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春 王紅
[摘 要]文章立足于黨的十九大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教育思想,總結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人文地理學實習課程的實踐設計經驗,從實習目標、任務、過程、校驗評價方面進行討論,提出內容上“全面覆蓋”、手段上“夯實技能”、過程上“協作共進”、考核上“內外兼修”,以達到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實習;地理信息科學;內外并重;協作共進;表里如一
[中圖分類號] G6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8-0138-04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致力于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扎實的知識基礎、優良的創新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應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在水利、國土資源、測繪地理、能源交通、城市規劃、生態環境、教育等部門勝任地理信息的研究、管理、開發、分析、應用等生產實踐或科研工作,為國內外地理信息及相關事業服務。人文地理學實習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人文地理學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能夠結合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技能進行人文地理相關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分析和評價、表達個人見解,培養團隊意識,能夠理解團隊中每個角色的作用以及個人對于整個團隊的意義,能夠與團隊成員和諧相處、協作共事,在團隊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人文地理學實習作為實踐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人文地理學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就理科定位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而言,人文地理學實習重在培養學生應用人文地理理論和GIS(地理信息系統)等手段分析和解決人文地理問題的能力,具體是培養區位條件分析、區域發展潛力和狀況分析、人文經濟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人文經濟現象的模擬和預測、野外工作的能力,培養數據處理和成果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以往的課程建設尤其是實習課程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框架和理念的構思[1-6],以參觀考察為主。在信息化時代,思政育人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人文地理學實習環節有利于實現專業能力提高和思政認知升華,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全面、全程的設計和規范落實。本文偏重于課程展開后,以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專業技能提升和思政育人[7]為目標的實習設計、具體的過程實施和目標保障。下面基于人文地理學實習的三原則(參與性、主動性和自主性)[8]和地方特色[9-11],從四個方面介紹多年的經驗總結。
一、內容上“全面覆蓋”
內容上的全面覆蓋有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內業和外業并重;二是業務能力和思想認識并重;三是知識點全面涉及;四是定性和定量相互結合。具體而言,內業涉及各種人文現象的量化分析,內業處理涉及各種技術手段的應用;外業涉及各理論和知識點的觀察和驗證。內業應用人文地理理論和GIS手段分析和解決經濟地理問題,收集和整理數據,進行區域的區位條件分析、區域發展潛力單因素和綜合實力分析,了解地理學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表達個人見解。
內業的內容包含統計資料里可查閱量化表達的信息,如區域的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生態環境、人口、疾病等現狀的時空規律分析和預測,以及區域的綜合實力、區域間的差異性評價和比較。外業的內容包含各理論知識所涉及的適合定性描述的區域的區位條件、區域的產業發展條件和問題、區域人文現象特色的環境影響等典型案例的訪談參觀和調查。
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體現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和階段,要求以國內的省市為單元分析呈現各省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時空規律,并尋找影響因素;工業化進程主要涉及工業產值和比重、化學工業及高技術行業的發展規律及時空分異,尋求影響因素;服務業以旅游業和物流業及金融、房地產為代表,分析其時空規律和影響因素;生態環境以空氣質量和水污染狀況為主要對象,分析其發展變化的時空規律和影響因素及影響模式;人口主要指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性別結構、職業結構、文化程度結構,分析各省市的時空規律及影響因素,可以更客觀地認識區域的差異;疾病地理以呼吸和消化系統傳染病(如肺炎、肺結核和流行性肝炎)為對象,分析其省市的時空規律和影響因素;區域集聚及均衡性主要考慮綜合實力評價和極化效應及基尼系數。
外業主要側重于區域考察,如時間允許也可以考慮企業問卷調查和訪談。實地考察著重于客觀的認識、理解,定性地分析區域人文現象所具有的地理特征、地理規律及因果關系。外業從三個層面展開:微觀的企業和產業園的選址分析,如農業綜合體和工業園,或者文化產業園;中觀的區域的區位條件分析,如城市或區縣的發展條件;宏觀的現象與環境的關系的解釋,如聚落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二、手段上“夯實技能”
通過野外實地調研,專家講座,實踐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研究,撰寫實習報告,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并表達個人見解的能力;分組針對具體區域對象,在具體任務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專業素養。
為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提升動手能力、增強專業意識、提高專業技能,實習要求各個環節并重,環環相扣,讓學生身體力行,把每一件事情落到實處。因此,實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動手查閱文獻,學習和理解相關的知識,收集和整理統計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如歸一化、檢驗、建模、關系分析、時空數據關聯)、理論分析(因果分析、理論印證)、結果展示(以圖表顯示作業的關鍵過程和結果)、報告撰寫、匯報答辯。
