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秀
重癥醫學科簡稱ICU,屬于患者生命最終一道防線。相較于其他科室而言,ICU內收治的患者病情更加危重。一般而言,院方不允許家屬隨意進入ICU病房,普通人對此充滿了神秘感。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重癥醫學科的相關知識。
什么是重癥監護病房
重癥監護病房主要指的是加強監護病房或重癥監護室。當代護理學奠基人南丁格爾為了達到減少戰士的受傷感染率,創建了現代ICU和ICU的管理模式框架。早在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就成立了重癥醫學會。中國的重癥監護病房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于北京協和醫院正式建立。在2009年,中國原衛生部正式頒布《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要求縣市級以上級別醫院一定要創立重癥醫學科。同時,ICU也被正式批準為臨床二級學科。
重癥醫學科的由來
ICU的基本理念源自南丁格爾與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所提出的設想,具體指的是:把術后高危病患或者重傷員集中在單獨區域,用以密切觀察其改變情況。通過該法,能夠促進危重癥患者疾病的轉歸。到了19世紀中期,當時的一些發達國家陸續開展了為危重癥患者設立手術后恢復病房的建設工作。而后的相關實踐表明,把危重癥病患集中到一起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的效果。現階段,重癥醫學已然成為當代醫療服務體系內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重癥醫學科在中國的發展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成立起了重癥醫學科。當時,ICU醫生多由麻醉科、呼吸內科、心內科醫生轉行組成。2000年后,國內的本科院校紛紛創立了重癥醫學科專業。雖然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重癥醫學科起步比較晚,但經歷2003年非典型肺炎大肆流行、2008年汶川大地震與手足口病廣泛流行,以及2009年預防和治療甲型H1N1流感和現階段新冠疫情等重大的衛生事件,能夠發現重癥醫學在挽救患者生命過程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最近幾年,中國的重癥醫學發展勢頭愈加迅猛。在這樣的背景下,關于人才的儲備也有所增加。2006~2015年中國ICU普查結果證實,全國范圍內設定ICU醫院從2006年的1000多家增長到4000余家,而全國重癥醫學醫生執業人數也表現出了成倍增長的趨勢。截至當前,國內ICU護理人員在籍執業人數已經突破了10萬人。國內頂級醫療機構內的ICU人才建設已經接近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比如,我國頂級百強醫院碩士學歷以上的醫生占比高達90%。其中,高級職稱醫生占比達到了30%。雖然說中國重癥醫學科近幾年來發展極為迅速,但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救治患者的水平仍舊存在不小差距。相較于普通病床,重癥醫學科病床建立標準更高且更為嚴苛。值得說明的是,決定ICU治療水平的氧代謝和血流動力學監測設備,以及本輪新冠疫情中體現重要作用的ECMO移動心肺儀器,當前僅有極少數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或醫院能夠配備。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中,就暴露出了ECMO不足的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內,中國各級衛健委不管是在創建或在考核醫療機構時,都將重癥監護病床占比視為重點考核指標來看待。但即便如此,國內醫療機構ICU床位仍舊不能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
重癥醫學科的功能
ICU負責收治因多類疾病所引發的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癥疾病患者。醫護人員通過對患者開展有效的ICU治療以及護理干預,達到降低死亡發生率的目的。重癥醫學科的功能具體包含下述幾項:(1)積極維護患者呼吸循環功能,避免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以及衰竭;(2)通過有效的方式,穩定患者病情,開展行之有效的急救復蘇工作;(3)使用科學的方式,確保接受過高危復雜手術的患者圍術期機體相關指標平穩性;(4)對重癥患者開展多類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支持性治療。
ICU病房都收治哪些患者
ICU主要收治生命垂危或存在隱匿性生命危險疾病的患者,具體來說包括:(1)可逆性、急性,已然威脅到生命安全系統或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經開展嚴密監護以及強化治療,短期內可得到轉歸。(2)存在各類高危因素以及隱匿性生命危險的患者,經開展嚴密監護以及有效治療可能降低其死亡風險。(3)存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統功能不全,當前表現出病情加重,威脅生命安全的患者,通過嚴密監護及治療,能夠恢復或接近原有狀態。
ICU的問與答
問題一:ICU和普通病房內的醫務人員有何不同?
