效半徑R0=70m,期間不計補給,抽水降深需達到15m。利用MATLAB軟件中pdepe函數,計算15d期的降水情況,函數運算過程如下:
通過對數學模型計算結果的整理,以降水點與降水井的距離作為影響半徑的橫坐標,以地下水位高度作為縱坐標,分析降水對周邊建筑物的影響范圍。
隨著降水時間的延長,地下水位下降深度越大,并且在60m影響半徑范圍內時,當降水點與降水井的的距離越小,水位下降深度越明顯,降水效果越好;當影響半徑>60m時,降水效果不明顯,降水后地下水位趨近于原地下水位埋深。在60m影響半徑范圍內,與降水井距離越小,水頭越大,降水對地面沉降變形影響越大,應做為地面沉降重點監控區域,選取現場監測數據與數學模型計算結果做對比,來佐證數學模型計算結果的可信度。
從圖3可知,理論計算值接近實際監測值,說明該數學模型能較好地模擬基坑降水,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圖3 降水影響半徑
地表沉降變形監測貫穿整個基坑降水作業過程,既是基坑降水深度的指南,也是施工安全的保證,通過整理監測數據,以實際監測的地表沉降變形大小來佐證降水數學模型的準確性,地表沉降變形大小。
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地表沉降變形量也不斷增大,并且表現為變形量梯度先大后小;其次,距降水井10m處變形量是最大的,應重點監控,提前做好防護;當距降水井>45m時,地表沉降變形量不再增長,說明數學模型計算的影響半徑是可信的。
根據滲流理論,建立降水數學模型,再根據設定的條件由數學模型計算出降水影響半徑,以此確定降水對周邊建筑物的影響半徑是60m。
選取現場監測數據和數學模型計算的水位降深結果做對比,發現數學模型計算的結果與實際監測數據接近,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通過現場地表沉降變形量監測,發現距降水井10m處變形量最大,應重點監控并做好防護;當距降水井>45m時,地表沉降變形量不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