具體而言,內業更集中于數據處理、研究方法及專業技能的訓練,外業更側重于專業素養、觀察敏銳度、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實習報告側重于邏輯歸納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匯報答辯側重于思辨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內業和外業都需要文獻閱讀和了解區域,全過程要求嚴格落實才能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實習內容與課程專業能力培養的對應關系見表1。
三、過程上“協作共進”
通過組間協作、組內分工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與協作精神。通過組內分工,能夠讓學生理解團隊中每個角色的作用及其對于整個團隊的意義;通過分組,能夠讓學生與團隊成員和諧相處,組間協作共事,在團隊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內業的要求是客觀的,需要落實執行、計算機操作。每一道題目從任務理解、數據收集和整理、數據處理,到各種分析、成果表示、報告撰寫和匯報答辯,工作量非常大,個人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要確保圓滿完成任務,必須也最好是采用分組、分工合作的模式。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原則上每組5人左右,推選出一個組長,負責任務安排和團隊協作事項、與老師交流等。每組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各組的實習內業任務,組內再將任務分解,詳細安排具體每個學生的工作內容和協作方案。題型相似的小組可以交流攻堅,在方法上有所創新或者突破,小組內共享成果,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相互學習、相互協商、分工合作、互惠互助。
外業的要求偏主觀,涉及實地考察和參觀,重在個人課堂學習的積累、對現象的認識、觀察的細心程度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查閱資料的能力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外業對于各個觀察對象有具體的要求,針對不同的現象和不同的理論,要求觀察全面不遺漏,思考問題嚴謹、科學、客觀,聯系理論和地域的歷史,依據時代精神,從思想政治思維高度進行分析或者解釋。外業不分組,講究獨立思考和自由發揮。
個人和團隊的工作安排見表2。
表2 個體和團隊的工作安排
[對象 側重 任務 要求 考核 個人報告 思考、總結 內業方法、外業理解 個人完整報告 要考核 小組報告 分工和結果 內業完成結果羅列 小組內業匯報 要考核 ]
報告分兩部分,一是小組成果匯報,二是個人實習負責的具體事項匯報。小組成果是每組全部內業任務的完成過程和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要過程和要求的結果,以對方法的描述和分析及結果的圖表方式表達為主。小組成果報告里陳述組內成員的分工狀況,這樣可以針對每個任務的完成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努力程度和掌握狀況。個人報告包含每個人的內業付出和結果、在組內的角色及貢獻,外業的理解和綜合能力。
四、考核上“內外兼修”
全過程全面的考核,對應于態度、能力、任務完成狀況和報告質量。過程性考核主要依據為出勤狀況和答辯流暢程度;結果性考核主要依據為實習報告的規范性和內容完成情況,包括外業各觀察點的具體現象描述、理論知識點聯系的科學性、內業小組任務的總體完成程度和個人負責部分內容的完成質量和方法難度。實踐成績考核需要體現客觀、公正,過程和結果兼顧。公正的關鍵是審慎識別“跟混”的學生。
人文地理學實習課程為實踐課程,課程考核方式包括:實習過程性考核(占10%)+結果性考核(占10%)+完成質量(占80%)。過程性考核重點考核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工作態度和答辯表現,結果性考核重點考核報告的規范性。完成質量側重于內業任務完成的質量、處理方法的科學性,以及外業各剖面點的專業敏感性、理論認知和分析能力。
考核內容方面,內業占50%,其中小組成果占20%,個人成果占30%;外業占30%;參與認真度占10%;報告規范度占10%。各考核項目的評價權重見圖2。
五、結語
本文以理工科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的人文地理學實習實踐課程建設為例,詳細探討了人文地理學實習的具體設計思路,包括實習內容安排、專業技能訓練方案設計、實習過程保障及后期考核評價四個方面,做到任務安排內外結合、內容分配分門別類、工作落實步步為營、科學方法環環相扣,讓學生做到互學互幫、分工合作,確保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理論認知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單磊敏, 趙正威. 人文地理類課程群實踐教學現狀分析[J].北方文學,2017(1):126.
[2] 蔣海兵.信息化平臺下的人文地理學專業實踐教學與管理模式探討[J].林區教學,2020(1):81-83.
[3] 盧松,陸林,徐茗.高等學校地理專業人文地理學野外實習課程建設研究:兼論蕪湖市實習基地的建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24-227.
[4] 相廣芳.區域人文地理學實習基地選擇與路線設計:以平頂山學院人文地理學實習為例[J].教育界,2017(22):22-23.
[5] 李新蓮.野外實習混合式學習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野外實習為例[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8.
[6] 李孝坤,馮維波,翁才銀,等.人文地理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現路徑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4):83-86.
[7] 顏梅春.人文地理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探索[J].大學教育,2020(7):98-101.
[8] 基欽,泰特.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M].蔡建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 趙媛.南京地區地理綜合實習指導綱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0] 鐘霞,劉毅華.高校人文地理課程野外實習基地建設探討[J].地理教育,2012(4):60-61.
[11] 李堅誠,胡巍巍,劉麗榮,等.地方特色的地理科學實踐教學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50-52.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