答:普通專科病房內,醫生關注病患焦點更多的還是該專科的相關領域,但這對重癥患者是遠遠不夠的。當重癥病患的疾病發展到非常危重的狀態時,機體的相關臟器可能受累,需要接受綜合化治療。相較于普通病房護士,在ICU內工作的護理人員需要具備更為專業的護理以及搶救知識、更多的工作經驗。ICU病房內的護士負責對1~2位重癥患者開展護理服務,同時提供全天候疾病監護服務。
問題二:有些人認為進入ICU存活的概率比較少,也有人認為ICU設備好、藥物好,保準死不了。哪種才是真的?
答:雖然說ICU內接受的對象都是重癥患者,但通過科學、精細的治療與管理后,大部分患者既往臟器功能的不全情況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以轉歸,有的甚至得以康復。
誠然,ICU病房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如對于發病時間比較短、病情進展速度極快、機體反應強烈,且相關疾病已經對身體造成非可逆性損傷的患者,易因搶救無效死亡。
問題三:ICU不允許家人陪護,是不是不想讓人知道的秘密?
答:醫院內的ICU病房收治對象為重癥患者,或多或少存在免疫功能降低的問題,加之ICU屬于相對封閉的空間,人員流動量比較少,為杜絕外界致病微生物和患者直接接觸,ICU病房盡量不讓家屬陪護,以盡可能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
問題四:為什么需要對ICU患者開展約束干預?
答:在ICU病房內接受疾病治療的患者通常會要使用到呼吸機、氣管插管、心電監護、留著尿管、留置胃管、中心靜脈穿刺管、術后引流管等。有一些患者會由于疾病的原因,表現出躁動的情況;也有可能也入住ICU后出現抑郁、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甚至譫妄。此時,患者在不良情緒的刺激下,可能會試圖拔掉導管,或者在睡眠時非故意拔掉各類導管。需提醒的是,過多的肢體活動不但會對患者疾病監測結果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干擾患者ICU治療進程,情況嚴重時還會表現出生命危象。
所以,重癥患者在ICU內接受治療時,醫務人員要適當開展約束干預,以確保相關治療順利進行。
問題五:為什么說醫院內的ICU重癥患者總是處于睡眠狀態?
答:諸多文獻表明,有超過50%的ICU患者在轉出ICU時,對重癥監護病房保留不良記憶。而有70%以上的患者在ICU病房內接受疾病治療期間,存在著躁動、焦慮的不良情緒。重癥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療早期,有可能對各類治療措施表現出不配合以及不耐受的情況。特別是意識模糊的患者,會出現手術后疼痛、躁動等。對于存在焦慮情緒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鎮靜治療,以降低體能的消耗,有助于促進疾病的轉歸。等到患者病情好轉時,ICU病房內的各類噪音,如呼喊聲、機器聲以及報警聲,燈光常亮,晝夜難分,各類插管造成的不適感等,都會對神志清醒的患者病情以及精神產生不良刺激。所以,在ICU內接受疾病治療的患者需要適當鎮靜。
問題六:是不是入住ICU病房就可以延長壽命?
答:從實際角度來講,對重癥患者開展ICU治療的目的在于提供維持生命支持治療,直至病情恢復,而并非病情已經確定無好轉后的盲目治療。當前階段,我國很多醫院ICU床位緊張,需要更為合理、公平地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值得注意的是,ICU病房并非“萬金油”,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夠入住,如不可逆性疾病、無法從加強監測治療中獲益的患者以及晚期癌癥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都不是收治的范圍。值得說明的是,ICU病房收治的患者均屬危重癥,存在著比較高的不良預后風險,因此人們往往將ICU和痛苦、死亡、高昂花費等聯系在一起。
問題七:ICU內就沒有專門收治的患者嗎?
答:當前有一種認知誤區,認為ICU只能靠別的學科輸送患者,因為ICU自身并無特定疾病種類。這樣想是錯誤的。接下來,筆者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1)中毒。中毒為ICU收治的重要病種。在以往,中毒患者缺少高效救治手段,醫生只能開展對癥處理。而等到藥物進行代謝,漸漸排除患者體外,這個過程極易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現如今,臨床對于中毒患者主張盡早開展血液灌注治療,以期在短時間內將血液內的毒物加以清理。(2)急性胰腺炎。以往臨床一般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開展外科手術治療或者內科保守治療。現階段,隨著學者們對于急性胰腺炎病認識的不斷加深,認為雖然不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但炎癥如擴散到全身會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腎臟衰竭、呼吸衰竭等,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只要在ICU使用有效的方式,在疾病早期將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毒素從患者的體內清理掉,同時對胰臟進行有效治療,就能夠避免不良結局的發生。